楊新民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當前,在我國面臨一批“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顯得愈發重要。
高校、科研機構等用人主體是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關于怎樣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做得很好,但到了部分用人主體這“最后一公里”時,卻出現了政策落實不到位等現實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引領創新的步伐。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必須多措并舉打通人才引領創新的“最后一公里”,營造更好的人才環境和創新氛圍,這樣才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
穩定并激活現有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個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有些地區對人才培養、引進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存在“一方面缺乏人才,一方面浪費人才”的現象,出現重評輕用、重引輕育、重引輕用等問題。一項事業的成功,不可能完全依靠引進的人才來實現,更多的還是得靠現有的人才隊伍。因此,在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用人主體必須首先穩定并激活現有人才。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服務意識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確保下放的權力接得住、用得好;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積極為人才“松綁”,充分釋放人才紅利;要打好“感情牌”,真正了解人才所思所想,在實實在在為人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動人才和事業聯系得更加緊密,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只有把現有的人才隊伍穩定了、激活了,天南地北的人才才會源源不斷地流入。
在鍛長板中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過去,我們通常強調補短板,進入新發展階段后,也要注重鍛長板。比如,在科技創新中,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就是需要不斷鍛造的長板。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北斗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的涌現,不僅推動了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更是彰顯了我國的綜合國力。由此可見,鍛長板能讓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化被動為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尤其需要在一些優勢領域鍛長板,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鍛長板最終要靠各類優秀人才來推動,一方面用人主體的領導人員要解放思想、轉變思路,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業務水平,結合實際情況,以發展的眼光來確定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難題和發展的事業;另一方面要在事業發展中精準識別、選拔人才,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把優秀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其優勢的崗位上,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重“聚力”也要善“借力”。各個地區在人才引進上都在加大籌碼、各出奇招。目前,重慶面臨人才總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問題,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要下大力氣“聚力”,不僅要重視人才的自主培養,用好用活現有人才,還要將引才的目標放在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上,真正把各類人才集聚到各項事業的發展中來。與此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借力”。高層次人才雖然引進難,但是可以結合事業發展需要,與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通過兼職、雙聘等方式實現人才共享,讓高層次人才積極發揮作用、貢獻才智。無論是“聚力”還是“借力”,都需要用人主體這個“最后一公里”的助力。首先,用人主體要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為人才營造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其次,用人主體要“量體裁衣”,讓各項引才政策對接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最后,用人主體要科學制定柔性引進人才政策措施,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讓更多高層次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
(作者系“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