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易宏
媒介融合是指傳播信息的載體不斷進行融合,媒介的邊界不斷消融模糊的過程。在不同媒介進行融合的過程中,碰撞出火花,產生新的媒介類型,從而使媒介本質上發生變化。比如,古時候人們傳遞信息的途徑,除了口口相傳外主要以書信為主,傳播信息的符號形式為文字;近現代,廣播的出現融合了文字與聲音;后來,電視的出現又將圖像融入前兩者,帶給受眾視覺、聽覺的享受;如今,AI、VR、5D電影等新技術的出現,給受眾帶來全新的體驗。這種變化也會給媒體的整體結構、生產方式、傳播形式帶來新的改變。在媒介的不斷融合中,傳統媒體行業也不斷尋求著創新。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前身為創建于1949年11月28日的新黔日報社,報名《新黔日報》。1957年1月1日,報名改為《貴州日報》。2004年,經國家批準成立了貴州省首家報業集團——貴州日報報業集團。
目前,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已形成七報一刊一網站的傳播格局,包括《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等在貴州省內具有較大影響的幾家報紙,這種格局一直延續至2011 年。2019 年2 月,貴州省委決定,整合貴州日報社(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和當代貴州雜志社,組建貴州日報報刊社。
2019年10月1日,貴州日報報刊社、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正式掛牌。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天眼新聞”客戶端、當代先鋒網為主體的融媒體矩陣。集團旗下還有3 份報紙、13 種期刊、2 家出版社,以及30 多家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總體來說,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在整個貴州省內影響力大,傳播類型涵蓋多方面,深入貴州群眾的生活。
在媒介融合web3.0時代的沖擊下,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等傳統報業集團也紛紛進行改革與創新,開發了APP、公眾號等平臺,嘗試與新媒體接軌。但是,貴州省內《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貴陽晚報》《貴陽日報》《貴州民族報》等影響力較大的報刊都給人較為刻板的印象。新聞點不及時、內容同質化、資源整合不到位等問題依舊顯著。由于傳統媒體在傳播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其近年來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瓶頸期。
傳統報業集團可融入新媒體平臺的算法與大數據,大眾傳播的同時也應做到小眾迎合。充分發揮各新媒體的優勢,“天眼新聞”APP 下沉至各市、縣、區,服務貴州省內外和潛在用戶。整合微信公眾平臺,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號較多,每家報紙都有一個以上的公眾平臺,公眾平臺過多會導致用戶過于分散,資源浪費的同時不利于整合受眾。
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雖然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天眼新聞”APP 以及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但是新聞的傳遞依舊是大眾傳播的固有傳播方式,受眾通過購買報紙或者下載手機客戶端獲取新聞資訊,依舊無法對所看內容進行及時反饋,信息傳播單一化。集團無法及時收到用戶與受眾的反饋,也就無法進行創新。應發揮好客戶端與公眾平臺的互動機制,成立專業的“互動小組”,針對用戶的評論、轉發快速進行篩選并及時互動,增強用戶參與感、體驗感,努力適應“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
以傳者為中心的時代不復存在,多樣化的信息生產模式更注重受眾體驗。傳統報業集團可對各采編部門的信息進行整合,結合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方式,做好新媒體平臺各個板塊的編排。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更應開拓新信息生產方式,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輯等都可在新媒體平臺中改變自己原有的寫作方式、信息生產方式,突破傳統刻板的模式。如《貴州都市報》旗下的視頻平臺“橙視頻”以小視頻+突發新聞的形式進行報道,獲得較好的反響,幾乎每條新聞點擊量都能破百萬,“重慶高樓火災”“無錫高架橋垮塌”等新聞點擊量破千萬。此外,在大型活動中開設直播平臺,也是傳播形式的創新。
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天眼”APP 是集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開拓的客戶端。但是“天眼”整體上并沒有擺脫傳統媒體的本質特征。“天眼新聞”的主界面以每日貴州省內重大新聞資訊為主,設置了主頁資訊、報刊匯、天眼視頻、服務等板塊。其中,“報刊匯”這一板塊的內容與每日刊登的紙質報紙內容完全一致,缺少創新,將報紙頁面放在手機APP中,視覺體驗不佳。
而報紙的版面設計一直以來較為單一,傳統的圖文形式缺少新意。版面分布不合理,廣告內容雜亂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報紙的美觀。雖然廣告是報業集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更需要把握好版面的分布,用心進行版面設計才能贏得受眾關注。
傳統媒體應把握好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深度報道上擴大優勢,抓住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新聞,把握好大方向,傳播正能量。
媒介融合下的碎片化閱讀使人們接收新聞的速度更快,信息的傳播方式也有了質的改變,這些都給傳統報業集團帶來不小的挑戰。順應時代發展,尋求自身突破是傳統報業集團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