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華




運動損傷在體育運動中是經常發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找尋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是各高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選取北京某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的現狀和誘發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運動損傷建議措施。
體育專業根據教學要求,需要經常進行各種強負荷體能訓練。在專業的教學和訓練中,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機率也相對較高。運動損傷的發生與運動項目、學生運動技術水平、學生身體素質、場地器材、運動環境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運動損傷不僅僅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嚴重的還會造成殘疾,更是給體育專業的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阻礙了體育運動的發展。隨著這些年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重視,運動損傷預防的意義也越來越重要。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北京某高校體育專業2018~2020級體育教育專業共計約800名學生進行取樣調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查閱2015年-2020年有關體育運動和損傷預防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對與運動損傷有關的研究內容加以收集、分析整理。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拓寬思路,為本論文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1.2.2 數理統計法
對查閱到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與分類,逐條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2 統計分析
2.1 運動損傷發生率情況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較高,運動人數較多;79%的學生在體育訓練中都出現過傷病;男同學運動損傷要明顯高于女同學;運動損傷多出現于長跑、球類運動等集體項目當中。
2.2 損傷部位的統計分析
表1中隨機選取236名受過嚴重損傷傷病的學生,損傷部位大部分集中在膝關節、踝關節、腰部和肩關節。其中膝關節45例,占19.1%,踝關節36例,占15.3%,腰部31例,占13.1%,肩關節22例,占9.3%。結果顯示,運動損傷的部位以下肢最為多見,特別是膝踝關節部位的損傷最為突出,同時調查到這部分學生普遍愛好長跑運動。由此可見,膝踝損傷更多發于長跑運動中。膝關節、踝關節、腰部、肩關節這些部位還有幾個共同特點:(1)關節部位受力較頻繁且受力較大;(2)關節部位需要一定的靈活性,穩定性弱,易出現損傷;(3)周圍肌肉群較弱,無法給與較好的支撐保護。這些原因導致這些部位在強負荷運動條件下極易造成損傷。
2.3 損傷類型的統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在被調查的運動損傷種類中,關節韌帶扭傷(踝關節和膝關節)的比率最高占26.6%,其次為擦傷占17.8%、肌肉拉傷占14.8%、挫傷占9.7%、腰肌勞損占8.9%、骨折占5.9%。原因分析:(1)靈活性較好的部位易受傷;(2)因保護措施不力、運動時注意力不集中,擦傷、挫傷、骨折等急性損傷頻發;(3)準備活動不到位、負荷太大導致肌肉拉傷、腰肌勞損等損傷。
2.4 不同年級損傷情況統計分析
如表3所示近三屆學生各年級體能考核傷病緩考率情況統計,呈現出以下特點:(1)隨著年級的增長,傷病率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如2018級學生,從大一緩考率的9.5%,降到大三時的3.6%。(2)隨著體育訓練改革,大一體考傷病緩考率從2018年的9.5%,到2019級9.3%,再到2020級降低至4.7%,源于體育專業教學中對傷病預防的愈發重視。
2.5 大學生對運動損傷預防的了解程度
根據調查結果,66.5%的學生對運動傷的預防了解一點,認為要重視準備活動、整理放松和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33.5%的學生對運動損傷預防不了解,認識不到運動損傷的危害,覺得受傷也能很快恢復,甚至還有人以受傷為由躲避訓練。因此,高校從大一新生開始開設體育課時,就應該進行系統的安全教育理論學習,讓學生了解科學合理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并掌握最常見的運動損傷預防知識和處理方法等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同時也使學生真正達到終身體育的教育目的。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第一,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得知,體育教育專業運動損傷有一定的規律性:身體部位損傷是以運動關節損傷為主,而膝踝關節損傷又尤為突出;運動損傷原因以技術動作錯誤和自我保護意識弱差是導致損傷的主因。
第二,遵循運動訓練原則,加強運動損傷預防教育宣傳。體能訓練應遵循全面性與優先發展相結合原則,系統不間斷原則,科學安排運動負荷原則,結合專項原則,區別對待原則。建議體育教師對教學安排要切合實際,因人而異。教師要在掌握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心理狀況的基礎上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特別是新生剛入學,要對他們加強系統的運動安全教育,讓學生升入學后就了解預防損傷的重要性。
第三,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掌握基本的損傷預防和應急處置辦法。學生運動前后要養成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放松運動的習慣,運動前做熱身運動可以增加血流量、預熱肌肉、提升表現水平和防止身體發生迅速變化。使用合理的訓練場地設施,運動前要注意檢查器械設備,危險課目要做好安全保護。掌握基本的運動損傷應急處置辦法,如冷敷、固定、包扎、止血等。
第四,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運動中集中注意力避免意外損傷。諸多關節韌帶的慢性損傷是由于錯誤的動作要領導致,而且學生的動作技術問題自身并不能發現。這就需要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使學生在正確的動作技術基礎上,逐步增加訓練量和訓練負荷。同時要加強易傷部位的保護與訓練,尤其是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練習,以減少損傷發生概率。另外要注意防止意外損傷、摔傷、挫傷等。
3.2 建議
通過資料查閱,整理出表4中基礎體能訓練課目一些常見的損傷和預防方法,旨在為體育教學參與者提供參考和借鑒,希望通過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可以減少大學生運動損傷事件的發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運動環境,使他們在學校收獲知識的同時也能鍛煉好自己的身體。
(作者單位:陸軍裝甲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