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艷(濟源職業技術學校)
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對中職院校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職院校在落實財務管理活動進程中,從基礎核算、財務分析到財務決策,都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中職院校財務管理人員在實際的工作落實過程中,應當全面把控政策會計制度,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理念,拓寬視野,實現財務管理質量的優化提升,為中職院校穩定發展助力。
傳統模式下《中小學校會計制度》主要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核算工作開展的基礎,此方式難以真實且全面地反映中職院校經營管理進程中各項經濟業務活動。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中職院校能夠在較大范圍經濟活動中使用權責發生制落實會計核算工作,不僅能夠幫助中職院校更為真實準確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實現財務核算工作質量及數據準確性的提升,同時能夠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工作流程。新政府會計制度推動中職院校由傳統單一預算會計核算模式,逐漸轉變為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雙重功能的會計核算模式,切實提升財務的科學、準確以及合理性,推動中職院校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
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對中職院校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實進行重新定義,明確規定成本核算工作開展對象、范圍和項目等要求,為中職院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充分落實提供必要指引。與此同時,權責發生制的引進能夠幫助中職院校更為準確地核算資產及成本等財務會計信息,真實準確地反映中職院校經營管理狀況。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加大,中職院校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也能夠大幅度提升成本核算及資產管理工作落實效率及質量,為全面績效管理工作的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優化中職院校資源配置,借助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實現各項經濟活動開展的監督管控,切實保障中職院校資產安全,提升財務管理工作質量。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中職院校預算管理、會計核算等財務管理工作產生了多方位、深層次的影響,中職院校作為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執行者,一方面受其影響能夠有效提升內部財務管理質量,優化科研經費管理水平,強化內部廉政建設,另一方面制度的改革也對中職院校員工在綜合素質、信息化建設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模式下中職院校預算管理工作的開展處于淺層次和單一模式,預算編制手段合理性尚待提升,對于中職院校經營管理現狀掌控程度不足。然而預算管理貫穿于中職院校財務管理活動全流程,不僅為中職院校收入籌措與支出控制提供必要依據,同時也是充分反映中職院校在某段時期內部發展財務資源配置的方向與重點。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職院校預算編制范圍,對預算編制的合理性、預算數據的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中職院校提升對于預算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構建符合中職院校發展需求的預算管理機制,強化預算執行與監督管控,切實保障中職院校預算資金安全。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實現中職院校會計核算模式的優化調整,提出了預算會計與管理會計并行的雙體系核算模式,實現相互對應會計要素的增加,進一步擴大會計核算工作落實范圍,同時無須單獨建賬,在統一系統中實現雙分錄平行記賬,簡化會計核算工作流程,切實保障其信息數據的真實統一。與此同時,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增加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按照相關制度要求對中職院校內部實際計提折舊固定資產、實際攤銷無形資產等,強化中職院校各項資產往來的核算與管理,真實準確且全面地統計中職院校資產及負債狀況[1]。
中職院校財務管理及分析工作落實過程中,決算報表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中職院校發展及運營狀況,報表內部的數據能夠幫助管理層更好地監督預算執行狀況,及時發掘其中存在的問題。傳統模式下中職院校會計報表多為反映資產負債和收支方面內容,導致其財務內部相對而言較為單一,難以綜合且系統地反映中職院校實際經營管理狀況。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改變了會計核算模式,進一步推動會計報表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提升,豐富報表內容,完善結構體系,同時不同會計報表數據也更具備針對性,實現會計報表實用性與可參考性的提升。
新舊會計制度在會計基礎、核算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別,在新政府會計制度落實過程中,中職院校首先應當引導全員重視新制度的學習工作,通過開展各類培訓教育活動,幫助員工充分掌握新政府會計制度中《基本準則》《應用指南》等一系列內容,在實際的工作推進過程中,樹立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并重、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并重的新觀念。其次,針對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落實,在中職院校內部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活動,根據政策中存在的不清晰之處進行交流探討,明確各個要素、會計科目與報表之間的關聯,結合中職院校當前經營管理狀況,理舊賬、建新賬,保障政府會計制度的順利實施。最后,通過中職院校官方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信息化平臺,進一步加強對于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宣傳工作,在中職院校內部貫徹落實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精神,助力中職院校財務管理轉型。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背景下,原有財務管理模式已然難以滿足中職院校發展需求,因此實現財務管理體系的優化與完善迫在眉睫。首先,中職院校應當做好新舊制度的有效銜接,會計制度轉換遵循“先財務,后預算”“舊業務,先調整,后轉換”“新業務,先轉換,后調整”原則。結合制度變化要求與自身發展狀況,對原有財務管理制度及會計核算模式進行修訂補充,實現日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全面提升財務管理工作落實效率。根據新政府會計制度,對資產類包括無形資產在內的核算與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梳理中職院校現行基建會計業務流程,實現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降低中職院校財務風險產生的概率。通過內部審計監督力度的強化保障財務信息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其次,在經營管理實踐過程中及時發掘存在問題,創新優化財務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中職院校資金利用率。定期組織財務管理人員學習政策要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推動財務管理體系科學完善,充分發揮其價值[2]。中職院校應當借助本次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契機,實現學校內部合同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及資產管理等工作的優化完善,實現學校整體會計核算水平及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引導中職院校員工樹立正確的全面預算管理理念,明確預算管理落實對中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意義。涉及預算編制環節,中職院校各職能部門應當積極配合財務部門落實推進工作,及時提供預算編制所需數據,明確預算編制要求及責任,為后續預算執行提供依據。強化信息化建設,搭建預算管理系統,實現數據資源獲取、匯總、財務審批等功能的開發應用,推動精細化預算管理體系構建,全面提升預算管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預算執行全流程監督管控,將預算執行效果納入績效考核范圍之中,根據實際工作落實設計規范的考核指標,分析預算資金使用效益,客觀評估預算執行狀況,及時發掘預算管理進程中存在的不足,實現中職院校預算管理質量的提升[3]。
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視角下,中職院校應當實現傳統會計核算模式的優化改進,明確單一收付實現制下推進財務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強化中職院校全員成本核算重視意識,實現全流程成本管控工作的充分落實,優化收支歸集管理。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不僅要求中職院校對自身財務狀況進行真實準確地反映,同時也對中職院校內部資金及資產負債管理狀況提出了更為高標準的要求。中職院校應當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完善各項舉措,細化會計科目和核算內容,進一步強化對于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等工作的重視意義,積極推動內部控制體系完善,落實成本控制,借助于完善的財務管理手段及模式實現中職院校內部資源優化配置,有效提升中職院校教育經費使用效率,推動中職院校于當前行業環境下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4]。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中職院校強化自身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重要契機,財務智能化也能夠推動政府會計制度在中職院校內部更好落實。新經濟形勢下,中職院校由財務會計逐漸向管理會計過渡,財務管理模式日漸精細化,在落實好會計核算工作、獲取更為精細準確的財務信息數據的基礎之上,推進財務分析、績效考核與評估、內部監督管控、發揮決策支撐作用,需智能化財務管理系統來實現。中職院校在建立符合自身經營特點的智能化保障體系的同時,可借助配套軟件系統,實現銀校直聯等現代化新型管理模式[5]。搭建一體化信息化管理系統,借鑒其他高校財務信息化經驗,引進財務機器人等現代化手段,校外積極對接財政國庫業務、銀行業務等,校內對接資產、人事、教務等業務部門,實現業財融合模式的有效落實,以業務為驅動,實現財務管理中預算、核算等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推動各職能部門間數據資源共享,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實現中職院校財務管理人員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提升,拓展財務服務,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推動財務管理模式優化創新,降低運營成本,切實提升中職院校資金利用率。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中職院校財務管理及內部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應對政府會計制度工作落實需求,中職院校需強化自身復合型人才儲備,更好地適應當前工作模式。首先應當強化財務人員業務培訓力度,推進培訓工作模式與新政府會計制度相融合,構建完善的培訓方案,豐富培訓內容,推動財務人員專業知識技能提升。定期組織員工集體外出學習,外出調研,幫助財務管理人員更為充分地掌握當前政策變化,并通過實踐明確自身在工作落實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此同時,在中職院校內部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員工實現自我意識與角色的轉變,深入領會新政府會計制度構建意義,將工作重心由傳統模式下單一會計核算體系逐漸轉向會計控制與監督[6]。在財務管理模式之中融入管理會計理念,強化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的有機融合,實現各職能部門信息數據共享,為業財融合模式的落實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財務信息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推動中職院校財務管理模式優化創新。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視角下,中職院校財務管理模式的轉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此過程中,中職院校應當抓住契機,樹立正確的新政府會計制度應用理念,強化中職院校內部培訓力度,提升員工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為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優化中職院校人才儲備,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推動財務管理模式創新,提升中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