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穎
毋庸置疑,記者在新聞當事人、受眾間發揮著傳播橋梁和連接紐帶的作用。記者通過直接接觸新聞當事人,掌握新聞事實的發生過程,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新聞事實。記者的編輯能力在新聞采編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記者具備了較高的編輯能力,就會立足于更廣的角度,傳播新聞事實。
一條完整新聞的刊登,離不開記者、編輯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新聞事件的采集、制作,同時還要確保新聞刊發的正確輿論導向,可見新聞制作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作,新聞記者為讓新聞宣傳質量得到保障,一方面要考慮新聞處理一系列的流程,另一方面要了解新聞前期采訪工作,考慮稿件寫作過程。
在新聞工作中,如果記者將關注重點放置在新聞的制作以及刊發效果方面,不重視新聞編輯過程,也無法發揮良好新聞素材的作用,自然新聞報道質量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出現刊發的新聞不利于輿論導向的引導。與記者不同,新聞后期處理人員,無法深入基層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這就要求記者撰寫稿件的時候要還原事件,因此需提升新聞記者編輯能力,為提高宣傳質量夯實良好基礎。
時效性是新聞的核心,倘若新聞未及時播放,新聞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和價值意義就無法發揮出來。新聞記者需具備客觀心態,準確描繪新聞時間、地點、原因、人物、過程、結果,保證真實性,使受眾了解新聞事件,通過提高自身編輯能力,抓住受眾好奇心,通過對各種編輯手段的合理運用,設置吸引人眼球的標題,保障新聞內容與標題的一致性,突出新聞的主旨,讓畫面與文字完美契合。
新聞工作者為社會大眾提供豐富的新聞現場和熱點資訊。但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所承擔的新聞職能,也并非單純的新聞信息發布,更兼具社會輿論引導及思想教育責任。即便在網絡信息時代,新聞工作者這一定位仍未改變,其在社會思想教育層面有義不容辭的使命。因此,新聞記者編輯面對復雜的社會形勢時,必須遵循正確的政治導向,不斷提升新聞編輯能力和職業素養。雖然新聞編輯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但從長遠角度看,新聞編輯仍需堅定政治立場,將增強政治敏銳性作為首要目標,面對復雜的新聞境況時能夠保持正確的判斷,從蛛絲馬跡中探尋所隱含的政治思想,從而確保新聞信息的正確導向。當前,由于網絡媒體技術的全面發展,為了爭奪新聞市場先機,部分新聞工作者為博眼球,在新聞信息中宣揚消極價值觀,試圖以“非主流”的新聞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網絡信息環境下,部分新聞受眾由于缺乏判斷,極易受到蠱惑和錯誤引導。因此,記者在實踐工作中,必須具備極高的新聞素養,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將政治敏感性與新聞素養相融合,形成良好的新聞風氣,并通過高品質新聞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在新時期,記者為全面提升自身編輯能力,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當務之急,需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自身采訪方式,提高新鮮感、時效性,以便將新聞直觀立體地呈現給受眾。前期策劃和采訪內容是制作新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聞記者在前期策劃期間要多方面了解采訪對象,掌握其性格、愛好、特長,為后期交流采訪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明確采訪內容,讓采訪對象做好心理準備,規避正式采訪中出現不知所措或尷尬的現象,進而獲取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信息,有利于新聞采訪效果的提升。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改變自身采訪方式和內容,另外記者還要創新新聞題材,縱向挖掘和橫向整合新聞信息,要注重實踐,不斷加強新聞互動,確保采集到的碎片信息可以轉化為新聞,要提高自身新聞敏感度、自身思考能力和個人分析能力,加強對信息的思考、資源整合,提升文字駕馭能力,保持信息的真實性和系統性,做好新聞報道工作。
新聞編輯內容復雜,工作繁多,處于長期高負荷運轉下的編輯記者,逐步在心態上產生微妙的變化,工作上出現倦怠感,“等米下鍋”成為當前編輯記者的一大常態。特別是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往往將新聞采編當成一種任務,而非由職責驅動的自主新聞意識。在工作中推一步、走一步,導致新聞編輯報道機械、千篇一律,毫無創新價值及新聞亮點,在報道中既沒有重點也缺乏深度。
究其根源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編輯記者自身的惰性,另一方面是新聞媒體缺乏創新管理機制。事實上,新聞編輯屬于新聞基礎工作,新聞策劃顯示出領航作用。新聞策劃實質上是對新聞報道的前瞻性規劃,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與研究,了解社會新聞動態、熱點及民意,掌握新聞受眾的關注點,從而制定出一定時期內的報道計劃、重點及方向,從而引導新聞記者圍繞核心開展工作,改變以往一盤散沙的狀態,使新聞報道工作有的放矢。此外,基于新聞策劃基礎之上的編前會,更能借助一系列的“頭腦風暴”,讓新聞編輯記者著眼長遠,找準自身的定位及職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工作中,依托創新的選題及采訪思路,使后續的新聞采編脈絡更為清晰,并在實踐中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總之,通過對傳媒行業審視得知,新時期傳統紙媒競爭力有所削減,為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記者需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同時記者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和舉措,不斷提升自身編輯能力、新聞敏感度,保障新聞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