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欣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建設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我國邁入新時代,物質基礎的充足為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保障,大學生作為優秀群體,承擔著社會發展與建設的重擔,必須加強高校大學生體育教學,推動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而啦啦操運動屬于新興體育運動,魅力獨特、熱情洋溢,結合形體、音樂、運動等多種特點,可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因此,高校應當積極開展啦啦操運動,從而培育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增強身體素質。
1 啦啦操運動概述
啦啦隊是以團體形式,結合口號、舞蹈、跳躍、技巧、托舉等技術動作,配合隊形變化、服裝、音樂等要素,遵守安全規則、比賽規則的比賽運動。啦啦操起源于美國,早期屬于助威活動,組織者帶動人群通過歡呼、吶喊的方式為支持比賽隊伍鼓勵加油。有組織的啦啦隊通常處于軍隊中,為“軍事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棒球、田徑等比賽也出現了啦啦隊助威活動,在不斷創新中形成完整發展模式。
啦啦操運動具有內隱性與外顯性特征,內隱性體現在啦啦操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精神,強調集體至上、通力合作的團隊精神,注重頑強拼搏、奮斗進取,提高人的領導力與綜合能力;外顯性體現在啦啦操表演風格突出、動感活力、團結協作。高校通過開展啦啦操運動,有助于發展學生團隊意識,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對新興體育的認知,在娛樂、健身、審美、經濟、教育等方面具有社會功能價值。
2 高校啦啦操運動開展影響因素分析
2.1 重視度不足
高校領導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者、組織者與執行者,其對于啦啦操運動的態度對于運動開展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很多高校領導對啦啦操項目重視度不足,且呈現分化特點,部分領導盡管重視啦啦操運動,卻更愿意從物質、資金方面支持啦啦操競賽、訓練與教學,大部分領導則傾向于發展傳統體育項目,由于啦啦操競賽與訓練均需要保障其物質基礎,參加競賽中對于道具、服飾、交通、食宿等具有特殊要求,學校需要予以經濟支持。高校領導對于新興體育項目缺乏重視,校際交流較少,比賽數量有限,即便比賽也是小范圍規劃,缺少國家級、省級比賽項目,且比賽中缺少專業規則、宣傳、資金與評委策劃等,規模性與規范性不足,致使高校啦啦操運動發展緩慢。
2.2 運動經費不足
啦啦操運動開展中,場地器材硬件設施、學生獎勵、教師待遇、訓練方法、先進教學等均需要投入運動經費。但是,在高校啦啦操運動中,普遍沒有設置隊伍比賽、訓練的專項經費,多為自費或學校撥款,隊員獎勵也較少,部分學校采取獎勵學分、訓練補助方式鼓勵隊員,加上器材設施不足,學生通常是幾個人共用一個器材,或是自己準備服裝,由此可知,大部分高校啦啦操運動開展的,經費支持力度不足。學校應當注重給予運動員、教練員精神、物質獎勵,推動啦啦操訓練健康進行,加強訓練效果。
2.3 師資力量不足
高校開展啦啦操運動,教師作為重要環節,存在著師資力量緊缺的問題,部分學校盡管開設啦啦操課程,卻缺乏專業教師,教師多數是通過短期培訓或自學方式掌握啦啦操技能。并且,課堂上通常對理論知識有所忽視,多為運動套路或是比賽套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上課除了示范動作、講解動作,或是選用重復訓練法、分解法等方式訓練,缺乏教學新意,導致學生對于啦啦操運動欠缺興趣。同時,教師還缺乏一定的醫療應急處理能力,遇到學生受傷易出現慌張、無措的情況,無法有效解決學生受傷的問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陰影,難以面對今后比賽與訓練。
2.4 學生認知不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與熱情,提高學習效果。高校學生對于啦啦操運動缺乏興趣,且認知度不高,對于啦啦操學習缺乏期待、熱愛與興趣,為高校發展啦啦操運動造成了阻礙。一方面是學生對于啦啦操運動還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啦啦操表演奔放性感,男生群體則認為其屬于女生運動,學習欲望較低。另一方面,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相差較大,學生自信程度、自身悟性、健康程度對培養啦啦操興趣具有關鍵作用,部分學生由于識記動作能力不高,缺乏學啦啦操的耐心與悟性,導致學生認為自身缺乏條件,喪失學習啦啦操自信心,缺乏勇氣表演,在同學、教師面前難以展現自身,動作扭捏,進一步打擊學生自信心,造成惡性循環。對此,應當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啦啦操運動的特點及價值,以傳播體育項目知識。
3 高校啦啦操運動開展的發展策略
3.1 加強運動重視度
為推動高校開展啦啦操運動,應當發揮高校動能,提高領導層對于啦啦操運動重視度,以此為運動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持。高校體育教師需加強工作協調,加強領導層了解啦啦操運動項目文化與功能價值,使其愿意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啦啦操項。一方面高校應當明確自身啦啦操運動的優勢與作用,對安全、經費、教育等因素綜合考量,加大對項目賽事、培訓的支持,構建完備啦啦操賽事體系與培訓機制,實現規?;l展,完善組織服務,優化傳播信息渠道,為高校師生參與競賽與培訓提供便利和支持,擴大啦啦操受眾面,營造優質培訓、交流、競賽環境;另一方面,高校組織俱樂部、啦啦操協會等,開展啦啦操運動良好國家具備眾多協會組織,學生作為活動主體,也是生活、學習接觸面廣泛的群體,可借助學生互相影響交流,自覺傳播啦啦操知識,將該運動帶入校園。并且,高校也要組織啦啦操社團、協會、俱樂部等,實現人員專業化訓練和指導,開展校園宣傳、競賽與訓練工作,使得人員能夠不斷增長,為發展啦啦操運動提供后備力量。高校之間也要加強合作,組建協會聯盟,共享優勢資源、廣泛交流經驗,推動啦啦操運動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3.2 完善保障體系
優美的訓練學習環境與訓練場地設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也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因此,高校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注重啦啦操場地建設開發,利用現有設備、場館、綠化等,實現綜合開發、合理設計,為啦啦操訓練、教學提供物質保障。一是加強經濟保障。高校體育捐贈文化能夠緩解啦啦操運動的經濟壓力,也為高校啦啦操運動和社會融合構建橋梁。社會力量的支持是維持體育捐贈文化的基本條件與動力源泉,缺乏社會支持,則無法為啦啦操提供更多資金,高校與社會間存在互相哺育、促進的內生關系,社會能夠為啦啦操提供資源支持,高校則為社會輸出兼具身體素養和知識素養的人才。因此,高校應加強和社會力量聯合,通過捐贈平臺,募集啦啦操發展基金,設置專項基金,為其提供經費支持。二是加強物質保障。物質保障是發展啦啦操的基礎,高校應完善場地設施,為學生提供現金、便利、安全的條件。為保證訓練中啦啦操運動員安全,高校應結合項目訓練需求與基本特點,提供專業體操墊,保護隊員,緩沖結束動作時的沖擊力。高空作業,積極應用保護繩防護,提高隊員與教師安全意識,保證隊員即便面對較高難度系數動作,也能夠順利完成,學會保護自己。同時,高校還要配置下落、翻騰的專業蹦床,使隊員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3.3 增強師資力量
隨著我國啦啦操運動的發展創新,啦啦操文化逐漸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趨勢,對于教練員綜合素質、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為適應該變化,高校應當構建完善教練員培訓體系,為推廣啦啦操運動提供技術指導,使其能夠和其他項目培訓同步,為啦啦操訓練提供服務,擴展師生思維視野,更新與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可從以下方面發展:一是擴充教練員人才庫。在啦啦操委員會引領下,推行“送培至基層”活動,擴充人才資源庫,推動教師業務能力、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普及啦啦操運動提供良好師資團隊,服務于高校啦啦操發展。并且,采取“走出去、引進來”模式,“走出去”是指安排高校優質教師參與高水準、高級別啦啦操學習培訓,借鑒先進國家培訓方法與教學理念,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啦啦操發展。“引進來”是指邀請啦啦操專家走進高校開展指導培訓,豐富教練員技術、理論知識儲備,增強對啦啦操的認知。
3.4 強化運動認知
高校啦啦操運動以獨特表演形式和極強感染力受到學生喜愛,項目實現了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動作內容豐富多彩,表達形式多元化,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身體形態及身心健康。為了強化學生對啦啦操運動的認知,一方面應當加強啦啦操宣傳,可利用電視、校園宣傳欄、校報、廣播方式,宣傳啦啦操運動知識,營造活潑、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得師生、領導對啦啦操發展動態能夠全面掌握,擴大項目影響力。還要利用QQ、網絡直播、管網等移動平臺,推送啦啦操政策、賽事、國際咨詢等,擴大傳播效應,挖掘啦啦操商業、文化、表演、競賽價值,形成正面輿論導向;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啦啦操表演、競賽活動,體育競賽作為傳播運動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了解運動的窗口,可借此吸引學生關注,將啦啦操納入常規高校賽事中,與全國競賽保持同步發展。此過程中,應當選派優秀團隊參與大型啦啦操賽事,學習豐富、前沿的啦啦操知識、技術,把控項目發展,促進整體隊伍水平提高。還要關注校內、省內賽事,以競賽方式展現隊伍風采,可在競賽總增加裁判員、運動員、教練員Gala秀,增加比賽觀賞性。通過舉辦高水平、高質量比賽,體現啦啦操賽事文化美感,增加大眾對運動的關注度、認可度與認知度,還可借鑒CUBA、NBA競賽模式,加強合作表演,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4 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啦啦操運動項目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仍有不足之處,需要高校進行完善與創新。因此,高校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通過加強運動重視度、完善保障體系、增強師資力量、強化運動認知的方式,使得領導層、學生、教師均能認識到啦啦操運動開展重要性,采取積極發展策略,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