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榮
在前幾年被提到的健康中國理念中,我們可以很深刻的認識到體育運動對于小學生來說的重要性。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充足的營養,還需要適當的鍛煉。因此,在小學生的教育階段老師和學校要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來進行體適能課程的開發,讓小學生在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得到有效的鍛煉。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對于小學生體適能的開發研究提出一些策略,促進小學生在體適能課程中得到體育能力的開發。
中小學生的體育素質教育是當前體適能教育的重點對象,加強對于小學生的體適能開發,不僅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在鍛煉的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小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并養成堅強的意志力。從種種方面可以看出,對于小學生來說體適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體適能開發和研究,讓小學生在一個充滿體育氛圍的環境中得到成長并讓核心素養得到養成。
1 創新體適能教學理念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不僅僅是文化教育需要理念教學創新,體育教學也要適當地進行體適能教學理念創新。傳統的體育教學在教學中往往沒有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沒有讓學生在日復一日的體育鍛煉中養成自主鍛煉的好習慣。因此,學校要通過體適能開發讓學生在體育鍛煉學習中得到相對應的能力開發。老師要根據當前體適能教學的形式來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善于且樂于去進行各式各樣的體育鍛煉。因此,在小學生的體適能開發研究過程中,教學理念的創新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關注小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校的體育老師來踐行體適能教學理念的學習,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對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和體育鍛煉習慣進行培養,體育鍛煉的最終目的不是機械的進行跑步或者做操,而是要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終身性,在學校的體育鍛煉過程中,養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這樣的體適能教學理念才是具有創新性的,符合時代性的。在新穎的體適能教學理念下,學生不僅可以得到身體上的鍛煉,還可以提高核心素養。
2 增加體適能教學內容
體適能課堂不應該是在課的某個部分生硬嵌入體能訓練,單一枯燥的環節容易讓小學生在體育課中找不到運動鍛煉的快樂,不利于小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小學生也會因為枯燥單一的體適能教學內容而產生對于體育課堂的厭惡。因此,體適能教學內容也應該力求讓孩子樂于接受,老師可以通過新鮮的課堂內容吸引小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一些集體項目來調動小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然后讓小學生在大量的新鮮趣味項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還可以讓小學生得到特長訓練,促進小學生整體體適能學習水平的提高。
例如,老師可以在網絡中尋找一些有趣的體育項目:跳繩梯、毽球以及撕名牌等這些集體項目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體適能課堂的積極性,然后在為學生提供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繩等體育用具,讓學生根據興趣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在豐富的體適能教學內容中,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此外,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想要進行的體育項目,結合大多數人的想法,給學生提供體育器具,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提高體育課堂鍛煉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增設特色體適能項目
體適能項目研究最重要的是突出特色,如果每個區域的體適能項目研究都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這樣就毫無特色和創新可言,在進行體適能項目研究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民族特色項目或者區域特色項目,將體育與文化和地域相結合有利于幫助小學生培養對家鄉對祖國的認同感,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信。因此,在進行項目研究過程中,可以先進行區域調研,教師對本地的舞蹈、功夫文化或者英雄文化進行了解并將其與體育與動相結合,這樣可以讓學生一邊感受傳統文化知識,一邊提高體育鍛煉積極性。
例如,老師可以通過對當地的舞蹈進行一個了解,將一些特色的舞蹈動作融入體育鍛煉中,如果當地的民族風情比較濃厚,可以將一些民族的傳統文化或者傳統節日中一些有趣的東西融入體育鍛煉中。閩南中秋節文化,農村要跳火堆,可以把跳火堆的一些動作與體育項目相結合,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進行跳火堆等動作,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當地的武術比較盛行的話,也可以將一些后踢腿旋風腿等動作融入體育鍛煉中,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些特色的體適能項目可以增加當地學校提示能教學的新穎性以及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4 結語
總而言之,體適能項目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老師和學校在進行體適能教學內容的時候,要著重進行理念創新,內容豐富,并創設特色項目,這樣才能夠讓體適能項目不斷得到完善并進行創新提高小學生對于體適能項目鍛煉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僅得到身體上的鍛煉,還得到精神上的鍛煉,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溜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