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堂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1)9-0059-02
鴨鵝同屬以水面為生活環境的禽類動物,其尾脂腺特別發達,大多在濕地、岸邊活動,善于在池塘中戲水[1]。鴨鵝水禽的肉、絨毛、產蛋均可作為商品流入市場,經濟利潤十分可觀。近年來,我國鴨鵝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但養殖設施相對比較簡陋,環境條件也較差,養殖水平與目前智能化、規模化、集約化的養雞水平相差較遠,目前鴨鵝養殖中面臨最大的就是疫病時常入侵的問題,因此梳理其中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很有必要。
1 鴨鵝疫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部分養殖戶仍然持有“鴨鵝水禽抵抗力強,爆發疫病的可能性低”等認知觀念。在過去,鴨鵝的常見疫病只有鴨瘟、小鵝瘟、大腸桿菌病等少數幾種疾病,防治工作相對簡單。但最近幾年來,一些新的烈性傳染病爆發頻率極高,如鴨黃病毒病毒病、鵝禽流感、鵝出血性壞死型肝炎、傳染性漿膜炎等;此外,一些發生在家禽(主要是雞群)身上的支原體病、傳染性法氏囊炎等病也傳染給鴨鵝,且發病呈現上升趨勢。如果養殖戶不能予以重視,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承受極大的經濟損失。
一些養殖戶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沒有考慮養殖區的承載能力,盲目擴大養殖規模。若疫病免疫防治機制相對完善,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養殖人員能夠提高重視程度,使配套措施更加完善,則爆發大規模疫病的幾率也能夠得到控制。鴨鵝特有的喜水習性,不可避免加大了水禽舍的清潔、消毒工作強度,但現實情況是養殖戶這些工作并沒有做到位,鴨鵝長期生存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加之鴨鵝自身的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全,致使病菌更易侵襲進入鴨鵝體內,進而引發疫病。
2 提高鴨鵝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2.1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保障機制
養殖場首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保障機制,不可因認知錯誤致使鴨鵝水禽受到大規模疫病感染。具體流程為:首先,養殖人員應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前鴨鵝的新發疫病。如鴨病毒性肝炎是一類由鴨肝炎病毒引發的、具備較強傳染性的疫病,此種病毒對常見抗菌藥物的抵抗力較強,能夠適應多種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存繁殖能力強。該病毒可寄生在鴨鵝水禽的尿囊內,在極短時間內便能夠迅速繁殖,主要感染3周齡左右的鴨鵝,感染后病死率極高。如果養殖人員深入了解此類疫病,在鴨鵝幼苗生長至特定時間段,提高管理水平,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進行既定程序的免疫接種,保證飼料和水源的安全,則可大幅度降低鴨鵝感染疫病的幾率;其次,養殖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可能產生“應激”的因素。如冬季養殖應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養殖應注意降溫防暑,在春秋兩季氣溫變化不定時需關注溫度變化,細心做好應急措施;最后,在日常養殖中需注意觀察鴨鵝的食欲情況、精神情況、排便情況。除了極個別的幾種疫病之外,絕大多數傳染病早期均有相應的癥狀,如鴨鵝食欲降低、無精打采、排便稀疏等。發現此類情況后,養殖人員務必將異常水禽與正常水禽隔離,并在第一時間內聯系獸醫前來診治,早發現、早治療。
2.2 加強飼養管理質量,保證水禽舍衛生
加強飼養管理質量,保證鴨鵝舍的衛生,并注重飲水、飼料的清潔程度。有人提出,鴨鵝水禽養殖中,飲水不僅僅是飲食問題,應該成為一種科學合理的飼養機制。以供水為例,并不是養殖人員在每日特定的時候驅使鴨鵝飲水即可,而是包含水源清潔程度是否符合飼養要求、飲水量是否得到合理控制、飲水時間是否規律、飲水溫度是否合適。上述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鴨鵝均可能感染疫病。除了水源之外,要重視鴨鵝日常居住的禽舍衛生情況,每日通風、清除糞便,保持禽舍處于干燥狀態;至多每間隔3日,飼養人員即需對禽舍進行消毒,滅殺寄生蟲和致病菌。只有隔絕誘發疫病的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疫病防治工作質量。
2.3 制定完善的疫病免疫防治程序
鴨鵝水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在于“防”。能夠預防固然好,但總有“萬一”的時候。因此,免疫防治工作不能僅限于“防”,還應圍繞“發現”和“治療”形成完善的程序。如每日觀察鴨鵝水禽的食欲、排便、精神情況,發現異常時需立刻隔離。在此期間,養殖人員不能抱有“先觀察幾天”的想法。很多疫病來勢兇猛,水禽患病2~3 d后即會進入重癥期。因此,養殖人員必須立刻聯系獸醫前來確診,并對與病禽有直接接觸的禽群施以藥物,達到防治疫病的目的。
3 小結
鴨鵝養殖中的疫病問題,在其他家禽、畜牧養殖中也較為常見。養殖場需提高自身意識,保持謹慎的態度,提高養殖水平,重視日常的現場管理細節,做好免疫預防,可有效提高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