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昕
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以及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各國(地區)都紛紛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政策,以提高本國(地區)的教育質量。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核心素養是各國(地區)共同追求。故而各國(地區)都陸陸續續的建立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框架和模型。我國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時間較短,大多都是根據已有成熟模型案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提出。在對于核心素養的解讀上,我國學者觀點角度不一,但是對于核心素養和課程體系構建的關系,我國學者基本趨于一致:核心素養應融入課程教學,承擔起學生各門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責任。核心素養融入體育課程與教學領域也是環境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體育界關于核心素養的探究以及研究成果較少,導致體育和核心素養相關的延伸概念的內涵和關系模糊不清,不利于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核心素養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1996年基于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思想的30年后,首次提出核心素養一詞概念,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創造出一個“學習型”社會,這是聯合教科文組織對于二十一世紀教育終極目標的解讀。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加入“終身學習”“學會改變”等教育主張,最終于2013年,發布了《全球學習領域框架》報告,把核心素養劃分為身體健康、社會和情感、文化和藝術、語言和交流、學習方法和認知、算和數學、科學和技術7個一級指標。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對核心素養的界定首先源于1997年,認為核心素養覆蓋了生活中的多個領域。而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提出相較于前者的框架不同之處是強調“終身學習”。并將其納入框架命名,其八項核心素養分別從知識、技能、態度三大方面進行描述,強調人處于社會要積極實現自我價值,健康融入社會。本文主要從世界三大組織對于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總結出核心素養理念主要是改變原有傳統教學模式所強調的知識傳授。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觀。
當前,核心素養在我國教育領域的研究處于初步摸索階段,各類研究者對其的理解和定義皆有不同。其中,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初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他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該是學生所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共同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鐘啟泉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憑借學校教育逐漸達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我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公布,明確列出了我國中學生發展所需具備的九大綜合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學會學習、身心健康、實踐創新。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我國“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作出了詳細的回答。
1.2 體育素養的概念
Physical Literacy是當前國際體育教育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國際體育教育主流所認可的是英國學者M.Whitehead最早提出的解讀,主要從人的身體、認知、情感和行為等維度對身體活動做全新的思考。根據這一解讀,我國不同學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由于出發角度不同,國內對Physical Literacy存在體育素養和身體素養兩種翻譯。
其中上海體育學院陳思同等人所提出的體育素養是結合了國外研究成果和我國相關研究,提出體育素養的概念為:人在生命過程中所獲得的有利于人的生存發展所需的運動要素的綜合。研究特別強調,這其中包含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等等。而北京體育大學的任海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身體素養是身體活動和積極生活方式有效結合的關鍵紐帶,它立足于人的整體,從人的情感、認知和身體等多種相關聯的緯度上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內在動機,培養人的運動能力,使其養成身體活動的行為習慣,進而進一步促進人終身參的運動價值觀,是現代社會人們所必不可缺的能力和氣質。
1.3 體育核心素養的概念
簡單來說,體育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和體育素養二者的交叉融合,但是不同之處在于體育核心素養較于核心素養是關注于體育的體現,是廣義的體育,并非對于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中的實現。故而,體育的一般素養中所篩選出的核心素養為體育核心素養,是適用于全體公民的。這些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僅是為了使大眾認識到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的淺層功能性作用,更應該突出其“核心”價值作用,強調核心的關鍵性、終身性。個體應通過對于體育項目的學習和掌握,了解體育的基本知識,并應用于生活事件過程中。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從而逐漸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價值觀,進而實現人的終身幸福。體質的初步健康,體育技能的掌握,體育社會情感價值觀的建立應是每個公民所具備的體育核心素養。
1.4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
與體育核心素養做對比,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基于體育學科角度的詮釋,更多時候充當了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指導方向和參照。
學科素養是學習者通過對于某一學科的學習后,對這門學科基礎知識的了解,技能的掌握以及運用到實際情況中的能力的積累。在此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判斷和解決這類學科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科素養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對于這門學科課程的學習,學生會具有與之匹配的核心素養,體會學科價值。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校安排的體育學科學習,進而形成的終身體育鍛煉的體育價值觀,逐漸養成完善的、可適應社會發展的體育感情和品格。
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2.1 體育核心素養的構成
體育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是基于體育素養,首先基于受試對象不同。前文一再強調是全體公民和在校學習者的差別。再者重點不同之處在于“學科”。可見體育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是從體育一般素養中篩選而出。核心應強調其關鍵性、終身性,著重落腳在價值作用。除去個體通過體育活動而掌握簡單的體育知識,例如運動生理、心理知識,以及對于簡單運動項目技能的基本掌握,體育素養還承擔著培養社會感情,實現人的終身幸福的重要角色。
(1)體質與健康,體質與健康是體育最基礎的核心素養。體質為人的身體質量,它包括人的生理機能是否穩定,身體形態是否正常,運動機能是否健康等等。健康則在體質健康的基礎上包含了心理健康。通過體育鍛煉使人的體質增強,心理健康,這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前提,也是體育基本核心素養。
(2)運動能力,當人們參與到一項運動項目去鍛煉身體時,除了會提高基本運動能力,例如跑、跳、投等的熟練程度,還會隨著時間的積累掌握專項運動技能或技術,提高和鞏固運動能力。運動能力的提高帶動參與者的內部動機,運動能力作為體育素養的核心要素,是體育其他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和支撐。
(3)體育社會情感,體育核心素養面對全體公民,那么社會情感不可或缺。首先體育之于大眾是幫助其調節生活節奏,緩解壓力,使得身心放松愉悅。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宣泄方式。參與者通過彼此之間的肢體交流甚至是精神交流完成體育活動背后的文化傳遞,參與者在形成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形成了體育社會情感,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2.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1)運動能力與習慣,運動能力包括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體育學科教學是通過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的學習而實現,它是運動知識、運動技能、運動情感養成的載體。我國的初等、中等、高等體育教育無一不是為了傳授運動能力,這一學科核心素養貫穿了整個體育教學階段。學校體育是當前學生涉及體育的最大范圍,可以說,學校體育教育使得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滲透了體育,不管是出于應試教育還是人的全面發展,學生都能養成一個日常鍛煉的良好習慣。體育鍛煉的好處也是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運動習慣的養成,漸漸會使學生脫離學校卻依然積極主動參與體育。
(2)健康知識與行為,學校體育在教授學生運動能力的同時,也會補充健康知識。初、中等體育教育過程中,健康知識穿插著教學活動,例如跑步時糾正學生外八字腳,抽筋時如何自救等等。高等體育教育過程中,運動解剖、運動生理課程的加入使得體育學科對于知識的傳遞可謂是由淺入深,由日常至科學。在掌握了這些健康知識后,學生可以運動這些知識對自己的體態、不良運動習慣提出改正,甚至還可以科學鍛煉、科學健身,為自己和他人進行運動康復等等。所以,健康知識與行為是體育學科非常重要的核心素養。
(3)體育品德與情感。體育學科對于學生的功能傳遞并不止于體育能力、健康知識,基于核心素養的理念要求,它應對學生的情感、品德的塑造有一定的責任。它貫穿在體育學科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對于學生是日積月累、耳濡目染式的熏陶。
體育所傳達的積極向上、永不言棄精神應在教學課堂中傳遞。體育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的特殊處之一,在于體育課堂中時常會有互動合作,這會培養學生良好的社交能力,對于其良好品德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此外,體育活動中的失敗經歷也不同于其他學科,失敗是可見并且即時公眾的。體育教育學生永不言敗、輸的驕傲會抑制不良品德和情感的產生。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生成的體育品德和情感是體育學科最核心的核心素養。
2.3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2.3.1 運動能力是健康知識行為、體育感情與品格形成的基礎
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從事一般身體活動和專項體育運動的重要基礎。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運動能力(主要是專項運動能力、鍛煉能力),才能在生活中通過運動鍛煉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進而產生相對應的健康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運動能力的發展離不開體能鍛煉和技能培養過程,學生只有經常參與體能鍛煉和技能學練,才能體會到參與其中的深刻情緒變化,逐漸形成一定的運動習慣。學會情緒調控、擁有適應能力。尤其是在規則約束下從事競賽活動,在輸和贏的不斷交替中逐漸形成積極進取的體育感情,也會遵守規則、形成有責任擔當的體育品德。
2.3.2 健康行為可提高運動能力,促進運動習慣的形成
健康行為對于提高運動能力具有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懂得如何預防運動損傷和消除運動疲勞、能夠遠離不良嗜好等健康行為,讓學生樂于去堅持,養成較好的運動習慣。
2.3.3 體育感情和品格是提高運動能力保證
良好的體育品德對于促進深度體育學習具有積極作用,如,對于體育的喜愛,積極進取精神能促使學生更加投入地進行體能鍛煉,更有實效地進行運動;對學習內容產生深刻的自我理解、能在運動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3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應用于實際課堂實施策略
3.1 從“關注學科”走向“關注學生”
傳統的體育課堂主要是以傳授學科知識和運動技能為主,“教師教,學生學”以教師為主導,這樣的教學課堂雖能夠最大效率的完成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有效面對傳統應試教育。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缺少應有的反思學習,也極少根據實際需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把學生主體提升到了第一需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關注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應用和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對體育情感和品格的塑造。
3.2 從“傳統教學模式”走向“深度教學模式”
深度學習相較于淺表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者動機、目標創設角度的不同,最顯著的特征是學習者批判性的思維的運用和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而處于教學者角度,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不斷引導。由于體育課堂傳授內容的特殊性,深度課堂要求學生能主動參與活動,在自身內部動機的促使下,引發對動作學習的批判和反思,不斷對錯誤動作產生質疑,意識自己的不足。通過自主學習和與他們合作互助的方式完成深度學習。
教師在實際教學課堂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設計有趣的教學課堂,而非枯燥無味的模仿式“填鴨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內部動機,引導學生反思的頻率,創造深度教學課堂。
3.3 從“傳統課堂”走向“第二課堂”
一般而言,學生是否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情景中是檢驗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的體現,也是驗證教學效果的常用手段。學生正式進入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之前,能夠通過教學情景模擬體會社會實踐的“真實過程”。因此“第二課堂”應指走出校園,可以以家庭活動、社會實踐等等形式呈現。
3.4 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教師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應用于實際教學課堂的主導者、設計者、執行者。因此教師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通透與否決定了課程呈現走向。要求體育教師不僅對于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還需要了解最新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現實需要與關注點。這樣才能把知識與理念融會貫通,呈現嶄新的教學模式。
3.5 不僅“言傳”,更重“身教”
“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在核心素養中的落實,要求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僅注重老師的“言傳”,還應重點關注“身教”。不僅僅是對于運動技能的傳授,還有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體育情感的培養。體現教師澆鑄在課程的方方面面,例如體育教師積極陽光的形象,學生的良性審美的培養、公平公正的比賽裁決等等。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實際教學課堂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直觀呈現。
4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現存問題
4.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結構問題
由于我國對于核心素養研究處于初期起步階段,所以對于核心素養內涵結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參照國內外(地區)已有研究成果,學科核心素養更加鳳毛麟角,所以適合我國實際教學情況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仍處于摸索階段。
4.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實踐案例過少
當前體育教育研究者和體育教師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注較少,在課程與教學觀念上的轉換沒有一定的前人參照,只能通過創新探索和實踐,不斷的積累案例,這對于體育研究者和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要求也尚高,同時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體育教學經驗。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融入體育課堂需要縱向的跟蹤研究,前后對照才能對其進行改進創新,這也是有價值的實踐案例過少的原因之一。
4.3 體育教師專業素養要求過高
體育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于其運動技能的傳授。如若打造具有深度教學的體育課堂,需要體育老師具備極高的專業素養,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樹立高尚人格魅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正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等等,這是目前我國大多體育教師所無法具備的。
5 研究展望
(1)對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課堂中的運用,結合了深度教學模式,思考運動技能如何展開深度教學,如何讓學生學會技能的遷移運用,以課堂競賽形式還是有其他落實形式提出思考。
(2)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研究交叉融合,實現教學課堂的一體化、為學生綜合核心素養開創另一視角,實現學生課堂知識的連續性。
(3)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與家庭體育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促進積極鍛煉習慣的養成,對于全民體育鍛煉也會有帶動作用,對于契合點或以何種形式展開,提出研究展望。
(4)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融入體育課程改革進程,圍繞這一研究思想,會產生一系列高質量的交叉研究成果。縱向和橫向研究成果相結合,可以為指導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指導思路。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