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微
1 研究背景
根據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復核結果顯示,從2016年到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及格率逐漸下降,良好率、優秀率逐漸上升,形態發育水平繼續提高,肺活量指標、力量素質、耐力素質也穩中向好,但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肥胖和超重率、近視檢出率等呈上升趨勢。為了進一步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有學者提出在每節體育課中開展體能訓練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這種模式對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雖有較好的效果,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每節體育課學生的生理負擔量比較大,容易產生運動性疲勞,且不能夠及時恢復。從而勢必影響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容易破壞體育課的完整性,使學生對新運動技能的學習得不到鞏固等。因此,如何科學地在體育課中安排體能訓練來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2 研究目的
體質監測成績水平直接或間接反映了全民健康的質量,全民健康是全面健康的重要保障,中學生是全民健康發展的瓶頸,根據近些年國民體質監測顯示,中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略有上升,但在身體素質方面仍處在較低水平。本文通過探討體育課中不同形式的體能訓練對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影響,為體育課中科學地安排體能訓練提供實驗依據。此次研究將體能訓練引入到體育課堂中,通過體能訓練來提高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3 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超星發現、百鏈云、鄭州體育大學圖書館等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與書籍,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實驗法,選取鄭州市金水區某中學8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隨機選取兩個班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分別進行12周的體能訓練與常規體育課,實驗指標包括身體形態指標中的BMI,身體素質指標中的力量、速度、柔韌、靈敏,身體機能指標中的肺活量三大部分;專家訪談法,根據本文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訪問了鄭州體育大學和河南省體科所的專家,以及訪問了鄭州市一線體育教師;數理統計法,通過Excel錄入數據,利用SPSS22.0中T檢驗的方法對實驗前后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4 研究結果
(1)通過12周的實驗發現,實驗班與對照班具有明顯的差異。身體形態方面:實驗組女生的BMI比實驗組男生的BMI降低幅度大,但男女學生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男女生的BMI與實驗前沒有顯著性差異,通過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對比發現,實驗組的男女生比對照組的男女生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實驗組的女生BMI下降得更明顯。
(2)在身體素質方面,經過12周的訓練發現,在力量與速度素質中,實驗組的男女生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力量和速度素質提升的速度明顯高于女生,在對照組中男女生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力量與速度的提高幅度高于女生,但是男生與實驗前對比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男女生具有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在速度素質方面還是在力量素質方面,實驗組均優越于對照組;在柔韌素質上,實驗組男女生的柔韌素質均比對照組男女生提高更明顯,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女生柔韌素質均高于男生的柔韌素質,但是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中,實驗組的男生柔韌素質提升幅度大;在靈敏素質上,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差異性,實驗組男女生的靈敏素質優越于對照組且男女生之間無明顯差異,但是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之間比實驗前的靈敏素質提升的幅度更大。
(3)在身體機能指標中通過12周的訓練后發現,男生的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女生的測試成績,但是實驗組中的男女生要優越于對照組的男女生,實驗組的女生在肺活量指標中比對照組的女生上升的幅度快,效果更明顯。
5 研究結論
(1)在體能訓練和常規體育課的實驗對比中發現,通過體能訓練對中學生身體形態指標中的BMI具有明顯的影響,能夠提高中學生身體形態中的BMI,說明可以利用體能訓練來發展中學生的身體形態指標。
(2)實驗后在身體素質方面可得出,將體能訓練引入到體育課堂中更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的力量素質、速度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的提高,在這四大素質中,對中學生的身體力量與速度素質提升的更明顯,可以利用體能訓練來提升學生的體質監測成績。
(3)在身體機能指標中,通過體能訓練可以提高中學生的肺活量,表明體能訓練能夠促進身體機能指標的增長,從而促進中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
6 建議
(1)將體能訓練融入到中學生體育課堂教學中,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身體機能等多種指標,進一步促進中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的發展,以便提高中學生的體質監測成績。
(2)在中學生體能訓練中遵循循序漸進與安全性的原則,進行安排訓練計劃與課堂目標,將體能訓練與教學大綱相融合,使學生在增強體質健康的同時,學習體育相關知識,為以后的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3)將體能訓練與體育課游戲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創設教、學、練有機結合的良好課堂氛圍。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