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7月11日,永川區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就共建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西部分園項目簽署合作協議。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在全國布局的首個分園。
9月25日,沙坪壩區組織轄區內76家高校、企事業單位再次組團赴京攬才,進場求職1100余人,達成就業意向515人。“這開創了在人才管理部門的統籌下,用人單位組團進京引進人才的先例。”沙坪壩區委人才辦負責人稱。
如今,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也遮不住重慶的鋒芒——人才政策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良好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基本成型。
重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人才集聚發展。
政策制定科學化
10月27日,重慶云谷·永川大數據產業園。
“我們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到時候園區引進人才會有豐厚的獎勵。”永川區委組織部人才和干部教育科干部范巍稱。
“那可太棒了。”園區人力資源部部長許家永喜上眉梢,“有了政策支持,我們明年一定要多引進些人才。”
“謀人才”就是謀創新,“抓人才”就是抓發展。
永川區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行動計劃,以建設“近悅遠來”人才強區為著力點,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
永川區修改完善了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科學技術局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同時,永川區堅持“一產業一人才政策”原則,瞄準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實施支持人才發展平臺建設的“創新30條”、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職教24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智能裝備17條”和“大數據20條”等人才政策。
此外,永川區還積極承接重慶英才計劃,突出政策疊加效益,推出“永川英才16條”政策,對獲評重慶英才等市級、國家級人才項目及獎勵的優秀人才給予配套支持,對培育引進人才的用人單位、中介機構給予獎勵。
然而,永川區普惠性人才政策辦法仍舊沿用2012年出臺的《重慶市永川區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暫行辦法》,難以滿足當前產業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
范巍前面提到的“相關政策”正是基于這一背景而誕生,他說:“我們對標市級政策,參考周邊區縣做法,征求區級相關部門建議意見后,草擬了《永川區關于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若干支持措施》。”
該《措施》結合永川實際,聚焦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部職教基地建設需要,對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先進制造等領域的相關企業就業的博士、碩士等青年人才,經審核后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的一次性安家補助。
如今,隨著政策的逐漸完善,永川區正成為優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和創業之地。
項目申報精細化
10月下旬,一則好消息傳入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教師謝懷德的耳中——自己成功入選“重慶英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
“感謝永川區委、區政府對我的關懷。”謝懷德稱,“要不是他們來宣傳相關政策,我還不知道呢。”
入選“重慶英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于謝懷德而言并不只是多了一個頭銜。
對在永川區全職工作,新入選國家級、重慶市級重點人才計劃(項目)的人才,區委將給予他們10萬元—50萬元的人才獎勵金以及50萬元—200萬元的研究支持經費。
“我是鉆研車工技術的,這筆資金有助于我更好地開展研發工作。”謝懷德笑道。
而在謝懷德順利入選的背后,是永川區委組織部、區人力社保局等相關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們上門宣傳政策、幫忙修改材料……讓謝懷德的入選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
“當然,謝老師自身的實力是足夠強的。”范巍稱,“我們多做一些,謝老師就能省心一些。”
愛才的誠意,是激發人才內驅力的“金鑰匙”。對此,永川也拿出了自己最大的誠意——
積極貫徹落實《重慶英才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建成全區“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對照市級人才激勵政策,兌現重慶英才計劃人才獎勵1200余萬元;
優化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新建改建人才公寓達2600余套;
創新建立黨員干部“四幫一體驗”工作機制,先后選派17批1174人次服務專員進駐院校、企業,幫助申報和提供政策咨詢1073項,解決問題1109個。
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增強了人才對永川區的認同感、歸屬感,營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
服務專家常態化
最近,沙坪壩區正在更新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名單。
作為教育資源集中地,沙坪壩區人才資源頗為豐富,其中既有來自各行各業的本土領軍人才,也不乏來自五湖四海、長期為沙坪壩區的發展建言獻策的專家學者。
為了留住人才的心,沙坪壩區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健全區級黨政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春節、中秋“兩節”固定走訪慰問;定期舉辦座談交流和開展休假療養,增強人才的情感認同;創建重慶市(沙坪壩區)專家服務基地,傾力打造“專家之家”、“溫馨港灣”。
“目前,由區委直接聯系服務的專家有近150名,由區屬各單位黨組織聯系服務的人才更是超過1000名。”沙坪壩區委非公工委專職副書記何紅稱,“通過點對點的服務方式,切實解決了人才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
現就職于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醫院的陳華倫,就曾切身地感受到沙坪壩區的溫暖。彼時,為了讓他安心留在重慶,沙坪壩區幫助他解決了女兒就近入學等生活上的難題。
沒有后顧之憂的陳華倫,全身心地投入到醫療科技創新工作中。目前,他已帶領團隊率先開展了脊髓電刺激術、頸椎椎間孔鏡術等多項新治療手段,彌補了沙坪壩區在疼痛學科治療手段上的空白。
沙坪壩區用真心待人才,人才也用真情回饋沙坪壩區。
“這里科研氛圍很好,政府提供的服務也很好。”在5月11日舉行的“薈萃金沙·磁聚英才”沙坪壩區2021年人才發展主題活動(北京站)上,不少專家學者紛紛站臺,招攬他人到重慶發展。他們說:“沙坪壩區是一個可以實現詩意棲息的宜居之城,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之城,扎根這樣一片熱土,廣大人才可以盡己所長,追逐人生夢、中國夢。”
人才工作項目化
在沙坪壩區,技術經理人這一新興職業發展勢頭強勁。
何謂技術經理人?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仍有不少瓶頸、難點亟待突破。如何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關鍵要素之一就是人才,即技術經理人。
“他們是既懂市場,又懂專業技術的特殊人才。”何紅稱。
技術經理人手握各領域的企業需求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動態等信息,能有效地破解技術市場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為技術轉移提供技術價值評估、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
培育技術經理人,沙坪壩區為何能走在全市前列?這得益于人才工作項目化管理機制。
自2018年10月起,沙坪壩區開始探索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并將其列入2019年度全區人才工作專項。“每個項目最高配套5萬元的經費支持。”何紅坦言,經費雖然不多,但旨在樹立創新型投資優先的導向。
除了經費支持,為了能讓這支隊伍發揮更大作用,沙坪壩區還從其他路徑發力——
培育人才,讓隊伍力量強起來。2019年9月,首屆重慶市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在沙坪壩區正式開班。通過從舉辦培訓到推向市場的全鏈條、全周期管理模式,沙坪壩區逐步建立完善“技術經理人數據庫”,解決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小而散”及缺乏監督考核機制的問題。
搭建平臺,讓效能提升實起來。2020年6月,在沙坪壩區委組織部、區委統戰部、區科技局、區科協的指導下,沙坪壩區技術市場協會正式成立,整合重慶科技學院、中電光谷聯合控股有限公司等技術轉移服務主體,發展30余家成員單位,形成沙磁新英薈服務網絡。
隨著技術經理人隊伍的壯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漸打通。2020年,沙坪壩區實現技術交易超過300項,交易金額達8.9億元,同比增長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