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方紅
因為最近康美藥業幾位獨立董事被判負連帶天價民事賠償責任,“誘發”了罕見的獨董辭職“潮涌”,還引來廣泛的對獨立董事制度的新思考。
獨董制度的出現,是為了在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減少代理風險、控制代理成本、防止內部人控制、不被大股東或經營層掏空而探索形成的一種現代企業治理結構。A股市場從2001年全面推廣獨董制度的。但這套源自歐美的獨董制度,在來到中國后明顯水土不服。
設計上有問題:天生不足。一是提名權上異化。我們最初引進獨董的目的是要求他們能夠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發聲、監督。可在獨立董事的提名權上沒有規范約束,事實上都是大股東、經營層在安排。正常情況下,他們肯定會安排自己熟悉的、或者擁護支持自己的人士出任,許多原來的企業顧問就搖身一變成為獨董。美國早期也出現過這類情況,有的更是直接把親朋好友安排到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后來暴露問題才改革。如果獨董的提名權在大股東特別是經營層,無論怎么要求,其獨立性都無法保障。二是更換沒有規矩。沒有保障獨董安全正確行使權力的硬措施,一旦獨董言行不符合大股東或者管理層意圖,其履職的條件可能就會受到影響,調整更換很可能不可避免,有的是拖到董事會換屆,有的可能是直接逼獨董辭職。三是比例結構不合理。我們現在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人數的要求是占董事會的三分之一,許多公司實際是占20%、30%,大大低于美國平均62%的獨董占比。獨董成了董事會中的“少數派”,無法實際影響決策。即便是有相關規定,但只是要求獨董提供意見而已,沒有否決權。僅憑這三條,獨董在實際運行中淪落為花瓶與擺設就無可厚非了。
機制上有缺限:外來的和尚念經難。獨董作為外部董事、“外人”的身份難解。首先是法律法規沒有硬性約束。獨立董事的權利與責任沒有清晰、有力、具體的法律界定,獨董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有什么權利、怎么保障、沒有盡責受怎樣的處罰、哪些事項必須經獨董認可等都沒有十分具體的法律邊界。其次是話語權不強。投票是少數,獲取信息是二手的,很可能是不完整并加工過的。提出的不同意見僅僅只是給投資者作為投資參考,而無法真正影響企業決策。再次是角色沖突難有作為。獨董代表是中小股東利益,大股東和經營層作為實控人更多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獨董的職責應該更多的是找問題、防風險。但幾十年來,有幾個上市公司的決策受獨董影響而改變?有多少上市公司潛在風險是獨董發現并揭露的?非常的少!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他們不敢或者不愿意。他們發現問題最多是辭職走人了事。所以,對那些經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獨董的上市公司一定要多個心眼、保持警惕。還有就是獨董與監事會的關系沒有厘清。在現代企業治理體系中,監事會也是監督者,而且是全方位的監督者,他們與獨董之間的監督怎么分工、怎么理順,進而不造成重復監督抑或形成監督缺位的真空。最后是資格條件上也有問題。經濟學家、財會專家、大學教授、行業專家是獨董隊伍的主要來源,他們理論上很在行,實踐方面不見得就那么精、那么深了。更何況越是名家、大家越沒有經驗分析商業邏輯、研究具體經營行為,最后只能是上市公司請來作為裝飾門面的“花瓶”。上述機制上的缺陷,使得很多獨董都沒有真正弄明白自己的使命職責,以至于前些年有個對獨董的問卷調查發現,稱自己是企業顧問的人數竟然接近四成,認為自己是中小股東利益代表的只有兩成。其結果就變成對散戶獨立,對管理層懂事。
工作上有難度:要看他人臉色。獨董都是兼職,兼職與本職比較起來有很多工作上的沖突。時間上不允許。獨董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必須優先完成,很多獨董還兼任各種各樣的社會職務,也需要處理,真正留給上市公司的時間肯定有限。常常是年紀大、名氣大、兼職多、責任心差的,都不怎么出席董事會會議,最后很多事實上成為簽名獨董、掛名獨董。還有查實、核實數據、問題需要時間,如果企業存心作假,你要一一核實,相當于要重新做賬,大量的外調基本不可能。成本上不支持。對一些重大數據問題、專業問題很可能要聘請專業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這可需要大筆開支,發現問題還好,如果沒有查出問題,必然招致經營者的質疑與厭煩,這種情況下,誰都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配合上難愉快。你搞多了,財務人員、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會認為你是故意在找茬、在瞎折騰,更會無形中給他們增加工作量、影響他們的業績政績、甚至升遷。這個時候故意刁難、不配合、嘲弄等都可能發生。獨董與內部監事會不同,他們不參與公司日常工作,又基本不與公司雇員交往,僅僅依靠管理層提供的情況是很難實現真正的監督的。
利益上有制約:吃人家的嘴軟。俗話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獨董提名是大股東或經營層,薪酬高低也由他們決定,工作條件也是他們提供。這種情況下,嚴格監督根本無從談起。因為獨董反對、質疑的結果不是解聘就是辭職,與其傷了感情,還不如睜只眼閉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掛個名、簽個字、拿點輕松舒服的錢。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獨董履職不到位沒有法律、制度壓力。這次康美案件為獨董履職風險開了一個好頭,但這基本上還是個例,而且法律在獨董履職利益與責任風險上還沒有明確界定,獨董們對處罰內心還有不服,他們回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對差公司、不規范公司的獨董職務迅速請辭。
改進上有空間:后面的路還很長。有人說,中國獨董制度正面臨著20 年來最大的危機,A 股上市公司1 萬多名獨董,每年近10個億的薪酬,花費20年的實踐卻得不到各方的認可,作用可有可無,實在值得深思。如何讓獨董這個舶來品適應中國土壤、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改進的地方有很多:制度上怎么理順獨董與監事會的關系,需不需要兩者都存在?設計上怎么規范獨董提名權、怎么設定獨董人數比例更是重點,如果繼續讓大股東選來的獨董代表中小股東、讓少數獨董去監督多數內部董事,可能很難取信于中小股民。法律上怎么硬化獨董的權利與約束、保障獨董能夠有效行使職權、細化獨董否決事項與程序,界定獨董責任邊界與失職可能承擔的最大風險,可能是獨董制度能夠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操作上能不能為獨董履行職責提供更多制度便利,可不可以學習西方選舉自己獨立董事負責人、定期舉行無外人參與的獨立董事會議、允許獨董自主召集無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參與的經營管理者會議、為獨董了解、調查重大事項提供人員和經費上的保障等?能否根據不同行業按照相關資格建立不同的獨董候選人庫,上市公司選擇獨董必須在獨董候選人員庫中隨機抽出,一旦聘用非董事會換屆不得無故解聘,即使改聘也是重新抽聘。同時,嚴格限制獨董兼職上市公司過多的問題,原則上一位獨董任職一家企業,不能多頭兼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