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偉
在案件報道中,記者的責任意識往往決定著報道的全面性。保持真實性是記者采寫報道的最基本原則。現在,很多受眾都會相信媒體,尤其是一些黨報、電視臺披露出來的東西,因此記者更要謹慎對待。一些記者并不精通法律,甚至不懂法律,在采寫的時候就應當找法律界人士咨詢一下,在報道中充分展示各方當事人的觀點,切忌先入為主,要讓受眾對整個案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對案情和結果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現在對于“媒介審判”的討論越來越多,這個名詞起初是西方新聞傳播法中的一個概念,意指新聞媒介對審理的案件進行報道時超越法律規定,影響審判獨立和公正,侵犯人權的現象。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對案件新聞予以報道時,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不惜采取夸大事實、渲染不良情緒等手段,干擾司法機關的審判行為,這是記者責任意識的嚴重缺失。有些案件報道采訪群眾,引用他們表達義憤的言語,放在案件報道的素材里,看似客觀公正,沒有記者自己主觀的評判,其實卻營造了明顯有色的輿論環境。群眾可以表達不合規范的憤怒,但是記者不應當原封不動搬過來并加以集中渲染,報道中伴隨大量缺乏理性的言論和侵權行為,也不利于構建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
因此,在案件報道中,記者要樹立責任意識,維護觀眾知情權的同時,也要還原新聞真實、維護社會穩定,使司法審理過程更加公正、透明。
案件報道有其特殊性。在教育觀眾、普及法律的同時,也容易給當事人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傷害。記者要多換位思考,以中立的態度平衡話語權,既要維護案件中受害方的利益,又要正確地傳遞社會正能量。不能在媒介市場的競爭態勢下,過度關注眼球經濟,導致新聞報道缺乏理性引導。例如,在一些媒體報道交通事故案件時,為了搶快搶新,對事故現場一些當事人手機拍攝的血肉模糊的畫面進行大量引用,傳遞給受眾的是恐怖與血腥,給死者家屬也帶來了二次打擊。
因此,人文意識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具有的品質,新聞報道必須始終貫穿人文關懷的精神,新聞媒體人需肩負起疏導社會矛盾、糾正失衡的價值觀的責任,多角度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寫出更有感染力的報道,這才是一種善良的心態和對社會的關懷。
每個公民都有隱私權,案件報道中,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和普通人一樣受法律保護。記者在采寫案件報道時要充分尊重報道對象的權利,防止其受到不應有的傷害。例如,某地發生過一起教師強奸、猥褻女生的案件,一名小學教師在課堂上猥褻了幾名女生,行為令人痛恨。在做這起案件報道時,記者詳細披露了犯罪嫌疑人的單位和作案的年月日,雖然涉及被害人時對其使用了化名并打上了馬賽克,感覺上已經做了隱私處理,但是細細一想,消息的報道對被害人做了保護,但是報道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具體地點和作案時間,案發當地的人就會很容易猜測出被害人是某某班級某某學生,人們對這樣的細節往往樂于猜測。加上現在的資訊越來越發達,很多消息都傳播得很快。這就會對那幾名被害人名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還可能影響她們以后的人生。這起案件報道,如果把犯罪嫌疑人的單位和作案具體時間信息隱去,其實對報道本身并沒有什么影響,記者完全可以更謹慎地處理。
記者在案件報道中要有高度的隱私意識,一篇報道完稿后還是要多斟酌,多角度考慮問題,站在被害人角度再去看這篇報道,思考一下有沒有被害人不愿意出現在報道里的隱私,有些案件不一定非要從具體案情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因為這些東西可能更有價值,在把握好隱私權尺度的同時,把受眾視角引向積極的方向。
越公開的司法審理,越能保證公正,也越能促進媒體的理性報道。現今各級法院都在尋求與媒體共同傳播法治好聲音的手段,這就為媒體人提供了大量的案件報道素材。2019 年人民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29 萬余件,判處罪犯166 萬人。這么多的新聞素材,哪些應該被報道出來,哪些又是不宜公開的,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取舍意識,拿到案件素材要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再決定是否報道。比如,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的發達助推了金融詐騙案件的頻頻發生,多報道此類案件,可以以案釋法、以案警人,擴大宣傳聲勢,提升用戶識詐防詐能力,還能有力地震懾此類犯罪,實現更大范圍內的金融安全。而有些案件,涉及暴力、兇殺、淫穢色情,就應當減少此類案件的報道,或者在報道中多宣傳案件的危害性,對犯罪過程、犯罪行為不作描寫,不獵奇、不渲染。所以記者在案件的選擇上,還是要有取舍意識,多選取發生在人們身邊、對社會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件,減少和避免色情暴力的鏡頭,過分的渲染不僅會造成受眾的恐慌,還會引起未成年人的模仿,失去了案件報道的本意。
案件報道是法制新聞傳播的生動載體,一直廣受受眾喜愛。它滿足了公眾知情權,也實現了對司法行為的監督與約束。目前,司法機關以更加開放和主動的姿態推進司法公開。案件新聞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案件題材選擇、報道手段使用、報道導向體現上把握不好,就會出現負面效應,成為污染社會風氣的信息源之一。如何讓案件新聞報道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對法制節目創作日益重視,案件報道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新聞效力和巨大的資源潛力。這就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堅持求實的原則,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達到普及法律知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公平正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