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巍
編輯,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是一種古老的職業。可以說,中華學術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與古代的編輯活動密不可分。而符合現代定義的編輯,則出現在戊戌變法后期,隨著近代中國報業的興起而成為一種職業。隨著傳媒載體的不斷變化,繼而發展出圖書編輯、刊期編輯、報紙編輯、廣播編輯、電視編輯等細分群體。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編輯方興未艾,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報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這種沖擊帶來的其中一個后果是,部分編輯人員在稿件的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等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版面水平也隨之下降。
傳媒工作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領域,堅守著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政治任務。作為新聞編輯,面對挑戰的過程中,應突出自身優勢,始終堅守本心,保持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忠實履行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為讀者奉獻完美無瑕的精神食糧。具體地說,稿件加工需達到以下目的:
一篇稿件,無論文字水平、內容好壞,正確的導向性要起到一票否決的作用。編輯在初選時,如果發現一篇稿件導向存在問題,應當立即行使一票“否決權”,直接將稿件打回。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導向性問題往往源于作者不嚴謹、不認真,或者輿情敏感度不高,導致個別詞語、句子產生了歧義,甚至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意思。但這種“無心之過”,往往會引發嚴重的后果,這才是編輯在實際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挑戰。這就要求編輯在整個編輯過程中,高度嚴謹,強化責任意識,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當好稿件的“把關人”。
凡與事實(包括常識、史實)不符、表述不準確、字詞有誤、用語不規范、邏輯不通順的,都是錯訛。
不管是新聞、時政,抑或是副刊、文學類版面,哪怕編輯組稿再為精彩、美編設計再為匠心,如果中間冒出一些錯訛,尤其是比較荒唐的錯誤,就會給出彩的版面抹上敗筆——如將地名、人名弄錯,張冠李戴等等,都很容易為整張報紙帶來不好的影響。特別是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大部分版面都進行了電子化,這也意味著錯誤的內容傳播時間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甚至很有可能引發大的輿情。因此,編輯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善于總結各種容易出錯、容易犯錯的地方。雖然稿件中的錯誤往往會出的五花八門,甚至讓人防不勝防,但這恰恰是考驗一個編輯功底的時刻。編輯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錯訛的“火眼金睛”,將其消滅于見報之前。
一些新手或者不成熟的通訊員,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即見報稿件越長越好、見報版面越大越好。因此,不少稿件動輒數千字,但內容冗余,文字拖沓,充斥著大話、空話。
固然,紙媒編輯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版面的有限和文章字數的過多之間的矛盾。但版面并不一概排斥長稿件。一篇好的稿件,立意高、有內容、有事實,符合當下的價值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那么,值得我們用大篇幅、大版面來處理。但是一般的為長而長的稿件,需要編輯“痛下毒手”,大刪大砍,去枝蔓,留主干;去水分,留干貨;去套話,留新意;去雜質,留精華。這樣做,可使有限的版面得到充分利用,增加有效信息量。
日常工作中,編輯還會面對這樣一些稿件:內容豐富、材料扎實,緊跟時代,但是由于作者缺乏經驗,稿件的主題沒有特別得以明顯地體現出來。這時,需要編輯妙手,挖掘其深入內涵,找到這篇稿件的真正的骨氣、精神所在,使稿件形神兼備,提升立意。這是為稿件“增骨”。
還有一些稿件,事實有了,主題有了,但是文章較為平淡、干枯,這時,又需要編輯為其“加肉”,化平淡為奇峰,變老套為新意。當然,這些工作的前提,是在不對作者的原稿思路、事實上進行修改的前提下進行的。編輯要循著作者的立意,通過對文字的增、刪、挪、改,使之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稿件加工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腦力勞動,事無巨細,全需顧及,有時比自己寫一篇稿件還要費事。版面編輯承擔從初加工到再加工、直至定稿的全部工作,“為他人做嫁衣裳”,既是編輯工作性質之一,也是編輯的奉獻精神的體現。具體而言,編輯要消除稿件中的毛病、缺陷,使之達到見報所要求的標準。
文章千古事,作為報紙這一新聞產品最直接的工作者、生產者,編輯肩負著文化的傳播功能,也承擔著實現報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重責任。所以,作為一名報紙編輯,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加強學習、加強實踐,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作者單位:山西市場導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