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通過2020年7月在成都市簡陽市的田野考古調查實踐中對田野調查理論的運用,根據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帶隊老師的指導所得的感悟,對田野調查中的傳統地面踏查方式在實踐中的運用展示出的優勢與劣勢進行討論。
關鍵詞:地面踏查;田野考古調查;優勢;局限性
0 引言
田野考古調查是開展考古工作之前的重要準備,依靠人力開展的地面踏查是當下田野考古調查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主要結合地面踏查相關理論和筆者在成都市考古研究院實習期間參與的成都市簡陽市因基建項目而開展的專項調查考古實踐經歷,講述了地面踏查調查全過程和地面踏查在考古實踐中展現出的優勢和局限性。地面踏查具有基本不會破壞文化遺存的形態及保存環境、對遺跡遺物小、微環境等細部資料的收集更加全面和準確、可以獲得口述材料等優勢,還具有受人體自身局限、受調查范圍影響以及調查者會帶來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局限性,優勢和局限性共存。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融入,地面踏查將會發展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考古調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不破壞遺址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現和獲取信息的有效方法,也是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基礎。①考古調查是田野發掘前的重要一步。地面踏查是我國現階段田野調查的主要形式。②筆者實習中經歷的這一次調查是為鐵路修建開展的基建調查,為了配合項目的建設,避免施工導致地下文物的破壞,我們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地面踏查。地面踏查是當前田野調查的傳統形式,即通過人力步行調查、記錄的方式完成。③由于材料還未公布,所以圖片以及地點不便公布。
1 田野考古調查
1.1 調查前的準備
收到調查的通知后,領隊通知我們帶好生活用品以及衣物,居住當地賓館。因為要翻山越嶺,穿越叢林,所以我們帶了兩把長刀。查看天氣并分組,四個人,兩人一組,還帶了器物袋、記錄本、花露水、膠鞋、充電寶、一件瓶裝水、專用的奧維地圖等物品和工具。一起商討了分組行動路線以及制定了調查計劃、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調查相關知識和注意的細節。調查日期是2020年7月12日到7月14日,正值酷暑難耐之時,為了避免中暑,車上還準備了藿香正氣水。調查的地形是山地加山谷的混合地形,這一片的墓葬位置特點是多埋葬于竹林、凸起高地、視野開闊處以及崖壁上。
1.2 調查過程
7月12日,我們很早從新津縣出發,前往簡陽市調查目的地,天氣炎熱,找了個離調查地點近的正規賓館住下,吃了午餐,休息到下午兩點多。由于天氣炎熱,日落較晚,綜合選擇下午出門,避開炎熱的時候。下午3點,集合驅車前往調查地點,第一天的調查就這樣開始了。我們已經提前規劃好明確的路線,只需在建設范圍內按路線進行基建調查就可以了。兩人一組,在較平坦的地方拉開10米左右的距離進行調查。由于第一天的線路都在農房以及農田上,土地大多被翻耕過,所以重點關注的是地面遺物。在調查中,老師不斷地同筆者講解需要注意的東西和交代安全注意事項。第一天只發現了部分現代陶片和遺物。晚上6點多,調查結束,找餐館吃完晚飯,總結今天的收獲,驅車回到賓館。
7月13日,上午,吃完早餐,8點左右驅車前往調查點繼續調查。第二天的調查主要位于農房附近的竹林地和果園。地勢不平,竹林是我們的重點查看之處。上午沒有收獲。12點多,結束上午的調查,吃完午餐,總結上午的經歷,午休。受人的活動影響和低平的地勢影響,兩組都沒有發現墓葬。同當地老人溝通,也沒有收獲比較有用的信息。
下午,3點集合,驅車前往新的調查點。該處地形較不平,按路線走了一段,在一農戶家門旁邊的土地上意外發現一座明墓,墓較大,封門石露出一小部分,遠看似一土包,封土上長有一棵較大的柚子樹。我們進行了拍照(墓正面照及外觀)、海拔經緯度定點測量、指北針截圖并做好記錄,在指定的奧維內部地圖上標記該點,對周圍環境進行記錄。由于無法看到內部情況,沒有拍墓室內照片。期間一位好奇的老者詢問我們身份,一番解釋后向老者打聽古墓之類的消息,老者說有一處垮塌的墳,遂請老者帶路。找到后,發現三座清墓,有兩座墓門完全露出來,其中一墓門石碑上還刻有“大清咸豐四”字樣,碑首碑身已經倒塌,露出其后墓室,室內已被盜掘一空。拍照(外觀照、墓室內部照片)、定點、測量、記錄相關信息之后告知另外一組的老師。調查結束后,兩組隊伍匯合,談論今日收獲,重新去查看我組發現的清墓。途中,在一處生機勃勃的草和柚子樹下隱秘的現代墓群中又發現兩座高聳的清墓,兩座墓保存得很好,做完相關記錄后繼續走向垮塌嚴重的清墓,核查拍照,確定為清墓之后已經近7點,遂收拾回賓館。
7月14日,上午,吃完早飯驅車前往最后一段調查路線,8點30分之前開始了新一天的調查。最后一天的地形比較復雜,翻山越嶺,穿越樹林草叢。在一農戶家后面的山上發現一處墓葬,墓室兩層封門石,石塊較大且厚薄較均勻,應是故意為之,里層的封門石殘留一半,外面被人用水泥修整成近似“π”形,里外兩封門石之間還有未燃盡的垃圾。該墓為拱券形頂,無人骨、器物,被盜掘一空。拍照、記錄、定位,在地圖上定點后離開。下午近1點30分時,全部路線調查完畢,集合,總結記錄,驅車回城,剛走幾百米,路邊坡地上發現裸露在外且破壞嚴重的三個明代石棺,停車查看,記錄完畢,應為修路時發現,墓內已空,驅車回城。三日的調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3 總結
初步判定,在簡陽市調查中我組共發現路線內有5座清墓、2座明墓,路線外發現3座明墓,保證了安全并較好地完成了調查任務。
在這緊湊的三日田野考古調查中,我們使用了詳細的奧維地圖,且地圖上已經規劃好基建路線,地圖上不同線路用不同顏色表現出來,有紫色、紅色、綠色,簡單明了,因此此次調查路線目標明確。奧維地圖還具有定位定點功能,可以在地圖上直接將發現的墓葬和遺跡標注出來。數據來源多樣,有Google衛星圖像、Google地形圖、中國資源衛星日新圖等多個圖源選擇,還可以選擇高程疊加、比例尺網絡、經緯度網絡。此外,奧維地圖還具有儲存該點的經緯度、海拔、墓向、外觀、墓室內部照片、添加好友進行軌跡和定點分享等功能,在手機上登錄賬號即可使用該軟件和查看相關記錄信息以及隨時查看周邊地理環境,與筆紙記錄、地圖和手機導航、相機拍照單獨儲存、儀器數據測量等傳統記錄測量手段得到的數據還要整合的復雜的程序相比,奧維地圖的使用使這次調查便利了不少。缺點是對信號的依賴比傳統手段要高。
2 地面踏查優勢及局限性
考古調查的目的:①了解古代遺存的分布情況;②做好現場文化遺存的科學記錄;③選擇重點遺址進行發掘研究或保護。①田野調查是一項很重要的考古工作,只有經過詳細的田野調查,才能決定發掘地點和對象,并決定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考古發掘。②經歷了此次田野考古調查,筆者對田野考古調查中的地面踏查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驗。此次調查經歷,使筆者深刻認識到地面踏查的優勢和局限性。
2.1 地面踏查優勢
①地面踏查基本不會破壞遺跡和遺物的形態和保存環境。地面踏查主要是通過人步行進行調查和記錄。人力步行對于植被的踩踏會自然恢復,調查只是人力的走動、照片的拍攝和簡單的清理覆蓋物,以確認是否有古代遺存,不存在大面積試掘和大面積植被的清理,不會對遺存的形態和保存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在大自然強大的恢復能力面前,地面踏查對自然的破壞是微不足道的。
②對遺跡周圍的保存環境(地形地貌)和遺跡的保存狀態有更直觀的了解,以及對小、微環境和細部資料的收集更加全面和準確,從而獲得更加準確的一手資料。奧維地圖雖然數據來源多樣,有多個圖源選擇,可以較清楚地看清整體地形地勢以及地貌,但是對于局部地理環境并不如調查記錄來得清晰明了,且奧維地圖比例尺最多能放大到20/1,而一個墓葬可能也就長寬三四米的距離,這樣的小環境在地圖上是無法清晰地表現出來的。此外,遺跡的保存狀況是否完整,完整程度、受破壞情況、破壞程度、破壞部分、墓葬是否露出地面、露出多少、墓葬內部保存情況、人骨與隨葬品是否還在等微環境和細部資料的收集和統計是奧維地圖無法提供的,相反,這些材料在地面踏查中能收集到且信息更加準確。
③材料收集更加全面,還能收集到當地居民的口述材料,從而幫助調查者更快找到目標。帶隊的老師說,成都附近一些居民把崖墓稱為“蠻子洞”,這是他們之前調查時同農戶聊天得到的信息,所以在調查中我們也咨詢當地老人相關信息。7月13日下午發現的垮塌的清墓也是通過與老人的聊天獲得的信息。在努力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同時,還要做到腿勤(聯系)、眼勤(觀察)、口勤(提問)、腦勤(開動腦筋)和手勤(做好訪問記錄,文物登記)。①
④地面踏查受地形因素影響更小,人力踏查靈活性更高。地面踏查更適合山區、坡地以及植被茂盛等特殊地形、地貌和環境。調查者遇山可以翻山,遇水可以過水,重點區域人力還可以重點查看,較隱蔽或者露出來的部分人力可以用工具簡單清理對其進行證實。此外,在植被茂盛的地方,依靠機器的航空勘探無法透過植被查看下面是否有遺跡,無法看出遺跡分布范圍的保存狀態,無法根據保存狀態很好地制定保護措施進行及時保護。航空勘探更適合平原或者植被不茂盛的區域。因此,相對于航空勘探使用科技設備調查來說,地面踏查對于山區、平原和山地接壤的地區更加實用。
⑤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調查過程往往會受到當地居民的關注,與其溝通過程中,我們會表明身份和來意,順便宣傳一定的文物保護知識。
2.2 局限性
①人的局限性。地面踏查很大程度上受調查者多方面因素局限,如體能、學識、經驗、準備充足程度、肉眼觀看范圍、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天氣炎熱,地形復雜,人的體能消耗自然比較快,注意力不集中,經驗不豐富可能導致錯過或者錯判一些遺跡。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與體力消耗有關,隱藏的遺跡難以直接發現。肉眼觀看的范圍有限,我們無法顧全所有角度。身高不夠可能會忽視掉一些隱藏在樹林和草叢里的遺跡。這些都是人的局限可能會導致遺漏或者錯誤判斷的因素。
②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和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地面踏查必然要準備一些水等必需品,調查地點較遠還需要外出住宿,調查目標范圍如果比較大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此外,在調查過程中,狗、蛇、蟲子和天氣導致的中暑以及地質災害等都是威脅調查人員安全的因素。因此,在調查前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提前做好周密的計劃,包括人員安排、路線安排、食宿安排、時間安排,并認真強調注意事項。
③人力資源較少,范圍較大的情況下,難以細致進行全面的調查。地面踏查主要是靠人力觀察、記錄,范圍較大、人員較少的情況將導致調查范圍有限。
④地形地貌的可通行度影響調查人員的路線。遇到溝渠、河流、高地等無法直接穿越的地方,調查人員只能擇優路線前進。
⑤遺跡周邊環境、植被和埋藏于地下的遺跡、遺物都會提升尋找的難度,僅憑肉眼查找和簡單試掘是很難發現隱藏的遺跡的。
3 小結
以野外調查、勘探和發掘為主要內容的田野考古,是近代考古學最基本的特征,是考古學發展的原始動力。②田野考古調查是考古的一個重要階段,在盡量不破壞遺跡遺物的前提下,傳統的地面踏查可以最大限度地發現遺存的分布范圍和保存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田野考古調查中,奧維地圖的運用極大便利了我們的調查工作。
傳統的地面踏查雖然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且有著不少局限性,但是其優勢還是十分明顯且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于植被茂盛、地勢崎嶇不平的山區或者山地平原過渡地帶來說,地面踏查比航空勘探更加實用和更具優勢。在當下階段,地面踏查作為田野考古調查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地位不容置疑。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地面踏查所使用的工具也在不斷科技化和現代化。融合科技的發展,地面踏查會更加便利化、準確化、全面化。
參考文獻
[1]呂斌,夏福德.我國傳統考古調查與區域系統調查比較—以江西撫河流域、魯東南沿海地區的調查為例[J].文物春秋,2021(2):33-40.
[2]高振華.新時代田野考古調查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的探索[N].中國文物報,2020-02-07(007).
[3]馬蕭林.田野考古調查中的幾點體會與思考[N].中國文物報,2019-12-17(003).
[4]張海.田野考古:從數字化到信息化[N].中國文物報,2016-07-15(005).
[5]張海.田野考古信息化與“互聯網+考古”[N].中國文物報,2016-03-11(007).
[6]王雅周.在長春伊通河畔的田野考古調查—東北人民大學歷史系同學的學術活動[J].文物參考資料,1956(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