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
摘 要: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后便開始了對國家水利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京畿附近的永定河成為皇帝治理防護的重點。在筑堤束水等治河思想的指導下,水災發生的頻率逐漸減少。對河流的治理不僅彰顯了清朝一統天下的決心與毅力,也體現了一個專制王朝在建國為民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關鍵詞:直隸地區;水利;公共產品;永定河
隨著水利史研究的深入,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是關于永定河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與職官任免等宏觀問題,未能從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的角度加以分析說明,即國家政策指導下的水利設施的建設維護與地方社會積極配合等關系的分析尚不充分。本文擬從這一角度出發,分析永定河治理背后的因素。
1 公共產品與水利工程
1.1 公共產品的概念
“中國的統治者將公共產品視為維持社會秩序、強化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他們充分意識到,只有社會穩定才能長治久安。而要想社會穩定,物質的供給就必須持久而充裕。”①王國斌等人在書中說明了公共產品與社會秩序的關系。“在中國,仁政的概念就是輕徭薄賦和提供公共產品。”②公共產品是西方公共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最早是由瑞典經濟學家埃里克·R·林達爾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這一詞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認為,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影響他人的消費與使用。西方經濟學家后來歸納出其基本特征,即公共產品一般是指那些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產品。公共產品概念的提出多用于經濟學和管理學層面,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育、交通、水利等都屬于公共產品。在清代,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對于水利等公共產品的提供是怎樣的狀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2 水利工程與公共產品的關系
從對水利工程的建設方面就可以看出清政府是這套原則的踐行者。公共產品具有兩大特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水利工程正是同時具有以上兩種特征的公共產品,它在人們的農業生產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人們對于它的使用不存在你爭我搶的競爭關系,而農業作物的種植成熟與水利設施的發展完善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清代在建國初期,面對的就是明末農民起義后的亂世。作為占有國家人口少數的滿族人,他們一方面需要在封建大國中立足,為自己確立正統地位;另一方面,國家的統一與經濟的發展依然需要這些統治者勵精圖治。于是,以康熙為首的皇帝自繼位開始,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圖使國家安寧、社會安定、百姓安生。其中,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莫過于農業的發展,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物生產質量的好壞就代表著食物這一基本物質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水利設施的完善同樣對于當時的封建國家有不可言說的重要作用。下文將重點分析康熙年間直隸地區永定河流域的治理概況。
2 康熙年間直隸地區永定河流域的治理概況
2.1 康熙年間的永定河治理
清康熙年間的永定河治理一般認為起源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即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后。京畿附近的永定河對人民的生活影響極大,不僅關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整個朝廷及王公大臣都間接地受其影響。永定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響地區同樣決定了其治理的重要性。下面擬從政治、經濟和社會角度分析永定河治理的背景及原因。
2.1.1 政治因素
清軍入關后,政治形勢極不穩定,各地反叛勢力風起云涌,清政府忙于平定大小戰事,力求建立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封建專制國家,從而無力經營關乎百姓的民生事務。為了對付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大力反抗,清政府封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代替統治者管理當地事務,并在一定時期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然而,在1673年康熙決定撤藩時,吳三桂提出“興明討虜”,正式對清政府宣戰,以其為首的軍隊由云南出發,一路攻占貴州、湖南等地,成為清朝統一國家的一支阻礙力量。康熙帝趁吳三桂在湖南部署軍事力量時,對其他叛亂者進行招撫,耿精忠、尚之信隨之歸順于朝廷,而吳三桂于1678年在衡州稱帝,病死后將帝位傳于其孫。三年后,隨著清軍進入云南,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最終結束,也意味著清朝在中原地區正式建立了統治地位。這一叛亂歷時時間較長,社會破壞力較大。在戰爭結束后,為了恢復和發展國家的社會經濟,清政府向云南遷移了大量的漢族民眾,大大開發了西南地區。同時為了穩定當地的社會秩序,給予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并由專人傳授農作物生產種植經驗,以使人民安居樂業。
在平定西南地區的叛亂后,西北地區以噶爾丹為首的準噶爾部在俄國的支持下與清王朝發生軍事沖突,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開始,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結束,清軍三次與之交鋒并最終勝利,不但維護了祖國的統一,還防止了民族的分裂。歷時六年的戰事結束后,當國家趨于穩定時,康熙帝又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第二項事業,即管理河務,距離京城較近的永定河流域成為他關注的重點。
2.1.2 經濟社會因素
①自然環境。永定河為海河水系的一支,流經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由洋河和桑干河在河北省懷來縣匯流后形成,河流本身善淤善徙,水旱災害頻發,給流經地區百姓帶來傷害,尤其是威脅到直隸地區農業的發展。該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區,降水量大且集中,山脈眾多,水系發達。夏季高溫多雨,極易導致河流泛濫成災。作為直隸地區內最大的河流,永定河經常隨著氣候的轉變發生漫溢,侵蝕河道,從而使以農為本的百姓流離失所,農業生產也遭到破壞,人們不得不另尋他處定居生存。同時,據歷史學家考據,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小冰期等氣候波動,溫度較往年低,農業作物生長環境不穩定,也導致其產量的下降。所以,直隸地區的農業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既包括河流的水性、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也有人口等社會因素的制約。
②人口與農業發展。“統治者們對于首都與基本經濟區相距太遠這件事越來越發愁,因而多次想把海河流域發展成為基本經濟區。”①于是,距離京畿地區較近的永定河流域成為清朝歷代皇帝治理的重點。隨著清朝平定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叛亂后,國家建設趨于穩定,人民生活逐漸安定。糧食生產成為國之根本,但當時永定河周邊的永清縣、固安縣、文清縣等地卻因水災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有人不顧危險,在洪水退卻后仍居住在水源附近,只是為了那些河道附近留下的淤泥肥美,適宜農業耕作。康熙曾多次命令大臣勸誡百姓,不要為了一時之利而失去性命,甚至阻礙治理河道。他提出將部分百姓遷移出去,另外給予田地耕種,并在一定時期內蠲免賦稅。其他因自然條件制約農業生產的百姓,清政府借予其生產工具并傳授種植經驗,幫助人民發展經濟。百姓對此感激不盡,社會秩序更加穩定,為人口的不斷增加奠定了基礎,充分體現了康熙帝以民為本、勤政務實的為政理念,所以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出現了自漢朝文景之治后的又一輝煌時期。
2.2 治理過程與治理結果
2.2.1 治理過程
康熙時期,永定河的堤防已出現了很多問題。康熙三十一年(1692),“渾河堤岸久未修筑,各處沖決,河道漸次北移。永清、霸州、固安、文安等處,時被水災,為民生之憂。可詳加查勘,估計工程,動正項錢糧修筑”②。康熙三十七年(1698),“渾河自新城九花臺漫決,環繞霸州,水患頻仍”③。渾河即永定河舊稱,當時水災頻發,康熙帝親自視察后說道:“朕經行水災地方,見百姓以水藻為食。朕曾嘗之,百姓艱苦,朕時在念。”④為了勘探當地受災情況,皇帝派出大量官員到地方協助辦理水利建設事務。于是從康熙三十一年(1692)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這三十年中,對永定河進行了七次大規模的修治工程。1722年,年老體衰的他仍然率領大臣巡視永定河河務,看到河流不再奔涌而出,農業發展不再受阻,心中大悅。在回京途中逐漸病重,于十一月逝世。
2.2.2 治理結果
康熙皇帝曾這樣說:“朕以河工緊要,凡前代有關河務之書,無不披閱。”⑤我們回顧歷史發現,沒有哪一個皇帝如此兢兢業業,本應該由大臣做的事,他都不想假手于人,甚至事必躬親,親自指揮臣民修治河務,以期百姓安居樂業。對于永定河的治理,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開展大規模治理開始,歷經三十年,使其湍水軌道橫流,以寧三十年來河無遷徙,此從古所未有也。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不僅使永定河流經地區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拱衛京畿地區的安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不發達的水利設施情況下,康熙帝通過對其地形、氣候、農業發展等角度的綜合考量,與朝廷里的各級官員共議大事。他還深入民間,傾聽百姓呼聲,了解經濟發展的壁壘,因地制宜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永定河兩岸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通過對永定河的大力整治和筑堤修壩,直隸地區大量土地得到耕種,農業迅速恢復和發展。但因為永定河本身水流湍急、泥沙含量較大,當時的技術水平只能確保不再發生大的水災,其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但是,康熙帝開啟了大規模治理河流的先例,這使后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治理之策。
3 國家對公共產品的提供與民間力量的發揮
3.1 政府的職能與作用
康熙年間的河流治理主要是聽從皇帝親自指揮,并由大臣監理河務。“官不清則為民害,水不清亦無利于民。”①為官一定要為民清廉務實,真正做到以百姓的利益和要求為先,所以無論是治水還是治人,康熙帝都自有辦法。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六月,皇帝在國庫充盈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全力解決永定河問題。同時,他在親自視閱河流水文情況后,又在其南北兩岸設立分司,多由滿洲欺人擔任。這些官員主要受直隸巡撫監督,分司與巡撫及州縣各官還要互相監督,如有違誤即可提報工部。同時,分司不僅需要管理永定河工的防汛事宜,還要掌管錢糧事務及所屬官員。時任直隸巡撫的李光地上奏:“仍設分司二員,筆帖式四十員。”②由于分司分身乏術,無力監理全部河道事務。于是,在兩岸分司下設立同知。又因李光地認為:“永定河關系緊要,看得分司郭治不能河務,若河有差,懼郭治與臣兩人性命甚輕,但皇上以永定河之故,不惜庫帑費用繁多,不避寒暑風雨,屢次巡查指示,并無濟益,乞皇上另選人員補授。”②于是,皇帝在和李光地、齊蘇勒、色圖渾商議后,決定南岸同知為郭治,北岸同知為湯彜。剛開始設置的兩岸分司隸屬于工部,并非直隸地方官員,兩岸同知則隸屬于直隸官員管轄,其身份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
雍正、乾隆年間,更是迎來了對永定河治理的黃金時期。南北同知的設置與調整,管河筆帖式的廢除與兩岸十六汛的建立等對永定河河官的調整與設置,都體現了清政府職權的擴大,反映了水利對地方官制結構的影響,也突出了當時的封建大國對于水利等公共產品的控制,為后世繼續建設公共事業奠定了基礎。
3.2 民間組織與力量
對于清代永定河流域的易淤易徙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的問題,民間社會也有其應對方法。國家在這時除了開放常平倉,進行一般救濟以外,民間也會設立義倉、社倉等機構放出部分糧食。除此之外,百姓也會自救。另外還有截漕、蠲免等救災措施,根據其受災程度不同蠲免的額度也有區別,如康熙十七年(1678)規定:五分以下為不成災,六分免十分之一,七分以上免二,九分十分者免十分之三等。還有以工代賑的實行,由于水利設施的建設計工受值,使國家在整治水利的同時節省了雇募人員的費用,同樣有利于恢復農業生產。但是,以工代賑也存在缺陷,在當時條件下來參與工程的人多屬于沒有技術的百姓,他們對于河流的疏浚只是機械地聽從指揮,并不能真正地確保施工質量,所以不能完全投入到河流的治理當中。而在其他原始史料中,我們同樣也能看到當地百姓和地方官員為永定河的精準治理提供的意見和建議。這不僅有助于中央政府和直隸巡撫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還使地方基層官員為百姓謀福利,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為清政府形成了一整套高效利民的管理體制和官僚隊伍。同時,在吸取前朝經驗教訓的情況下,不斷創新其大國治理方式,為近現代甚至是當代政府走好中國道路提供借鑒。
4 結語
從清朝康熙年間直隸地區永定河的治理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封建大國的統治中,百姓的生存發展受到極大的關注,無論是他們的生產資料還是生產工具,都成為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水利這樣一個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更多的是借助于國家的調配。雖然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和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發達,使永定河問題沒有得到根治,只是避免了大面積災害的頻發,但其治理的經驗和治水的思想理念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