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推動山西發展現代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原料藥、藥食同源產品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用,以藥食同源產品開發為路徑,運用品牌覆蓋中藥材全產業鏈條,推進特色農業轉型發展,實現特色農產品價值提升?!?0月17日,在山西省茶葉學會與山西省藥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山西藥茶十大創新品牌推選活動上,山西省茶葉學會會長吳鳳鳴告訴記者,2020年山西藥茶產量和產值同比都實現了翻番的目標,山西中藥材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品牌創建等方面初具規模,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大。
山西是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開拓者與傳播者之一。《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晉商是明清商幫中重要的一支隊伍,茶是晉商經營的主要內容。明朝時期,晉商開辟的“萬里茶路”,與絲綢之路一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晉商在清代的商業活動中,很有特色地進行過茶樹培植、茶葉加工及運銷等工作,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山西作為中藥材生產大省,現已查明的野生中藥材有近1800種。近年來,隨著健康消費日漸升溫,山西大力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努力為山西“三農”轉型發展率先蹚出一條新路。
多處古代碑文記載,炎帝神農氏普嘗百草發明醫藥的地方就在晉城市高平市東北17公里處的羊頭山上。唐代有山西人飲連翹茶長壽的記錄;元代《壽親養老新書》一書中記載了蘆丁茶,也就是山西的路丁茶,對心腦血管有頗多益處;《五臺山志》記載,“五臺山出金蓮花,寺僧采摘干之……如南人之茶菊然?!笨梢姳藭r民眾有飲用金蓮花茶的習慣;平定冠山連翹茶被康熙皇帝御賜名為“延年翹”,曾作為皇室貢茶。數千年來,傳說流轉,但民俗一直在傳承。顯而易見,在山西,飲百草入茶,保持著茶被神農氏發現之初作為藥飲的生活習俗。
“山西藥茶以山西道地中藥材為原料,通過獨特的制茶工藝,具有清熱去火、助眠安神、健胃消食等眾多功能,成為獨具山西原創特色品牌?!鄙轿鞑枞~學會會長吳鳳鳴介紹,山西代用茶采用藥食兩用的植物葉(芽)、花(蕾)、根莖、果(實)為原料,按照中醫辯證配伍原則,在加工制作過程中吸收傳統六大茶系制茶工藝的優點,加工制作成單品或復方品。據統計,2020年山西藥茶產值達5.1億元,同比增長150%;全省藥茶加工企業由原來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產品50多種500多款。
憑著山西藥茶得天獨厚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優勢條件,2009年2月28日,山西省茶葉學會應運成立。十多年來,學會團結廣大茶業科技工作者、茶葉生產經營者、社會各界茶文化愛好者及熱心于茶事業的企事業單位,以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全力普及、推廣茶葉相關知識與技藝,不斷開展各種茶文化和社會公益性活動,為山西茶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默默作著貢獻。
近年來,學會圍繞山西茶行業的熱點、難點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開展技術研究與應用,包括藥茶的加工技術、質量安全、貯藏保鮮、功效評價、深加工產品開發等,開展藥茶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及相關技術咨詢服務。
2020年8月28日,學會主辦首屆呂梁棗芽茶產業發展研討會,為棗芽茶發展把脈問診。目前,陽府井集團山西茗玥茶葉有限公司研發的“棗芽茶”,作為山西十大藥茶創新品牌之一,已獲得晉陽海關出口備案,并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食品安全管理體系HACCP認證。今年4月,棗芽茶系列產品被列入為《全國扶貧產品名錄》(第一批),在培育紅棗新業態中蹚出了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2020年9月21日,學會主辦交口凍綠葉藥茶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家們對呂梁市凍綠葉藥茶制作工藝進行了調研,完成了凍綠葉茶生產技術調研報告。該項目種植面積約120萬畝,簽訂產銷協議41萬畝。
2020年12月,學會牽頭聯合各高校、科研單位、藥茶企業的中藥、茶葉、食品科學、自然科學等機構團隊,打造山西藥茶產學研聯合體,組建成立山西省藥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在全省范圍內陸續建立藥茶專家工作站,組建山西省藥茶產業科技服務隊,聯合山西中醫藥大學成立“科創山西”科技經濟融合樣板間,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
吳鳳鳴表示,學會將持續邀請國內的著名茶學院士(專家)共同對山西中藥材及其衍生品進行科研攻關,從色、香、味、條索、營養價值等多方面達到適合長期飲用的標準,開展茶產業調研、學術研討、創新制備茶新技術等活動,逐步創建全國首家以“藥茶”為核心技術的創新產業集群。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山西人喝茶也開始講究茶葉的品種、味道以及品質。學會多年來將“普及茶葉科學”“倡導科學飲茶方法”“傳播茶葉科學思想”“弘揚茶葉科學精神”作為學會的重要工作來抓。
“再現萬里茶路風采,為太原市民零距離呈現非遺技藝。”今年5月1日,“安化黑茶國家非遺技藝展示中心”在太原古縣城開館,“安化黑茶國家非遺技藝展示中心”入駐太原古縣城,山西省茶葉學會授予中心為“山西省茶葉學會安化黑茶研學基地”。
“為適應投資市場,越來越多優質品牌和大企業推出超高端的普洱茶收藏品?!苯衲?月,學會針對山西省目前普洱茶的熱點問題,舉辦了云南普洱茶品鑒學術研討活動,對古樹茶保護的技術和產銷現狀,提出了應對策略等,推進了古樹茶的保護,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普及茶葉科學知識,倡導科學飲茶方法?!眳区P鳴介紹,學會連續多年將“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等重大節日定為常規的、含有茶文化主題的娛樂活動和交流會活動。連續舉辦了6屆山西省全民科學飲茶、構建公眾健康大型科普公益活動。
聯合國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贊美茶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價值。2009年開始,學會連續舉辦12屆“全民飲茶日”活動,同時舉辦了非遺技藝參觀、品飲黑茶、領取科普手冊《茶知識100問》等系列活動。
此外,學會還組織專家進行市場調研,今年2月,學會調研山西白茶市場,形成《2020年度山西白茶市場調查報告》,報告提出:將在中醫藥和茶葉理論指導下,研發山西的保健茶(非茶之茶)與白茶配伍新產品。
一路走來,碩果累累。組織舉辦山西茶博會、晉商茶文化研討會“龍?!辈栉幕潯ⅠR幫茶道瑞貢京城、“安溪鐵觀音 香韻滿三晉”推廣活動、普洱茶文化活動,與媒體平臺開設茶文化欄目、承接《太原市茶文化歷史及發展研究》學術課題、編著《走進茶道》《茶與健康》科普知識系列叢書……
“把茶文化發揚光大,是我的情結,也是成立學會的初衷所在。”吳鳳鳴說,近幾年來,健康飲茶不只是行業內關注的事,社會上飲茶者越來越多,學會組織專家走進學校、工廠、圖書館、企事業單位,組織了好幾百場茶葉相關的講座。
為提高山西茶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近年來,學會積極開展山西茶葉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及職業資格認定培訓工作,提升山西茶葉產業相關人員業務水平和綜合技能。學會連續為會員單位和非會員單位,以及新開茶葉企業人員舉辦50多期山西省茶葉從業人員國家茶葉職業技能(茶藝師、茶評員)培訓班。
目前,山西省范圍內有3000多人培訓學員全部獲得了國家頒發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下一步,學會將根據山西茶葉消費市場發展的需求,建立茶葉質量技術聯合體系。
山西省茶葉學會承辦的山西茶藝職業技能競賽,以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茶藝人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標,促進茶業從業人員整體技能水平,引導中華茶藝向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相關領導評價道:“該活動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對提高山西全民科學素質具有其重要的意義?!?/p>
近年來,學會把山西中藥材精深加工作為突破口,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質量標準為基礎,以品牌推廣為抓手,龍頭帶動、百企跟進,全省藥茶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吳鳳鳴堅定地認為,飲茶之風不只是休閑,它“倒”出的不只是茶水,還應該是GDP?!吧轿饕D型跨越崛起,要結構調整,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在內的新產業,尤其注重發展休閑經濟,茶產業的作用不可忽視。”他表示,學會將進一步挖掘茶文化歷史和開展傳統茶文化,充分利用自身藥材品種多、種類全的資源優勢以及專家團隊,逐步將最優質、最有機、最綠色、最健康的藥材提供到后期的產學研中,助力山西現代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
山西省茶葉學會是由山西省茶業科技工作者、茶葉生產經營者、社會各界茶文化愛好者及熱心于茶業事業的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專業性非盈利社會團體,是為搭建黨和政府聯系茶葉工作者橋梁和紐帶服務的,是為政府提供發展茶業事業科學依據的重要社會力量,是山西省茶葉行業中茶葉學術權威機構。成立于2009年2月28日,接受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業務指導、山西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的監督管理。
山西省茶葉學會自成立以來,在山西省茶葉學會總創始人、國家高級茶藝技師、國家高級評茶師吳鳳鳴的帶領下,全省茶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繁榮,省學會在傳播茶葉知識、引領健康消費、培訓行業隊伍、凈化茶葉市場以及開展了各種茶文化和社會公益性活動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三晉茶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山西省茶葉學會是宗旨是:團結廣大茶業科技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尊重人才,促進茶葉科技的繁榮和發展,促進茶葉科技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山西茶業經濟和茶葉茶文化活動的持續、健康發展。
山西省茶葉學會的業務范圍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茶事業政策法規,向政府提供行業發展理論依據,承接政府有關部門轉移的職能,開展國內外茶葉學術交流,促進茶葉科技發展;組織科學技術問題的探討和科學考察活動;普及茶葉科學技術知識,開展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術等級鑒定,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比武,傳播茶葉先進生產技術;開展科研課題研究、技術咨詢;編輯出版茶葉科技與茶文化書刊資料,定期組織學術論文交流活動。
歷屆理事會組織情況:
第一屆理事會:
會長:王樹德
法人代表(創始人):吳鳳鳴
秘書長:秦玉平
第二屆理事會:
會長:王樹德
法人代表(創始人):吳鳳鳴
秘書長:秦玉平
第三屆理事會:
會長(創始人):吳鳳鳴
秘書長:丁麗
? 吳鳳鳴:中國社會科學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中國茶葉學會茶葉科普專家委員、國家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專家委員、山西省科協特聘科普專家、大學客座教授、山西省藥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山西省茶葉學會會長、太原市茶業協會創始人、國家高級評茶師、國家高級茶藝技師、國家茶藝師高級培訓師、評茶師高級培訓師、國家高級考評員、國家茶葉技能鑒定質量督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