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焱鑫
體育課程思政本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基于宏觀教育的角度出發,通過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從而發揮雙向教育的綜合體育教育理念,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可以說是一體雙面,二者相輔相成,思政元素的融入為體育課程鑄魂。因此,各大高校為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德育俱佳,遵循高校學生成長軌跡,全面提倡和推行體育與思政教育并行的教育建設方略,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教育戰略目的,在引領高校學生弘揚與繼承新時代體育價值觀念的同時,傳授體育知識,鍛煉和培養體育能力與素質,促使高校學生從品德、知識和能力等三位一體全方面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錘煉體格,升華品格,養成積極獨立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 體育思政課程的基本在于立德樹人
開展思政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育人,良好的課程教育應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以積極正面的思想引導學生保持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通過教師傳授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應有的能力,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使用這股能力,這便是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立德樹人”,因此在開展體育思政課程的過程中,必須做好價值觀的引導。開展體育思政課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在強身健體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目標,為高校體育選拔優秀的人才,樹立好學習和效仿的榜樣,為培養德行高尚知行合一的體育人才鋪好路徑,更為深度挖掘校園內的德藝雙馨的潛在人才資源做好準備。因此,高校教師在開展體育思政課程的過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去挖掘體育教育領域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全面實現思政教育的影響和作用,使得體育思政教育成為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甘泉和泥土。
2 體育課程思政的理念在于協同育人
建設體育思政課程,必須堅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全面育人也就是說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自己的育人職能,每個人在教育期間必須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播育人理念;全程育人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結合大學生成長周期,將立德樹人的思想貫穿于全過程中,盡可能地組織到無時無刻不在育人;全方位育人指的是,在體育課前課后、網絡上下和校內校外全方位的展開樹德育人的教學,無處不可樹德,無處不可育人。體育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教書育人規律,切身地了解當代高校學生的想法和理念,通過接地氣的方式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 體育思政課程的結構為立體多元形式
要想證明一種價值觀是否有用,那就讓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當中,讓人們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了解這種價值觀是否具有價值和作用,而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正是如此,教師在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時候,必須通過日常實踐來了解當代高校學生的真正想法和生活方式,通過對高校學生在學習、活動、交際和實踐中產生的迷茫和困擾,展開針對性的分析和解剖,并將體育教育作為解除困境的鑰匙,通過體育思政教育的開展,觸及高校學生的內心深處,通過傳授體育知識、塑造體育價值和培養體育能力等三位一體的立體多元化的方式,帶動體育教育結構變化,擴充高校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范圍,通過賦能教育對其產生積極影響。體育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樣,意義深邃,通過傳授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幫助高校學生養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升自我修養,激發奮斗精神,強化綜合素質,推行勇敢、擔當、負責、合作和上進等價值觀念,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可在師生之間架構溝通交流的橋梁,實現身心狀態的蛻變與成長。
4 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應保持科學創新
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必須充分重視科學思維的應用,在開展課程的全過程中,充分結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面對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思潮觀念時,應充分發揮體育思政觀念,充分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為當代高校學生樹立堅固的思想防線,避免受到各種激進思潮和理念的沖擊,在構建思政課程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創新思維,避免因循守舊,積極容納創新思維,以創新思維謀求新發展。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資源和生活資源,將與體育知識有關的內容全部融入教學中,例如可將中國乒乓球勇敢拼搏、艱苦耐勞、勇爭第一的頑強精神彰顯為思政元素融入課堂,通過不斷地挖掘體育資源中的歷史資源、精神品質等思政資源,緊跟時事新聞,靈活運用體育資源,充分發掘出體育健兒們在各式各樣的體育競賽中追求卓越、頑強拼搏、健全人格、考驗毅力等思政元素。
5 小結
綜上所述,體育教育的本質在于強身健體,錘煉校園學生的耐久力和抵抗力,而隨著教學的日益深入和發展,我們發現單單錘煉學生們的外在和身體是沒有用的,因此體育教育必須加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體育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苦難,有汗水,也有艱辛,而能夠忍受住這些困苦的,便是強大的內心和精神,唯有養成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我們才能夠在未來的體育活動中,在未來的人生賽場上,賽出自己的活力和風采。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