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高不高,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人才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
近年來,重慶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傾向,實施“放權松綁”,先后推行3輪職稱評審改革,出臺“1+10”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建立起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讓廣大人才在巴渝大地上各顯其能。
評價方式更多元
10月,重慶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開展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結束,共完成職業技能等級認定169人次。
這是建工集團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自主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第一年,對于集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集團首次開展的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效果非常好。把技能人才評價權放給企業,企業更能根據自身發展情況評出真正需要的人才。”建工集團組織人事部部長王宇說。
過去,評價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職業資格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技能人才評價的需求。
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確定了由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組成的多元評價體系。重慶在開展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用人單位自主評價、第三方評價的市區兩級管理和技工院校學生評價市級統一管理的體制。
為了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評價中的主體作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關于開展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深入企業宣傳,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到技能人才評價工作中來。
“把技能人才評價權下放給企業,用什么人、人才水平怎么樣,真正讓企業說了算。”重慶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建工集團便是重慶首批取得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自主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企業。
為了更好地推動自主評價工作,建工集團專門成立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領導小組,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上升為建設技能人才隊伍的重要抓手,制定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實施方案》《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出臺6項“硬核”激勵措施,搭建起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四梁八柱”,讓更多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截至2021年10月,重慶已有77家企業成為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機構,累計評價人數超過5萬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員工的技能提升方向更清晰、發展通道更暢通,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人才流動更暢通
對于重慶化工職業學院教師廖明佳來說,今年10月是個收獲的季節。
10月中旬,廖明佳參加了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10月底,學校通知她已經通過了組織評定,成功獲得高級技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通過申報、專家評審的評價方式,就能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是廖明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為了拓寬人才發展空間,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今年初,市人力社保局先后出臺《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關于工程技術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參加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通知》,先行先試,打通了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廖明佳屬于專業技術人才,具有副高級職稱,一直從事與化學工程相關的教學工作。對于這位年輕教師來說,兩類人才的貫通融合不僅讓她在實踐中快速成長,提升綜合能力,還進一步豐富了她的教學內容。
“目前,‘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要求老師不僅能夠勝任理論教學,還能指導學生實踐。但是要指導學生實踐,老師必須持有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廖明佳說。
以前,要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廖明佳需要逐級報考,并參加理論和實踐等考試,耗時耗力。如今,隨著兩類人才貫通融合工作的開展,只要是符合申報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都可以直接參加高技能人才評價。
在推進兩類人才貫通融合工作中,重慶進一步明確了申報條件、評價方式和評價工作制度。對符合申報條件的人員,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行業企業評價規范等要求,依據專業技術人才取得的業績和評價等級,對申報人員資格等情況進行審查,采取直接認定、綜合評審和考核評價3種方式進行評價。
“這一方面為專業技術人才創造了更多深入現場的實踐機會,提升其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動專業技術人才把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同時,這一方式還為教師取得更高等級的一體化教師資格創造了條件,讓他們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學教研工作中。”重慶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分類評價更精準
今年7月,渝中區公布了2020年度“渝中名醫”人才遴選情況,共評出學科帶頭人2名、學術帶頭人6名、青年骨干20名。
大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月波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她還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取得了高級職稱。
“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全科醫學工作13年,之前從沒想過能夠獲得高級職稱,更沒想到還能獲評‘渝中名醫。”陳月波說。
當拿到“渝中名醫”人才證書時,陳月波感受到的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鼓勵。
不斷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為“陳月波們”在基層搭建起干事創業的舞臺。這些年,陳月波成長很快、干勁很足,而她身邊的年輕同事們亦是如此。大家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基層把全科醫學發展起來,把基層首診做起來,推動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就醫格局。
近年來,為了遴選一批在各行各業道德素質過硬、業績貢獻突出、引領作用顯著、行業認可度高的人才,渝中區推出了“渝中英才計劃”,并在這一計劃下設置了“渝中名醫”、“渝中名師”等子計劃,為分類選拔人才、進一步調動各類人才積極性打下堅實基礎。
這個過程中,渝中區緊緊扭住人才評價這個“牛鼻子”,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完善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體系。
圍繞“誰來評”,渝中區推動由體制內評價為主向市場化評價為主轉變,建立由黨委、政府主導,用人主體自主評價,中介機構參與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對專業技術人才,重在“行業內認可”,邀請行業專家參加評審;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將企業經營狀況和個人業績貢獻納入考核范圍。
圍繞“怎么評”,渝中區堅持以用人單位為主體,首先由單位或個人按業務歸口原則向區級主管部門申報或向區委人才辦直接申報;然后由區級主管部門在收集用人單位意見、了解用人單位內部人才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形成評審細則及評分標準,并邀請行業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申報人員進行初審;最后由區委人才辦邀請相關部門、行業、高校等專家進行評審。
經過幾年的探索,渝中區已逐漸形成了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人才評價體系,最大程度激發和釋放了各類人才活力。
評價范圍更廣闊
走進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記者感受到來自兩個不同群體的熱情:一個是退休的老年群體,他們有著極大的學習熱情;一個是“85后”年輕教師群體,他們有著極高的教學熱情。
以前,山城老年大學根本留不住年輕人。究其原因,是我國教師職稱評審專業中沒有“老年教育”這一項,教師難以正常晉升,從而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渝中區先行先試,對全區的公辦、民辦老年大學等老年教育機構進行摸底調研,并將相關問題提交給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
重慶市職稱改革辦公室多次赴市內相關機構走訪調研后,同意開展此項工作。
由于老年教育機構的教師在工作性質、教學內容等方面與各學齡段教育機構的教師存在較大差異,職稱評審標準缺乏類比和參照的對象,因此開展此項工作的難度很大。
經過兩年的探索,重慶解決了老年教育機構教師職稱申報評審的難題,建立了老年教育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填補了這一專業的職稱評審空白。
2017年8月,重慶老年教育學校教師中級職務評審委員會組建;同年12月,全市首次老年教育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
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鋼琴教師章琛就是老年教育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建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章琛從2005年開始從事老年教育,此前十余年,她一直苦于沒有職業晉升通道。
在首次老年教育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工作中,章琛取得了中級職稱。拿到證書時,她很激動:“真是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個發展機遇。”
這幾年,章琛的教學熱情更高漲了,她也按照職業發展規劃,對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年教育教師職稱評審已經實現從初級、中級到高級全線貫通,有了這一制度,老師們的職業晉升通道就更加順暢了。”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副校長劉利娜說。
隨著老年教育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的建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到老年教育隊伍中。如今,在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學全職教師中,“85后”教師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