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一位人才就好比一棵大樹,想要枝繁葉茂,離不開良好的生長環境。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會環境,這樣才能打造出如森林一樣廣闊、多樣、可持續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避免本土人才流失。面對人才總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現狀,我們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防止出現“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現象。首先,對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的支持政策,用人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平衡,不能搞內外兩套標準,挫傷本土人才的積極性;其次,引進人才時不能僅限于人才本身,還應引進他們先進的管理理念、創新思維等,進一步帶動本土人才、激活本土人才;再次,在獎勵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時,也要注重對培養人才的團隊給予支持,進一步優化人才的成長環境,不能引進人才時講究團隊引進,但對培養本土人才成長的團隊卻不予以關注和支持;最后,每年要對本土人才的特點、亮點、不足等情況進行梳理,摸清家底,制定人才發展計劃,讓各項人才支持政策具有可持續性,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和人才需求。
用好用活外地人才。重慶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水平整體低于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高層次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會使我們在制定長期發展戰略時存在短視問題,導致創新能力薄弱、發展動力不足。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明確需求,有的放矢引進人才,不一定非要剛性引進人才,也可通過“揭榜掛帥”等制度,把重大項目交到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讓有能力的人才有機會“掛帥出征”。要及時梳理身在外地的“重慶籍”人才。在重慶出生、后因求學或工作在外發展的優秀人才數量眾多,主管部門應當利用各個學校校友會等組織,充分掌握“重慶籍”在外優秀人才的情況,主動與他們聯系,打好“親情牌”、“家鄉牌”,不求能把他們引回來,但求能夠“情感用人”,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智慧持續不斷地匯聚到巴渝大地上。
進一步破除機制障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各項政策放開的情況下,我國科技界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實現了轉化應用。比如,成功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開發一批臨床救治藥物、檢測設備和試劑等,為黨和政府應對疫情提供了決策支撐。這充分啟示我們,我國擁有大量的優秀科研人員,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但前提是要進一步破除機制障礙,為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放權松綁”。當前,科技創新已經到了進一步“放開”的時候,要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科技管理改革要善于做“減法”,真正把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機制“減”下去,擴大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自主權;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進一步完善專利制度、版權制度,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事關國家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戰略地位。不過,基礎研究的預期收益不確定性較大,無法短時間內做出成績,存在經費投入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等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要持之以恒推進,做好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就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加大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基礎研究經費更好地支持科研項目和科研人員,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不斷完善基礎研究人才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進一步優化基礎研究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作者系“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功能性腦疾病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