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江
近日,72歲的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在短視頻平臺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視頻平臺,給大家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被百萬粉絲親切地稱為“科學姥姥”。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她堅持科普事業已經有16年,通過短視頻打開了科普新局面。
視頻里,吳姥姥一頭白發,穿一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馬甲,里里外外有十幾個口袋。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雞蛋、晾衣架、硬幣、氣球、牙簽、竹掃帚,都是吳姥姥的道具,加上妙趣橫生的演示講解。很多粉絲愛上了物理,跟著吳姥姥一起做實驗。
吳姥姥的短視頻賬號名為“不刷題”,細想下來大有深意。多少孩子因為刷題而喪失了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而吳姥姥用充沛的教學熱情,用與生活零距離的表現形式,用嚴謹卻生動的講解,不僅把科學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意趣無窮,同時讓更多人明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走近物理、領略科學世界的樂趣,是幸福愉快的事情。網上大大小小的學生經常提問,和姥姥互動,展現出了強烈的學習興趣。
科普工作,實質在于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而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更加任重道遠。科普“還是要從娃娃抓起”,這是吳姥姥的深切體會。青少年科普做到位,不僅能讓科學知識滋養更多孩子的生活,更有可能激發他們的“科研夢”。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吳姥姥”,需要更多“不刷題”的教育理念。其實,吳姥姥并不孤單。20年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一場場富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演講,讓無數師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學家常年深耕科普園地,以科普劇、動漫、歌曲等形式,引導青少年熱愛科學投身科學。如今,科普短視頻的興盛,更是實現了青少年與科普知識間“最后一公里”的快樂傳送。希望更多孩子領略到科學世界的無窮樂趣,喚醒內心的求知欲,提升科學素質,用科學精神照亮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