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近年來,新媒體蓬勃發展,新媒體的制作手段、制作技術、內容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媒行業的業務方向,也催促著傳統媒體盡快轉型。筆者認為,與時俱進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在新形勢下得以生存的首要原則,而分析形勢、認清問題、大膽創新則是廣播電視編輯業務逆勢上揚和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既面臨挑戰,又面臨機遇。新媒體在技術、渠道上有明顯的優勢,兼具針對性強和覆蓋面廣的特點,使其迅速占領了市場,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傳統媒體對新技術應用不足,在傳播及時性、互動性等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弱勢,同時,廣播電視編輯的宣傳報道方式創新不足,仍舊以傳統渠道為主,不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新鮮感,使受眾不斷流失。但是也應看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依舊具有新媒體不可取代的優勢:一是其在傳播中的權威地位,能夠避免虛假宣傳;二是其多年發展積累下來的渠道資源、社會資源和人才資源,決定著其發展的無限潛力;三是政策的支持,即便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仍舊是整個傳媒行業的“龍頭”。
筆者認為,正確認識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現狀,特別是深入分析業務上的不足之處,在融媒體大趨勢下,不斷創新廣播電視業務發展路徑,已經成為當下廣播電視行業的必然選擇。
雖然媒介融合的概念已經強調了好多年,但是廣播電視媒體特別是一些地方廣播電視臺根本沒有對此問題予以高度重視,仍舊固守傳統編輯理念,編輯工作不思進取,自然導致受眾的不斷流失。
廣播電視編輯工作流程較為復雜,需要經過策劃、采訪、編輯、制作等一系列環節,需要不同人員分工合作,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卡頓,就會影響節目的正常播出;此外,廣播電視節目的時長有限且播出時間固定,因此對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往往不及時、不全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受眾的信息接收體驗。
與新媒體綜合運用圖片、聲音、視頻、圖表甚至是VR 技術相比,廣播電視編輯在新技術的應用中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受到思維的局限,很多廣播電視編輯找不到新技術與自身工作之間的結合點,總是認為各類新技術不符合廣播電視傳播特點和渠道特性,因此多年來對廣播電視節目形式創新不足。
當前廣播電視編輯人員并沒有很好地適應轉型趨勢,在進行內容制作時,往往找不準創新方向,再加上廣播電視節目時長、播出時間的限制,因此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并不如新媒體豐富。
此外,很多廣播電視節目編輯工作雖然有意識地提升了與受眾互動的內容比重,但是互動方式較為單一,互動話題的吸引力不足,互動內容局限性過強,發散性不足,往往只針對當前節目內容,與社會實際和受眾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因此互動效果并不理想。
廣播電視編輯業務的創新與發展,要以廣播電視編輯人員的能力提升為核心,為此,要把編輯角色轉型和全媒體人才培養作為戰略性工作,通過組織傳統編輯人員到新媒體機構學習、交流,開展專業化的學習、講座和培訓等,使廣播電視編輯人員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前新媒體的運作方式和編輯思維,打開他們的工作思路,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要鼓勵廣播電視編輯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引導編輯深入基層、深入社會實踐中,從而使其更加了解社會發展形勢和百姓需求,并以博學多識的個人素養促進編輯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廣播電視節目編輯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做好節目內容的策劃和編排。要擅長利用政策、資金、社會資源等傳統優勢,做好獨家報道、專題訪問、大型節目等,以“人無我有”的優勢搶占媒體市場;要重視內容質量,突出節目特色,針對某一專題作深入調查和持續報道,以凸顯自身的權威性,增強用戶黏性。此外,要重視每一期節目的頭條編輯,針對受眾的注意力分布特點,第一時間吸引受眾注意力,以提高節目的社會影響力。
在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編輯要順勢而為,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通過向新媒體學習新技術,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比如,大力發展節目的線下傳播渠道,利用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渠道,采用一套內容、兩套編輯方法的節目制作模式,不斷拓展內容的傳播空間,提升節目的影響力;或者以互聯網電視、網絡廣播、直播、點映等方式,突破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的制約,為受眾獲取節目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除了節目播出中以電話、短信、微信留言等方式與觀眾互動以外,廣播電視節目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與節目內容相關的話題引導工作,比如在微博上設置話題或者組織網友投票,提升受眾的參與感。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編輯業務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廣播電視編輯從業人員一定要擺正心態、積極學習、主動創新,從而在實現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節目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