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城雨(中南民族大學)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以及城市的推力和鄉村的拉力共同作用下,我國出現了“返鄉潮”,原本在城市務工、學習的群體紛紛返鄉創業。據統計,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同比增長19%,是近年來增加最多、增長最快的一年,返鄉創業一時成為熱點問題。返鄉入鄉創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激發了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助推了脫貧攻堅,加快了鄉村振興,促進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穩定擴大就業效果逐步顯現。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國家加大返鄉創業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及時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等政策,對有需求的創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各類返鄉入鄉創業載體建設。盡管如此,依然存在著創業者“創業壽命”短,創業成功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創業成功與否,政策只是一方面,關鍵還在于創業者自身的技能、能力以及素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業勝任力。本文結合鄉村振興背景,構建返鄉創業人員的勝任力模型,為創業者自我評估提供依據,為創業培訓體系構建指明方向。
關于返鄉創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對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二是對創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三是返鄉創業企業績效影響因素研究。
目前學界對返鄉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來分析。對于返鄉農民工而言,受家庭狀況和個人收入影響較多,大學生返鄉意愿則受個性和外部環境影響最大。張新芝、王玉帥等(2014)認為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家庭經濟狀況、原來務工的收入、受教育與掌握技能程度、個人與家庭的人脈關系、城市就業壓力和生活成本、融資困難、城市二元結構的不公正待遇、家鄉發展環境改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等。劉靈輝等(2018)研究發現大學生返鄉創建農場的意愿主要受對農業的興趣程度、農田基礎設施狀況、對經營農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的評價、家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這四項指標影響。
創業者返鄉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在于資金缺乏、融資渠道狹窄、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方面。陽立高、廖進中等(2008)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特別是創辦規模型企業能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能不能融到資金。劉芳(2017)指出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劣勢和挑戰為創業資金不足、自身素質較低、政策實施限制條件多、金融體系不健全。施琪(2021)指出應從提高政策實施的準度、提升創業協同能力、提高創業青年素質、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升青年返鄉創業的成功率。
返鄉創業企業績效影響因素主要有返鄉創業人員的人力資本、社交網絡、互聯網+、創業政策、突發事件驅動等。莊晉財、楊宇哲(202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工進城務工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是提升他們創業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孫武軍、徐樂、王軼(2021)指出外出創業經歷能夠提升創業者的管理經驗,擴大創業者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創業者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間接提升返鄉創業企業的經營績效。王軼、陸晨云(2021)指出稅收減免、貸款擔保、用地優惠和產業扶貧這四類財稅扶持政策總體上都能顯著提升返鄉創業企業經營績效。
Chandler & Hanks(1993)借鑒“勝任力”的概念,首次提出“創業勝任力”,將其定義為識別、預見并運用機會的能力。創業勝任力是創業的核心能力,會隨著創業者對市場的熟悉程度而不斷加強。
關于“創業勝任力”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多種觀點。Thomas(2002)認為創業勝任力是指創業者具有的知識、能力以及個人特質等,并且這些勝任力能夠促使創業者個人達到優秀績效水平。汪英暉(2018)認為創業勝任力是一個優秀創業者能夠在創業過程中根據崗位與角色需要,實現創業目標和達成優異績效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進行創業所需要的具體的知識、技能,還包括創業者的動機、自我形象、社會角色、價值觀等潛在特質。綜上所述,創業勝任能力即創業者為完成創業任務、達到高績效所具備的特質、知識、技能和能力。
我國學者對返鄉創業人員勝任力研究較晚、研究較少,但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趙如(2018)構建了包括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兩個維度的農民企業家勝任力模型。其中創業技能包括先驗知識、人際交往、管理協調,創業素質包括成就欲望、創新偏好、機會直覺和責任意識。呂莉敏等(2020)通過文獻研究、深度訪談等方式構建了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心理品質三維度返鄉農民工創業勝任力模型。王樂杰(2020)以創業成功為導向 ,構建了社會勝任力、創業認同、管理勝任力和創新勝任力四維度創業勝任力模型。毋靖雨(2021)從內隱和外顯兩個維度構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模型。
基于現有的文獻研究,歸納出返鄉人員創業勝任力要素。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等數據庫,以“返鄉創業”“創業勝任力”以及相近詞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最終提取69項因子。(表1)
表1 返鄉創業者勝任特質
基于創業勝任力理論模型和創業典范文本分析,為返鄉人員構建了一套較為全面和符合實際的創業勝任力模型,包括專業知識、創業技能、個人品質、內驅力、創業能力和針對鄉村振興背景提出的鄉村認知力這六個維度。
(1)專業知識。創業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創業者需要掌握的知識也應該是全面、系統的,尤其對于返鄉創業者來說,資金相對匱乏,創業初期,所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掌握足夠的知識為后續開展創業活動奠定基礎。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管理知識,創業知識等:①創業相關知識。創業活動不僅需要創業者一方的努力,還需政府、社會等提供服務。如創業時機的選擇,企業注冊,創業計劃書的擬寫,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等操作都需要創業者有相關知識才能順利實施。②管理知識。創業者大多數也是管理者,管理知識是先人從無數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具有普適性,對創業者創業有借鑒意義。③專業技術知識。通過閱讀返鄉創業人物事跡可知,農村創業呈現產業融合的趨勢,但仍然集中在農業領域,這要求創業者了解農業相關知識,不僅如此,互聯網時代還要求了解網絡知識。
(2)創業技能。創業技能是指從事經營管理決策方面的技能,包括融資能力、管理能力、營運能力和銷售能力這四個方面。①融資技能。返鄉創業人員資金通常來源于務工積累、親友支援,對于創業來說遠遠不夠,創業者必須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融資能力,保證創業活動順利開展。②管理能力。管理者最主要的是管理企業中的人,好的管理者能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學會與員工溝通,識別員工情緒,協調組織事務等十分重要。③營運能力。營運能力是創業活動關鍵環節,與產品息息相關,包括開發產品、推廣產品和控制產品成本的能力。④營銷宣傳。銷售是產品生產的最終目的,只有走好最后一步棋,前面努力才不算白費。信息化時代,要求創業者創新營銷模式,依靠電子設備和網絡技術拓寬銷售渠道,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銷售。
(3)個人品質。個人品質是返鄉創業者所具有的內在個性特質,既包括創業者具備的一般特質,也包括返鄉創業者所具備的特殊特質:①社會責任感。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一大批有思想有覺悟的人員返鄉創業,他們在解決自己就業問題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就業,帶動他們共同富裕,建設美麗家園。②合作精神。創業活動不是創業者的單打獨斗,對內要組建團隊,對外要與政府、供應商、消費者等市場主體搞好關系,合作精神貫穿創業的始終,具備合作精神的創業者對內能夠增強企業凝聚力,對外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辦事效率。③勤奮刻苦。返鄉創業多集中農業領域,需要創業者在創業一線活動,再加上農村設施不完善,帶來生產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因此需要創業者發揮刻苦勤奮的精神。④價值觀。由于農村村民整體素質不高,創業初期未見成果時,免不了聽到閑話,特別是返鄉大學生要頂住外界壓力,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地相信在農村也能實現自身價值。⑤心理承受力。返鄉創業成功率低,創業過程艱難,這需要創業者有強大的內心,不懼艱難,想盡辦法解決問題。
(4)內驅力。內驅力是激起創業者完成創業目標、實現更高績效的原動力,主要包括創業動機、執行力和持續學習這三個方面:①創業動機。創業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創業活動,并向著創業目標前進的內驅力,由個體意識指導行為,從而實施創業活動。②執行力。調查表明很多人有過創業想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不敢邁出第一步,缺乏執行力,從而導致想法破滅。③持續學習。創新意味著陌生,面對陌生的產品、不熟悉的機器設備以及智能化的生產與管理方式,要求創業者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加之信息化時代,知識信息更新速度快,創業者只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才能趕上風口。
(5)創業能力。創業能力是指個人在創業過程中行為和思維方面的深層次習慣和特質,以及個人潛在地對資源利用能力和應變決策等特質。返鄉創業人員創業能力包括機會識別能力、戰略規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創新這五個方面:①機會識別能力。識別機會是創業的起點,農村創業呈現產業融合的趨勢,蘊藏著大量機會,具備機會識別能力的創業者能通過各種手段捕捉市場,在源頭形成先發制人的優勢,迅速搶占市場。②戰略規劃能力。戰略規劃是創業者站在發展全局角度制定的大政方針,規定了企業發展總目標及執行的主要步驟,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前瞻性。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發展,必須深刻剖析外部環境,明晰自身發展優劣勢,做好企業戰略規劃。只有始終把握市場動向,牢牢抓住市場機遇,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③人際交往能力。返鄉人員的社交網絡主要集中在城鎮務工時建立的社交網絡、家鄉的親戚朋友以及返鄉之后建立的社交網絡這三個方面。社交網絡規模越大,異質性越高,社交網絡質量越高。高質量社交網絡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帶給創業者機會,減少交易成本,拓展營銷渠道等。④資源整合能力。資源是創業者成功的基石,包括人力資源、資金資源、社交網絡資源等。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要充分優化整合資源,實現資源最大化,為創業實踐活動減輕阻力。⑤創新。創業準備階段創業者必須要做充分的調研,發揮創新意識,填補市場空缺;生產階段,創新生產方式,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管理階段,創新管理手段,實現智能化管理。
(6)鄉村認知力。針對鄉村振興戰略,聯系實際,提取了符合該情境的勝任因子,包括鄉土情結、政策獲取能力、外出創業經驗、農村產業融合認知:①鄉土情結。鄉土情結是人們對世代生活的鄉村和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情感、態度、愿望等心理因素。無論是生存型創業還是價值型創業,返回家鄉人員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是親戚朋友的期盼,或是對美麗自然風光的向往,抑或共建美麗家園的理想。②政策獲取。從大眾創業到鄉村振興,國家為支持返鄉創業人員創業先后出臺了不少“政策紅包”,這要求創業者在眾多信息中篩選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政策信息并加以利用,為創業活動爭取外部支持。③外出創業經驗。實踐證明,有一定創業經驗的創業者社會關系網絡更加廣泛,在克服新創企業缺陷方面有較大優勢,同時,識別機會的能力也更強。④農村產業融合認知。根據農業部2017年統計數據可知,我國各類下鄉返鄉創業者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占68.5%,農村產業融合類創業項目占82%以上,廣泛涵蓋農村三次產業,呈現創業產業交叉融合態勢。返鄉人員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認知程度會影響其對農村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影響創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基于文獻整理和案例分析,初步構建了返鄉人員創業勝任力的六維度模型,包含了專業知識、創業技能、個人品質、內驅力、創業能力、鄉村認知力。該模型比較全面和符合實際,為政府扶持與培訓、創業者自省、金融機構決策等提供依據。
本文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返鄉創業者勝任特質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采取文獻分析、案例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未來需要進行深度訪談和問卷等方式進行定量分析,對模型各維度進行修正和補充,然后設計量表對各指標進行打分賦值,算出指標權重,使得模型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