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大勇
農業農村農民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宣傳好、報道好“三農”工作,是主流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宣傳國家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展現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記錄“三農”發生的歷史變革,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農業新聞是重要的新聞類型之一,因其報道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科普性、指導性,非常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淮安市擁有耕地近500萬畝,農村人口200多萬,是江蘇省農業大市,《魅力鄉村》作為主流媒體打造的一檔農業新聞欄目,理應積極應對新形勢、新變化,扎根農村、走近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貢獻媒體力量。
融媒時代,海量信息即時傳輸,熱點、槽點事件持續爆出,農業新聞不能隨波逐流,應堅守服務“三農”的初心,始終將“三農”中心工作作為報道的重點,《魅力鄉村》雖然是地級市電視臺創辦的一檔周播農業新聞欄目,但多年來,欄目不受自身平臺所限,緊扣熱點時事,堅持高站位廣視角報道農業新聞。2019年,農業農村部發布《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筆者第一時間和淮安市農科院相關專家聯系,深入田間地頭,采訪農戶和大豆育種專家,在《魅力鄉村》欄目策劃推出一系列大豆相關的新聞報道,其中《一粒大豆價值百萬》消息報道獲得2020年度江蘇新聞獎,取得很好的播出效果。
“三農”是農業新聞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利用自身特色,將優勢發揮到極致,有助于增強農業新聞的辨識度和黏性。作為主流媒體的農業新聞欄目,不能跟風趕時髦,應堅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深入農村,走進基層,報道受眾喜聞樂見的事,為農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2020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漣水縣某草莓園沒有采摘客上門,眼看即將上市的大批草莓要爛在地里,將造成重大損失。記者主動聯系商務部門,通報農民訴求,促成商務部門和商超對接,帶動草莓銷售。由此還策劃出了一個助農系列節目——《我為農產品代言》,邀請駐村書記、大學生村官,甚至當地農民為自己的農產品代言。這一系列節目不僅在廣播、電視上播出,還被剪輯成小視頻,在微信公眾號及社交媒體上推送,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贏得了群眾的口碑。
融媒時代,得益于互聯網載體的即時傳輸性,新聞傳播速度變快、傳播范圍變廣,新聞關注度的評價指標由收視率、收看率變成點擊率,這就倒逼新聞的制作流程、表現手法跟著發生顛覆性變化。
近年來,《魅力鄉村》欄目打破每周固定時間播出、固定欄目播出的限制,依托淮安廣電的手機客戶端、欄目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把重要的、時效性強、趣味性強的新聞推送出來,將原本周播的節目,分拆成當天就可以發布的單條新聞。每年3月18日,洪澤湖漁管辦定期在洪澤湖區舉辦中國洪澤湖放魚節,已經連續舉辦11屆。按照欄目固定的播出時間,這條新聞在本欄目最快要到3月21日晚上才能播出,在新聞信息傳遞快到以分鐘計的融媒體時代,延遲三天播出的新聞就失去了基本價值。為及時播放這則新聞,記者在采訪結束回臺里的路上,用耳機聽同期、用手機編寫稿件,一小時后,人到臺里立即提交稿件剪接視頻。當天上午該稿件先后在無線淮安、“魅力鄉村”公眾號、“真淮安·正淮安”抖音號等網絡平臺上播出;當天中午,該條新聞被江蘇廣電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采用;第二天又被學習強國平臺采用。一稿多用,多點開花,這條“搶”出來的新聞,打破原有平臺的時空限制,充分發揮了傳播的“乘數效應”。
勢能是指儲存于一個系統的能量,也可以釋放或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融媒體語境下,影響力是農業新聞欄目最大的勢能,而增強影響力,必須精準聚焦“三農”,重點關注農業大政方針、農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村居環境治理、農產品種植新模式等新聞素材,將欄目自身打造成一個領域或者一個區域的權威發布平臺。2020年,淮安40.2萬人實現脫貧摘帽,《魅力鄉村》欄目在報道淮安市脫貧攻堅成就的同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結合淮安市實際情況,重點關注因病因學因災返貧等農民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并策劃推出專題片《小康路上 一個不落——防返貧保險為困難群體構建防貧攔水壩》,該片作為淮安市農業農村局的政策宣傳片,在電視、網站、戶外大屏、微信號等媒體反復播出上千次,廣受好評。
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農業新聞受眾數量減少,與此同時,近些年資本、人才陸續下鄉,新型職業農民回歸鄉村,受眾群體文化素養、專業知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傳統農業新聞的節目樣態,已很難滿足這部分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這無疑對從事農業新聞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新聞工作者對正在發生的農業農村變化,應具備全局視野,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
聚焦農業科技發展,實現精準傳播,成了做好“三農”宣傳的前提。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從粗獷到精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發生巨變,也出現了大批量的新型農業經濟體,對農業新聞的報道需求也在迭代更新。2021年以來,《魅力鄉村》欄目,既關注無人駕駛技術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作用,也剖析農業保險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金融活水”作用,給淮安“三農”一線工作者以啟迪。
聚焦時代發展,實現服務升級,為做好“三農”報道尋找突破口。從微商到網紅直播帶貨、明星直播購物,商業營銷模式在不斷迭代升級,人們的消費方式也在發生巨變。從傳播角度來看,媒體傳播已從配合營銷、間接變現逐步轉為介入營銷、直接變現,傳播的生產力與日俱增。2020年疫情期間,很多市民宅在家中,買菜、買水果存在諸多不便,按照淮安臺創新探索的“媒體+電商”新模式,《魅力鄉村》欄目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分別與本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水果批發市場進行對接,由企業從田頭組織農副產品,淮安臺融媒體中心將電商平臺納入客戶端和公眾號,面向廣大市民,實現在線點單,送貨上門。這項服務舉措打通了田頭到餐桌的通道,既服務了農民,也服務了市民,更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無線淮安”公眾號的關注量上漲了近30萬,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100多萬元。目前全市已有60多家電商進駐,通過平臺發布農產品銷售信息,向更多的消費者推薦當地自產優質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農業新聞欄目擁有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傳播速度加快,范圍變廣,對自身節目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流媒體的農業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強化自身職業素養,積極投身融合媒體傳播,在實踐中提升農業新聞報道水平,更好地為“三農”工作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