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榮
隨著我國二胎與三胎政策的放開,幼兒教育受到我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專業逐漸大熱并廣受學生歡迎。2017年10月習主席在十九屆全國人大會議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學前教育”無疑這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2012年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文中首先明確3-6歲幼兒體育活動首要的培養目標,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訓練幼兒體能方面指明了方向。而幼兒學習來源于興趣,如果幼兒體育教學從游戲入手來豐富幼兒體育體能教學,對提升幼兒身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1 幼兒體育體能訓練的重要意義
幼兒是我國民族發展的未來,幼兒的體質健康發展決定個人、社會和民族的強大。幼兒體能訓練是針對人體系統訓練,加強幼兒素質,提升他們運動表現水平,減少體育訓練中帶來的運動損傷,不斷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3-6歲是智力發展階段,由身體動作、情節、角色與規則組成,幼兒體育體能教學需要它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競爭性等特點。幼兒體育游戲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簡單,富有趣味性,能夠充分培養幼兒內在情感和興趣,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設計出完美游戲,從而有助于幼兒生長發育,增強幼兒身體素質與互助友愛的精神品格。
2 高職學前專業體育體能訓練現狀分析
科學有效開展高職學前專業體育體能,需要了解幼兒體能特征,幼兒體能受到認知機能、情緒機能、情緒機能所支配,這些因素都影響幼兒體能的形成。因幼兒骨骼發育小,肌腱寬而短,幼兒新陳代謝速度十分慢,使幼兒在游戲中容易疲勞和受傷,在游戲創編時需要充分考慮進來,制定適合幼兒行為體能模式訓練內容,從簡單肌肉控制群,到小肌肉細節性練習,都需要制定合理規劃,從而保證幼兒體能訓練安全性。
2.1 課程教材單一,設計游戲創編不足
高職院校教師需要承擔體育課程教學任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是照搬教材,無法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學生形成相應體育教學能力。開設相關幼兒體育體能課程如幼兒健康教育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無法體現在幼兒體育教學上,更沒有編排出適用于幼兒體能的游戲。從當前高職院校來看幼兒體育課程對很多學前專業稍顯陌生,大多停留在理論學習階段,缺乏應有合理編創。同時高職學前專業的學生自身體育素質薄弱,在他們的意識中體育就是排隊、健美操、體育游戲等。如涉及幼兒體育游戲時,沒有根據不同階段幼兒身體特點,掌握編排合理設計原則,充分激發幼兒身體活力和智力。
2.2 影響幼兒體能訓練動力因素
影響幼兒運動能力因素主要包括敏捷性、平衡性、柔軟度與協調性、瞬間力、韻律感、耐力、速度等。根據國民體質定制手冊(幼兒部分)中項目評估包括速度、耐力、靈敏、力度、力量、協調、平衡等體能標準指作為參考采用科學方法收集3-6歲幼兒身體數據。但是高職院校在進行幼兒體能訓練時并沒有定時定點對幼兒數據進行采集,從而無法科學的對幼兒體育體能游戲提供應有的效保證。現代幼兒的體能訓練盡量在一個項目或是一個游戲中做到鍛煉多方面,避免單一運動造成肌肉性運動損傷,進一步幫助幼兒核心力量形成,達到降低運動負壓型。如巧致性展現的幼兒身體各部位動作靈活性;敏捷性是對幼兒身體各個部分循序移動或是變幻方向能力訓練,如進行跳躍鍛煉大腦,如平衡感;訓練大腦和小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感知度,可以訓練幼兒走平衡木;還會訓練幼兒柔軟度,表現出對幼兒四肢關節活動承受訓練范圍。對幼兒韻律感訓練,身體動作的流暢與平衡感。幼兒的體能訓練還會受到視覺因素影響,通過刺激幼兒視覺神經,不斷刺激幼兒的雙目,收集資料來整理并做出判斷。還可以訓練幼兒聽覺、觸覺、運動神經,讓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幼兒身體結構,才能有針對性開展幼兒體能活動訓練。
2.3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體能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高職學前教育中幼兒體育教師在訓練幼兒體能方面是根據體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但在人才培養機制、模式、內容、目標及方法存在諸多不足。學前專業幼兒體能訓練是一項綜合性復合型教學項目,它以注重培養幼兒體育加強,注重幼兒體能素質,培養幼兒綜合性活動。高職學前幼兒專業體育體能教學教師基本任務是教授學生,教學重點是傳授高職學生體育基本知識、技術與技能,培養他們獨立實踐能力,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對相關學前體育專業了解不清,如同教學門外漢,因此他們在教學體系、組織形式、語言表達同普通高等體育教學毫無差別,甚至一些教師不熟悉幼兒游戲創編,從而束手束腳,無法進行幼兒體育體能項目的創編。
3 完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體育體能教學實踐策略
3.1 高職建立教學體系學前專業幼兒體能
首先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體育體能人才培養方案應該以幼兒教師作為能力定位,培養學生認真踏實學習同時,將重心放在學生對幼兒體育體能動作設計上、動作示范和動作組織能力、游戲創編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并以“健康第一”作為首要原則,實現崗位能力與職業競爭力素養提升。其次,將高職幼兒體育體能教學分成三個系統板塊。處于核心位置是幼兒體育理論板塊,不斷規范學生言行,加強學生幼兒體育禮儀,幼兒體育保健與幼兒體育教學法,奠定學生幼兒體育體能活動理論實踐基礎。以幼兒身體發育與體能現狀為本,由學校的實踐實習基地為采集點,集中采集先進幼兒的體能特點,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采用問卷法、調查法從而獲得科學的進行量化分析,科學制定相關方案,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幼兒為本的教學教育指導方針。合理有效地提高或者說促使幼兒達到相應的體能體力狀態,使工作者有的放矢。二是注重幼兒體能實踐訓練模塊,包括幼兒健身操、幼兒籃球操、團體與活動設計等。最后完善學前體育體能教學核心團隊。教師作為幼兒體育教學團隊的核心,教師需要提升自我理論水平和實踐儲備知識,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知識的積累。高職院校從多方面提升教師幼兒學前教育,用引進來與走出的方式,從現有經驗豐富學前幼兒體育教師或者外聘專家展開體育體能專項培訓。同時高職院校內部建立學前體育教學需要組建院系教育團隊,同時外派校內教師去外校學習,結合學生到幼兒園進行頂崗實習與校內幼兒體育體能比賽。
3.2 做好高職學前幼兒體育體能游戲項目開發
游戲是幼兒鍛煉最好體育項目之一,將體育和游戲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最佳的教學模式,具有極強的趣味性與實踐性、趣味性,從而更好延伸學前幼兒與體育鍛煉中,還能進一步強化幼兒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最終提升幼兒的身體素質,達到幼兒綜合素養的目的,針對某個方面的特征,制定最適合幼兒體育體能游戲。首先,從機械類游戲設計幼兒體能項目。對于幼兒年齡偏小,在選擇器具時應當選擇操作性、安全性、簡單地機械如球、環。教師在帶領學生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身心,提醒學生進行游戲體能訓練不能過于復雜。
抱球畫圈
游戲難度:初級
動作方法:幼兒呈現一種站立姿勢,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抱球,讓幼兒轉動脊柱,可從順時針與逆時針兩個方向轉圈。
游戲實踐過程:讓學生在游戲中安排兩人一組,讓兩個幼兒面對面,分別開始抱球畫圈做運動,看看每個小組那組小朋友在規定時間把畫圈動作做得又大又圓。教師設計中還可以進行第一步拓展,讓小朋友分別站成橫排或是豎排,讓每個幼兒之間相隔兩步的位置,抱著球相對站立,讓幼兒進行順時針或是逆時針傳遞。
對年齡較大的幼兒,教師可以采用“蒙眼躲避障礙”的游戲設計,結合塑料小球讓幼兒互相傳遞并跨過前面障礙,看誰在傳遞小球過程中看誰傳遞快且時間短。通過這樣器械游戲模式,鍛煉幼兒團隊合作力。
其次,加強體育游戲對抗性實踐。對抗性游戲是體育必備模式,培養3-6歲幼兒的競爭意識,培養幼兒積極主動性與參與性。無論是個人競爭還是團體競爭最終產生效果是極為不同的,個人競爭鍛煉培養幼兒獨立思維能力最佳方式,團隊競爭更多是考察個體與個體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需要有所側重。教師在教授學生體育體能游戲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體能,如設計具有團隊競爭意識多人穿越游戲。
多人穿越游戲
游戲難度:較難
動作方法:每組選取合適幼兒為1組,讓所有幼兒面對面,手拉手并圍成一個大圈,將呼啦圈套在首位幼兒上,教師適當發出信號,幼兒或蹲起或是手臂將呼啦圈傳給下一個幼兒,在游戲之間規定幼兒不能脫手,一直持續到呼啦圈重新傳回到站在第1個位置上幼兒。
游戲實踐:每個游戲安排6個幼兒,前后首位拉手,聽到教師口令,看看那組幼兒在最短時間完成較好。
最后,還可以設計發展類別游戲。這種游戲針對幼兒具體身體情況,采取合適方法充分滿足不同學齡的幼兒。比如年齡較小3-4歲的幼兒可以采取互相傳球鍛煉他們手臂運動能力,當幼兒進入5-6歲可以通過適當拉開投球距離,進一步滿足幼兒鍛煉全身體能的目的。因此在廣大幼兒體能游戲設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幼兒身體動作收集數據,制定更為合理科學挑戰游戲模式。
4 結語
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中應當重視幼兒體育體能的教學重視,這對幼兒身體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對幼兒游戲編創,從幼兒身心發展出發,提升學生對幼兒體育游戲認知水平,加強培育學生管理幼兒能力,從源頭上抓住塑造學生幼兒體育體能開發。教師更要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探索體育體能教學方法,為他們將來順利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