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體育課程是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體魄,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門學科。我們的教學目的是積極引導學生,將強身健體的目標融入強國夢中,“只有促進體育與健康生活方式相結合,學生享受運動快樂,擁有健康體魄,才能不負時代重托。”才能夠更好的堅定自信,傳承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結合我校執行“三教”改革、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我來談談幾點體會。
1 “體育教師”改革
“三教”改革中提出教師改革是根本,“教師”改革應以“雙向雙融通”為主要途徑,校企雙方師資要提高互兼互聘的融入度;加大體育教師培訓力度,培養體育教師綜合素養,包括體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思政元素挖掘及切入課堂教學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只有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才能夠助力學校“提質培優”的總體建設和規劃。
其次要發揮體育教師主導性,聚焦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上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個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育人的主陣地,教師進入課堂要做到“三尊重”。
一是尊重體育學科專業知識,以認真的態度和專業去策劃好每一堂課的知識內涵;二是尊重課堂,教師應飽含激情去服務課堂、豐富課堂、充實課堂;三是尊重學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通過課堂讓學生有最大的獲得感。
2 “體育教材”改革
要按照更新體育項目教學內容、完善體育教學大綱、編寫體育校本教材的順序依次或同時進行。
無論是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還是教學大綱的不斷完善都要打破體育專業學科體系、體育項目本位的束縛,加強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突出體育教學的實用性、實踐性與終身性,要體現學生特征和專業或行業特征。
我校公共體育課開設了十個供學生自主選擇的運動項目,課堂內容涵蓋了傳統類的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跳繩;實用類的形體舞蹈;民族傳統類的武術、毽球運動;帶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冰雪運動;我校特色高爾夫球運動。既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滿足了人的自然性需求和社會屬性需求,又體現了“一院一品”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氛圍,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競技與休閑同臺、智力與體能結合、健身與養生并舉、傳統與現代并存、民族與世界接軌、多特色、多類型的體育課程內容,極大限度的滿足了學生的個性與發展的需求。
體育“教材”改革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大綱的改革,還要體現在“體育教材形態”的改革與完善,對經典的紙質教材,進行優化組合,構建體育教育形式的綜合化、網絡化和實踐化。通過配套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逐步形成“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體系;積極推廣“在線開放精品體育課程”的數字資源化課程體系,打破體育教育遠離學生生活學習,構建校內校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生態環境,以滿足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新需求,讓體育課程的受益面不僅僅是學生群體,甚至包括社會有需求的群體。這才符合“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體育教育宗旨和目標。
3 “體育教法”改革
將過去“我要如何教育學生的思路”轉變成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成才的觀念”,將過去的完全“套餐”式教學模式,轉化為“自助餐”加“套餐”式教學模式。學生自主選擇項目、教師、自主進行的學練方式。
首先體現在體育學科模塊化教學改革,打造建設“一年一專項,一生一長項”的體育教學新格局,搭建模塊教學+傳統加專項特色+職業拓展的橋梁,模塊化教學中教學班人數的控制及加強體能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法,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體現學生特征和行業特征,要以“實踐導向教學” 為主,實現“練中學、學中練、邊練邊學、邊學邊練”將體育課程與終身體育觀的樹立相結合,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4 不容忽視的主體因素——學生進行體育課程學習的動機
作為教師公共體育課的教師,在努力進行自身改革、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竭力優化教學內容等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們決不能忽略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觀意識,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動機是否強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效的優良與否。
所以,學生學習體育課的動機如果缺失,我們就更應該多多考慮“學”這個環節,因為教學,是由教的主體——教師、學的主體——學生共同組合的。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動機本身就不夠強,作為教師,要主動進行引領、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進一步產生學習動機。
通過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習,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使身體素質達標,并能夠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運動的鍛煉意識,最終能夠支撐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參與運動的需要。所以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正確才是學習的本身價值,才能夠真正的對自己的身體起到積極調解和提高的作用。而絕不是停留在選擇項目簡單、不用太費力氣、不需要在外面場地風吹雨淋、考試容易過等層面,要真正需要而且真心喜歡此項目,愿意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掌握、去提高和改善,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擁有獲得感,受用終身。
(作者單位: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