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尉 張松莉 王健
(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上海 200126)
當前時代背景下,大水漫灌式養老助老已不符合時代要求,為實現“六個老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更明確要求。在目前體制下,退管組織面臨外在資源依賴與自身再生性資源不足問題,這便對進一步完善退管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資源依賴理論最早由薩蘭奇科提出,核心觀點為:任何社會組織都無法通過自身資源供給來實現自給自足,必須通過與其他社會組織的資源交換來進一步保障自身資源的再生,在長久的資源交換中形成顯性與隱性的依賴關系2。黨建引領下研究退管組織內外資源有利于充分挖掘其內外價值。通過對強弱關系資源網絡的利用,有利于增強退管組織發展動能,在精準助老方面更好發揮作用。
首先,組織結構發育不良。退管組織產生于上世紀60 年代,盛行于計劃經濟時期,組織架構未免受單位制影響。調查顯示,真正獨立于體制之外的退管組織很少,基層退管組織缺少必要的經費和工作人員1,管理模式與手段粗放,服務存在照搬照辦現象。其次,內部文化發育不良。由于歷史文化慣性,一部分退管組織只抓生活待遇,忽略退休職工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黨組織紀律與文化等軟指標,存在文化活動走形式,忽視溝通等現象。這進一步凸顯了加強頂層設計,構建黨建服務平臺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家庭結構出現分化,“空巢”現象突出。同時,退休老人相較于以往身體機能下降,患病幾率增大,對生活照料,醫療照顧等有切實需求。此外,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數字時代的沖擊,退休職工有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需求。若相應的需求得不到相應回應,退休職工便會油然而生自卑感與失落感,認為自己退休了便成為無用之人,自己的價值得不到相應的實現。面對多元化與差異化的服務對象,退管組織將工作做好做細,精準對接退休老人需求便成為當前形勢下的深刻課題,這也對退管組織不斷改革創新提出了進一步要求。
退管組織在制度、管理與資金支持層面存在一定缺陷。制度層面。我國退管組織總體缺乏權威立法支撐,參與退休職工養老多數依賴政府體制內政策規章與制度。管理層面。一方面退管組織在為老服務提供上受民政部門與行業業務主管部門的雙重管理與審批。另一方面退管組織內部管理手段與方式趨于落后粗放,相關數據顯示1,很多退管組織存在定期把退休津貼打到特定賬戶,平時“無事不登三寶殿”。資金層面。大多數退管組織主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途徑來籌集資金,與其他社會組織資源交換較差。
1.被動的組織運營依附
退管組織由于其自身的內部結構的不完善以及社會大環境支持力度微弱,造成其在組織運營上過度的依附于政府的權利與資源網絡。退管組織自身的自主性與獨立性較差,內部組織運營模式與政府的權利運作模式幾乎趨于一致,都是自上而下的結構性資源傳輸,其大多由政府倡導或建立,外生性的退管組織比較少,它雖參與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但產生方式是內生性的,無論是顯在還是潛在都受到政府的政策法規或者資源權利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退管組織運營模式的僵化。
2.單向度的資金籌集依賴
退管組織養老服務資金七成來源于政府,面向社會的資金獲取渠道相對較窄,其參與養老服務的資金傳輸路徑多數為“政府—退管組織”。真正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草根退管組織”規模與發展前景較于內生性的退管組織存在結構差異,后者資金籌集方式多為自上而下單向度方式,資金外向張力與彈性較弱,社會募捐與民間社會資助等資金籌集效果較差,缺乏靈活性、選擇性與互動性。前者在參與養老服務時一度因籌資困難而面臨資金短缺困境。
由于退管組織自身體制機制的局限性,其在資源利用過程中與外界的互動效果較差,一度出現運營低效的現狀。退管組織在參與養老服務的過程中除政府提供的資源外,對外部資源的利用呈現碎片化,資源間的互動與耦合性較差,不能夠將政府提供的資源很好地實現從控制到服務的合理轉化。黨建引領下不斷了解退休老人需求,擴充社會性資源來實現退管組織與社會資源的互惠性互動,不斷搭建“黨建+資源”組織架構與服務平臺,利于增強退管組織助老張力。
面對多元服務對象,退管組織黨委班子需要做好退休老人精準對接,深入挖掘退休老人的個人價值與資源。在這一層面退管組織可以構建黨建服務平臺,成立區域化為老服務黨支部,并組建網格化為老服務隊伍,形成黨支部書記—黨員骨干—退休職工的縱向管理團隊。建立退休老人個人檔案與電子信息庫,建立黨支部定期走訪慰問制度1,黨支部密切與退休老人溝通交流,根據退休老人不同需求聘請相關專家,培養退休老人的興趣。退管組織依據黨建平臺號召組織退休老人成立象棋社、舞蹈隊、腰鼓隊、書畫班、園藝社等興趣班,并合理策劃比賽,通過活動競技,讓退休老人能夠從工作價值回顧順利過渡到后續人生價值的探尋中,充分激發其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激情,使退休老人能夠重新發掘自身價值2。同時,退管組織內部以黨建引領工作人員的系統培訓與考核,創新平臺服務與建設,規范辦事程序,進一步提升退管組織為老服務。
退管組織自身資源有限,為了能夠讓其與外在資源進行交換與拓寬,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退休老人家庭資源的挖掘。在中觀層面上,家庭資源的利用是做好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退管組織可以深入挖掘退休老人的家庭代際支持網絡,比如,退管組織可以與退休老人的子女建立強關系鏈接,并與退休老人子女的資源網絡建立間接弱關系鏈接,通過退管組織與退休子女的代際網絡資源的鏈接來進一步拓寬退管組織的資源網絡,并建立退休老人代際資源網絡的電子信息庫,并通過對退休老人的代際支持網絡進行分析,根據退休老人不同的代際支持網絡進行針對性資源的對接,同時結合退休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退管組織與家政服務相結合,推動退管組織服務的市場化與人性化,讓退休老人的居家養老的質量進一步提升,讓退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
針對組織與社區服務的脫節,退管組織可以將自身資源網絡與退休老人所在社區進行嵌入與過渡。比如退管組織以黨建服務平臺為介體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志愿者密切聯系,將自身優良文化與可行管理方式等與社區管理進行良好嵌入。退管組織黨支部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合作,在社區中設立退管服務站來進一步輔助社區為老服務。黨建平臺增加社區服務板塊,進一步實現資源主體的耦合與促進。結合社區網格化管理3,社區和退管組織成立志愿服務團隊4,以退管組織黨建平臺為中介,將退管組織的管理與服務通過社區網格化管理不斷下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承接退管組織的資源來進一步拓展功能1。社區工作人員直接對接退休老人,以層級化管理促進退休老人從工作單位到家庭與社區生活的良好過渡2,讓退休老人實現老有所托3。
退管組織與社會間的資源互動與交換在做好“六個老有”中極為重要,首先,退管組織與政府之間要做好邊界清算。在黨領導下,政府不過多干預退管組織的管理,積極推進退管組織的市場化管理與創新。政府在購買社會服務時應在提升質量效益的同時更注重公平,給予民間退管組織公平競標機會,退管組織自身也要不斷拓寬資源,提升內部與外部資源再生能力。其次,退管組織與退管組織之間應不斷加強聯系,相互汲取黨建平臺建設經驗,積極推動黨建平臺一體化與數字化,打破不同退管組織間資源隔閡與阻滯,實現組織之間集約與規模效益。同時,退管組織應積極與民間團體建立聯系,通過募捐與市場化養老合作方式,不斷推動退管組織的資源擴充與發展。通過退管組織與政府、退管組織與民間團體的內外資源的交換與互動來不斷提升退休老人的服務質量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