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體育發展和改革在國家的不斷推動下,終身體育這一理念由此誕生,體育不再局限于專業領域,而成為貫穿人們一生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由此進入到教育范疇,成為學生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所要接受的一項新教育理念。在大學體育中,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用于新生代大學生,終身體育便由此為大學體育教改提供了一條新的深化路徑。
1 終身體育理念與大學體育結合的重要性
1.1 傳遞終身體育精神
終身體育是一個系統性、現代性的體育思想,他不僅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身體活動的一種現實需求,它所傳遞出的精神也是人類的心理需求,即積極健康、堅持不懈、勇于拼搏、堅韌不拔等,這都是大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將終身體育精神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能夠對他們的思想價值產生積極作用,并終身受用,幫助他們在未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即健康第一,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1.2 充分激發大學生的興趣特長
大學是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專業性的教育,重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基本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下更容易發現自身興趣,以及有一定天賦表現的專項特長,使他們可以有目的性地去專注發展某一項運動技能,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鋪墊。
1.3 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當今社會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身體上表現出了嚴重的亞健康狀態,心理上也承受了各種壓力。大學生也同樣如此,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壓力。這也促使大學生開始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將終身體育的觀念根植于心。
2 大學體育教學現狀審視
2.1 學生的體育意識不強
當代大學生很大一部分都存在心理脆弱、意志力不足、生活懶散等狀況,一方面是由于大學是他們開始人生獨立生活的第一個階段,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以往都有父母為自己排憂解難,但當自己獨自面對后難免會產生消極懈怠心理,也不愿意參與體育這類戶外活動,因此心理狀態得不到調節;另一方面,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誘惑眾多,其思想觀、價值觀都會產生變化,娛樂至上、享樂主義等情況在大學校園中屢見不鮮,學生堅信知識改變命運,財富改變命運,認為學好知識或積累財富就行,體育是可有可無的一門學科。這一系列狀況都極大地阻礙了體育在大學中的教學深化,實施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
2.2 體育教學理念滯后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實行,教改深化并非易事,不少大學的體育教學理念仍然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延續,沒有結合到新時代背景,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很大一部分體育教師認為,提高體育訓練的強度和力度就是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安排各類各樣的體育運動,既沒有考慮到男學生與女學生生理結構以及身體機能水平的不同,也沒有顧慮到,不同學生個體間所表現出的能力水平差異,因此,學生經常會出現難以適從的情況,甚至疲勞過度、肌肉拉傷等。長此以往,不僅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毫無作用,反而會降低學生對體育的積極性。
2.3 體育教學內容單一
從我國大學體育目前的授課內容來看,主要是以體能訓練、籃球、羽毛球、體操等大眾化的體育項目為主,一方面沒有結合到體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如體育的發展、體育精神等;另一方面,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不同需求去開展多樣化教學,因此不少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阻礙了大學體育教學發展。再者,部分體育內容的安排沒有連續性,學生修完學分后便不再納入課程內容,這樣也不利于貫徹實施終身體育的學習目標。
2.4 大學體育硬件設施缺乏
大學辦學資金來源有限,基本是通過政府撥款,因此在開展校園建設時,往往會計劃性、針對性地開展,通常會優先為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添置設備,如教室投影儀、計算機等設備安裝,學生宿舍的空調安裝,或是圖書館修葺等。體育場館的修葺或教學器材的添設往往沒有得到重視,使得戶外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較為局限。
2.5 大學體育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我國高校體育教師在年齡層面上普遍較高,基本在30~45歲之間,老齡化傾向嚴重,授課過程中存在熱情不高,甚至是體力不支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其次,許多體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如講述法、示范法等,沒有靈活運用到當下多媒體技術為教育提供的便捷,如利用投影儀或視頻開展教學,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再者,從體育教師的學歷和職稱來看,基本為本科學歷和初級職稱偏多,其專業水平和技能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 終身體育理念下大學體育教改深化策略
3.1 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就是讓學生意識到健康是始終伴隨人終身的,學習成績可以厚積薄發或乘勢而追,但身體素質若不達標,其他活動均會受影響無法順利開展。高校教育所關注的絕不僅僅是學生的專業成績,其身心健康、思想價值都是需要同等重視的,方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運動鍛煉習慣,提高健康認知,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2 更新體育教學理念
首先,學校和教師首當其沖需要明確意識到,高校教育相當于助力學生的人生長跑,終身體育是實現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為學生灌溉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時,健康身體素質的鍛煉也尤為重要,這樣才能稱之為優質型人才和綜合型人才。其次,學生自身也要對體育鍛煉有正確的認知,除了在課堂上跟隨教師進行體育鍛煉,還要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積極鍛煉,以體育鍛煉來完善自我,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3.3 豐富體育教學內容
大學體育教學應當更注重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易操作性,可綜合多種運動項目開展教學,如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等。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考慮到了學生個體差異間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多類型的運動項目會使課堂教學更為豐富,更易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的參與性也更高,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3.4 完善體育教學硬件設施
硬件設施的完善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基礎條件,因此,高校要加強對校內體育設施的維護、修葺和更新,加大資金投入,除了政府撥款,還可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如企業贊助,與企業達成合作互助關系,學校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則給予適當的資金贊助。
3.5 提高大學體育教師教學水平
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效,也關系到大學體育的發展。首先,體育教師要不斷晉升學歷、運動技能等級、職稱水平等;其次,積極參與各類體育培訓或競賽活動,拓展視野,及時了解體育界內的相關新聞動態和發展趨勢;再者,校內體育教師可與其他院校體育教師建立交流學習關系,相互切磋,互相指導,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4 結語
在以終身體育理念為導向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從思想樹立、理念更新、教學內容豐富、硬件設施完善、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多方面入手,不僅是對教學質量的深化變革,也是為社會培養優質型、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徐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