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東
2020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議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是最好的教育,這是世界達成的共識,文化教育使青少年學業長進、心理健康,體育鍛煉使青少年特長發展、人格完善。在學校體育環境中,田徑運動為青少年轉向其他運動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各項基本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進行科學運動、指導青少年進行科學鍛煉具有重要意義。
1 學校體育的建設與田徑運動的發展
1.1 田徑運動進校園并未真正展開
田徑運動的任務是發展青少年的跑、跳、投能力,在學校體育中扮演了促進青少年成長的重要角色,在高等院校中,體育運動課程豐富多樣,青少年可以接觸到許多運動項目,根據個人的喜愛、優勢進行選修。體教融合背景下田徑運動的發展和創新,需要依靠教學、科研、競賽三大體系的搭建,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缺一不可。教學中沒有科研,課程不能更新迭代,是沒有價值的。
田徑運動作為教育計劃規定的課程,在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云南省中考體育考核要求中,包含了中長跑:1000米(男)、800米(女),往返跑:25米×20次(男)、25米×16次(女);肺活量/體重指數;坐位體前屈;100米跑;立定跳遠;1分鐘跳繩;引體向上(男);擲實心球(重量2000克);擲實心球(重量2000克);籃球運球上欄;排球(墊、傳球),田徑項目有其他項目無法比擬的特點和優勢,成績的公平性,練習的簡易性,體現了青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水平。田徑運動只是考試,不能從根本上調動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高考也是如此,青少年為了能夠順利進入大學,不得不參加體育鍛煉,與純粹的體育愛好、運動興趣無關。
體育中考對青少年的體質增強,提升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兩大目的無法達到,是在體育評價方面出現了問題,首先,十四五歲的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在進行身體素質的一些指標考察時,本質上就是人體自然生長發育的結果,階段性評價應把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身體在快速增長中帶來各項身體素質的發展綜合考慮進去;其次,對與大多數青少年在體育中考里都能拿到滿分的成績,顯然與選拔性考試的宗旨相違背,無法讓教學單位、體育老師、家長等,真正重視體育鍛煉;最后,對與各省中考政策的不同,在這里給出參考意見,提升田徑運動在中考考核中的占比,評價體系標準化、系統化。田徑運動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成績評價等級,對于遠遠超出考核標準的青少年,可以讓其在中考中體現其體育優勢,提高田徑運動項目在考試中占比,不僅在開展體育運動教學上較為便利,并且對與體育中考的各種質疑的聲音也有了回答。
《意見》強調: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開齊開足學校體育課,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中多以考試、體測的形式出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指導青少年進行田徑運動的專門學習和訓練很少,青少年體質的下降,和體育學習時間少有關,課程標準中,要求青少年對一般體育項目: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的一般認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那么田徑運動在體育課中的占比就更少了,老師和教練員對田徑運動的認識重要性不夠,簡單向青少年介紹下田徑運動的起源、運動規則和裁判法則就可以了,學校領導對與體育運動參加比賽,一個是以學習為主,青少年來到學校,主要目的是搞學習的,想要去參賽,要照顧學校聲譽,甚至給體育老師和教練員提出,拿不了獎就不要參賽的硬指標,一些學校有著運動隊的情況,參賽也變得很少,那么青少年的田徑運動水平提升從哪里來?現在的青少年,久坐成習、近視、胖墩,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2018年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已達53.6%,初中生的近視率已達71.6%,缺乏日間戶外活動是造成高近視率的主要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呼吁:“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田徑運動開齊開足,讓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青少年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不要一談到田徑運動就是枯燥無味、體能訓練,避免認識誤區。
1.2 學校體育開展田徑運動對人才的貢獻率
田徑運動作為老牌運動項目,青少年水平等級認證已經非常成熟,賽事組織完備,抓住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進行體育科學鍛煉。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主辦的賽事合并,教育需要體育的回歸,體育“去金牌化”,加強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是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共同需要對方。二者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對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遏制肥胖、近視等不良現象具有重大意義。田徑運動是基礎,讓青少年在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和學習,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這是田徑運動不可推卸的責任。
體育進中考,李陽指出,體育中考制度,使之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實現“應試”和“體育素質”的統一。對與中考體育制度的建設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雕刻的過程,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原有的運動基礎、體育的現有評價等,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依據在各省情況不同的情況下可適當調整。
體育的培養目標回到最開始的階段,從奧林匹克運動會對奧運冠軍的定義是德智體美勞于一體,這是體育追求的,同時也是教育追求的,當下呈現分離趨勢,所以體教融合就在于避免這種趨勢的出現,既要防止體育培養過程中出現文化教育不足的問題,又要防止文化教育中體育教育不足的問題,看問題要堅持系統、全面的觀點,堅決防止形而上學的片面化路線,讓青少年體教融合、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田徑運動雖然在蓬勃發展,但是在學校體育中需要更多的青少年選手出來,田徑運動才能不斷更新迭代,走得更遠。
1.3 體教融合中田徑運動的價值取向
體教融合的價值取向:幫助青少年在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田徑運動與體教融合的推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看,既然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依賴于量變,體教融合不會一蹴而就,通過體育中考的遍地開花,青少年的體質就會增強,青少年就會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鍛煉,青少年身體素質和運動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多矛盾體,我們要從中把握住主要矛盾,看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臨近考試,進行突擊,大多數青少年還能拿到滿分的情況,這就失去了選拔性考試的意義。把體教融合的推進建立在田徑運動的發展之上,從增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角度來看,田徑運動是適合的,從養成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來看,田徑運動是適合的,從選拔性考核的角度來看,田徑運動是適合的。
2 田徑運動的創新發展
2.1 項目游戲化
重視青少年的運動興趣,興趣的人生的指導老師,人生的紐扣從一開始就要系好,寓教于樂是體育教育要實現的目標,傳統的田徑運動項目,表現形式為跑、跳、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田徑運動只是單純的表現為跑、跳、投的形式,已不能滿足青少年對與運動的關注和喜愛,要使項目游戲化,加以教學用具的改變與豐富多彩,從形式上吸引青少年,讓青少年投入體育鍛煉,養成鍛煉習慣,幫助青少年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例如校園百米定向、趣味運動會等都是在田徑運動的基礎上延伸開來的,對比之前體育課上的繞圈跑、追逐跑會更吸引青少年加入田徑運動的大家庭。對于低年級的青少年學生:是要青少年享受運動樂趣;中年級的青少年學生: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加強身體素質;高年級的青少年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都是要以項目游戲化為指導,讓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田徑運動項目當中。
2.2 平臺搭建
學校體育的發展,第一: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促進,怎么促進呢?體育課,開齊開足;成立校運動隊;教學、訓練和競賽三大體系建設;體育進中考;第二:對體育教師、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養。第三:賽事體系搭建,鐘秉樞指出,在我國,國家青少年提供了兩套并行的體育賽事體系:體育部門主辦的全國青少年賽事和教育部門主辦的全國學生體育賽事。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合,進行賽事的舉辦、合并、執裁等,相互合作,共同對運動員的選材、訓練、教學進行謀劃,同時,對于一校一品學校或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進行整合和相應的政策支持,促進學校體育水平提高。
2020年9月10日,中國田徑協會與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優勢,推動體教融合發展,助力體育強國建設,不斷提高青少年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此次中國田徑協會與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攜手,將在建設青少年田徑競賽體系、完善田徑教練員培訓體系、優化運動員選拔體系、整合青少年賽事資源等方面凝聚共識,共同深化體教融合以促進我國青少年田徑項目的普及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此次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競賽體系、培訓體系、后備人才培養、媒體資源共享、賽事資源整合等多個領域開展工作。此外,雙方還將在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中推廣青少年田徑教練員的培訓和進修,為優秀田徑苗子搭建出國外訓和比賽的平臺,建立“區塊鏈”機制,加強田徑青少年后備人才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
3 結論與建議
田徑運動作為基礎大項,要始終堅持不渝的發展田徑運動,使田徑運動在促進青少年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田徑運動有其特殊的優點和性質,要著培養青少年的田徑運動愛好和運動興趣,以興趣作為體育鍛煉的指導老師,改革田徑教學和訓練的模式,在體教融合背景下,跟上時代改革的步伐,在項目上、形式上、科研上讓田徑運動創新發展,同時,給予青少年展現體育特長的運動平臺,賽事體育的搭建,信息的及時交流,體育文化的熏陶,讓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