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華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新聞信息傳播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對新聞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衡量一則新聞是否優秀不僅要看其內容的新鮮度,同時還要考慮到其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積極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創新采編工作技巧。
新媒體的大量涌現對記者新聞采編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記者不再是新聞采編與創作的主導者,廣大受眾群體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鑒于此,記者必須結合大眾的實際需求開展采編工作,從而適應當今時代大部分受眾群體的需求,使新聞的影響力與受眾認可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諸多新型的交流平臺,這就為普通大眾中的媒體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展現自我的機會,新媒體設備相對來說費用較低,且操作也比較方便、簡單,這就為大眾廣泛參與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也弱化了媒體行業的專業性,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致使媒體行業中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直接導致新聞質量大打折扣。
當前,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明顯提升,特別是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新聞信息可第一時間在全球實現共享,這就徹底改變了以往信息傳播過于滯后的局面,但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證,一些虛假信息、錯誤信息可能會對廣大受眾產生誤導,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大對新聞質量的監控力度。新聞記者必須嚴格堅守自身的職業道德底線,將受眾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點,不斷提高自身對熱點新聞的探索能力,進而推動我國新聞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長時間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很多工作人員在實際開展工作的時候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完全沒有認識到自身承擔的重要使命,采編理念嚴重滯后,這就導致新聞采編宗旨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新聞采編工作并未做到與時俱進,采編工作質量也還有待提升,再加上很多媒體單位在進行新聞采編的時候偏重于經濟效益,并未真正了解受眾的具體需求,這就致使新聞采編工作逐漸失去群眾基礎,進而直接影響到新聞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很多記者在新聞采編工作上存在明顯的不足,其中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記者采編專業能力偏低。對于新聞記者來說,不僅需要擁有敏銳的新聞嗅覺,同時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新聞整合能力,能用準確而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傳遞新聞信息。伴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聯系的越發緊密,新聞采編記者還必須注重對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廣泛涉獵物理、化學、地理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
目前,我國很多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都還不能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新聞采編工作的需要,依然采用傳統單一的手段開展新聞采編工作,缺乏創新意識,這就致使其創作出的新聞作品在風格上千篇一律,無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內容也缺乏新穎性。
要做好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的新聞采編工作,就必須準確把握工作重點,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保證采編理念和方法的合理性,樹立與當今時代發展趨勢相適應的采編價值觀念,合理確定采編目標,不但要積極深入社會基層,增進與基層群眾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加強與媒體之間的聯系,積極構建互動發展平臺,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優勢,第一時間與當地群眾進行溝通,進而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為新聞采編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一要注重文化素養的提升。作為新時代的記者,必須加強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在平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應多閱讀一些專業書籍,在看書的過程中,應養成寫觀后感的習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要在新媒體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還必須廣泛涉獵各種新知識,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方式,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夯實。二要加強自身數據資源運用能力的提升。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數據思維,積極利用數據資源的新聞價值屬性,將其貫穿于新聞選題策劃、采訪、寫作以及后期加工的整個過程,實現數據資源與新聞采編的完美融合。
新聞編輯、報道的基礎和前提是采訪,新聞素材是否能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價值,主要取決于采訪工作的質量。記者在采訪的時候應把握好各個細節,既要耐心傾聽采訪對象講述,也要仔細觀察采訪對象,準確分析其語言、動作和表情中傳達的信息,并從中搜尋有價值的線索。細節才是新聞作品中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部分,因此,采編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共情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新聞傳播速度也進一步提升,記者要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新聞采編工作需求,就必須注重提高新聞采編技巧,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樹立全新的采編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采編專業素養與能力,同時還要采取多樣化的采訪形式,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使新聞價值得到全面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