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華
(張家口市教育考試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為什么說高考是教育階段的重要環節,高考之前是人生基礎教育,高考之后是高等教育。高校招生考試設立的目的就是進一步選拔高質量人才,因此高考內容變得尤為關鍵,可以說高考內容對于基礎教育的教學工作具有旗幟鮮明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貫穿基礎教育階段的整個“教”“學”環節。高校招生考試在不斷的改革過程中,高考內容形成了命題內容科學嚴謹、基礎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側重考察學生學習、思考、運用知識理解解決問題等的能力。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內容應該建立在“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全局工作,解決好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通過高校招生考試來“立德樹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落實立德樹人要以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導。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中國。
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工作作為教育重點工作,受到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教育部通過出臺相應文件規范和健全了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制度,在不斷的發展和革新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符合當前國情,并具有時代特征的高考改革體制。當然,高校招生考試改革還存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在今后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會被逐步完善。近年來重要的改革舉措主要有如下幾點:
2014 年9 月,以浙江省、上海市為試點進行高考制度改革。改革內容主要有:第一,高考成績由傳統的“3+X”的模式正式轉變為“3+3”的模式,不再設置文理科,前面的“3”是指語數外三門學科,后面的“3”是指由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技術七門學科,選取三門計入高考成績;第二,學生選擇的科目以及英語科目可以進行兩次考試,成績有效期為兩年;第三,取消一本二本的批次劃分;第三,從2014 級高一新生開始試行實施。
第三批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省份包括湖南省、湖北省、遼寧省等八個省份,明確以2018 年9 月入學的高一新生為試點,開始全面施行“3+1+2”模式。其中“3”是指語數外三門基礎科目,“1”是指首選科目,首選科目包括物理、歷史,學生進行二選一,“2”是指再選科目,再選科目包括化學、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學生進行四選二。并且形成以高考成績為基礎,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為輔助的考核模式進行錄取,這標志著新一輪的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工作已經全面拉開序幕。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上都具有指導意義,滲透融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根源和文化血脈中,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其凝聚性、民族性、兼容性、全面性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近年來,國家愈發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又一要務。長期的歷史實踐證明,不珍惜自己思想文化的國家都被淘汰。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快餐文化盛行,網絡平臺文化結構呈現多元化,內容龐雜,這使得我們跟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全社會應該思索的重要問題。傳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能更好地推動國家“軟實力”的提升,青少年是民族復興的未來,我們必須引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國歷史傳承,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把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招生考試改革中去,是將習總書記文化自信理念深入實踐的有效舉措。增強青少年的骨氣和底氣,讓青少年感受優秀中華文化的底蘊,肩負起國家建設,改革的重任。我們的高校更應該致力于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青年人,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學環節中,這既符合國家發展需要,也有利于中國優秀文化傳承。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素質教育中去,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能更好地鞏固我國在國際合作交流中的大國地位,更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文化的不斷融合創新能夠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經久不衰。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全面開展。傳統文化結合高考改革,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創新的實踐。青少年素質教育階段應該大力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青少年發揚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將傳統文化于高校招生考試相融合,是青少年教育和高校招生考試的戰略性轉變,在實踐過程中更應該改變以往“灌輸式”教育模式,以更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知識競賽、詩詞大會等新穎方式,多措并舉,將傳統文化在教育實踐中更好的傳承并創新。在新一輪高校招生考試改革過程中所創建的“3+1+2”的模式,通過增加學生的選擇權,突出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深入推進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更使學科成績表達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比如在2014 年滬浙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中,強調統一高校招生在成績取向上應該以高考成績為基礎,以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參考,兩舉并行的多元錄取機制,具體為:建立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長以及興趣來自主選擇考試科目。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打破長久以來“唯分數論”的教育人才選拔模式。摒棄“只見分數不見人”的選才理念,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又如四川省在高校招生考試改革中將體質健康測試也納入了綜合評價之中,而上海在高校招生考試改革中將思想品德、傳統文化、創新精神等納入綜合評價之中。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以人為本無疑是改革的核心理念,應更好的付諸教育實踐中去。
“考什么”也就是高校招生考試命題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招考改革的重點問題,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內容也直接影響了基礎教育,對其具有推動、甚至決定作用。我們必須肯定的是,高校招生考試改革過程中,考試內容的不斷革新,使得中國整個基礎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仍在穩步發展。2014 年9 月由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必然要在高校招生考試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不斷增加。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能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部要求在新課標修訂過程中,生物、化學、數學、地理等學科也應該在教學環節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例如將《算法統宗》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的磅礴底蘊,《水經注》、《神農本草經》等中華古代優秀歷史文化著作,能在地理、化學、生物等多領域學科展現中華優秀文化。在2017 年中央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傳統節日、詩詞、書法、戲曲等相關知識應歸類于古代文化常識范疇內,納入高校招生考試大綱。《意見》中第十二條強調“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拓展校園文化,付諸教育實踐。教育部在2014 年正式發布《完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并在2017 年高校招生考試大綱修訂內容中明確指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核內容,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并且在2017 年高考命題中,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在各科試題中均有體現且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隨著全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重視,在各個學段的教學內容中會有更多的體現,將來在高校招生考試中所占的比重也必然會增加。不難看出,國家將優秀中華文化的發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以高中教育和高考內容為載體,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資源進一步發掘,使傳統文化傳承和高校招生考試更好地融合。
在數十年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實踐工作中,高考改革在不同時期面對的問題也大有不同,目前的時代特征下,“3+1+2”的高考模式正在被逐步試行,更多的問題也顯露了出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地域差異形成的差距在高考改革實踐過程中也有體現,集中表現為教育資源的差距上,西北地區相對滯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使得教育資源也有所欠缺,“大班制”的現象普遍存在。自選考試科目的高考模式,對師資力量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隊伍是一項重大挑戰,所以在實踐改革過程中也有“3+2+1”的高考模式被提出來。另外,高校招生考試是人才選拔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成績”驅動考生避難求易,所以不能切實有效的踐行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在此不必一一列舉,因為我國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制度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地細化完善。高考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此類種種問題在高校招生考試改革過程中會不斷地顯露出來,我們只要迎難而上,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工作落到實處,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肩負起發揚、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切實有效的推動我國成為國際領域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