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洪
(貴州省江口縣閔孝鎮初級中學,貴州 銅仁 554406)
生活中處處存在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逐漸形成深度學習的素養,此舉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運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不能讓全體學生實現統一的深度學習。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結合實際學情,探索更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讓學生形成興趣引導下的高效學習,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個人的實踐應用能力。文章主要基于核心素養對初中數學的深度教學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其次從幾個方面探討初中數學深度教學的有效途徑,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活動,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重視課本教材,對教學資源和教學材料做新的整理和歸納,將數學知識類型進行分類,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的知識框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為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嚴格規范每一項教學環節,最大限度發揮數學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形成系統全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初中生在以往的數學學習中,不存在學習規律和方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沒有明確學習的具體方向,因此實際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并不明顯。伴隨核心素養教學的日漸深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教師角色轉變為教學的輔助者,而學生則作為學習活動的主導者,擁有相對主動權和發言權,課堂的參與程度也就更高,學習的態度更為積極主動。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在獲得提升后,也會推動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具有理性思維的意識,讓學生具備實事求是的良好品質,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使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逐漸獲得提高。
高效開展數學深度教學,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內容,了解教學的基本情況,明確教學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體系,建立知識體系與學習方法之間的聯系。大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僅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讓其完成課堂練習作為基本的教學任務。但是在素質化教育背景下,對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學習教材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更要求學生可以自主思考,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化自身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引發獨立的思考探究。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圖形與坐標》中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直觀形象的設計教學內容,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對設計內容形成疑問,從而養成問題意識。另外在課后復習或是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勇于表達疑問和觀點,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的過程,才能將學生從機械被動的學習狀態中逐漸解脫出來,轉變為主動性學習,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
數學思想有很多種,包括函數思想以及方程思想等。函數主要表現數量之間所存在的內在關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應用函數思想來表述問題的具體特征,不斷探究問題,將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例如在湘教版九年級上冊《反比例函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出平面設計圖,讓學生直觀了解反比例函數的具體性質,結合設計圖設置相應的教學問題。結合設計圖案提出應用型問題。如需要求服藥后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不低于4 微克/毫升的持續時間時,從圖象上看,圖象由兩段函數組成,持續的時間兩段函數都要考慮,需要求出兩段函數的相關關系式,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學生既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做出回答,或是走進實際生活中,根據題目要求觀察圖形,通過創設情境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來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起到知識鞏固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函數思想的形成。
在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的方式也同樣受到教師的廣泛應用,教師在教學應用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形結合的意識。在學生遇到難以解答的數學問題時,要學會如何建立圖形和代數之間的聯系,如何將抽象化的問題具體化。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問題是整個課堂的主線,一方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理念提出課堂核心問題,并由教師帶領共同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數形結合的方式,可以將知識內容轉化成為圖形語言,便于學生快速記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和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共同探究和討論問題,以此來加大深度學習的效果。
初中是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深度學習,要比廣度學習更具有難度,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具備大局觀念,突出教學內容的主題性,從而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后進行具體教學。主題教學要求教師從整體的角度準確把握教學,從前一節課堂的教學思路中跳出來,圍繞教學內容中的某個主題進行深度思考,把握教材的知識重點。教師要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設置三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主題框架下開展各項學習和探究活動。
數學知識中方程占很大比重,眾多題目的解答都需要應用到方程,一次方程作為方程學習的基礎,要讓學生形成運用方程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一元一次方程讓學生的運算實現算式到方程的轉變,將抽象化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實際方程式,結合題目信息運用方程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然后通過探究題目中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從而尋找到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形成建模的數學思維。大部分學生應用方程時,普遍不會設置未知數,沒有掌握準確列方程的辦法。其實未知數就是所求的結果,將題目語言轉變為數學符號就是列式方式。教師在主題教學中,不能僅教會學生解答方程式,更是要拓展教學的目的,在符合學生認知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實現螺旋式的上升,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性理解。
教師要想實現更為高效的數學深度教學,就要形成課前預測和課后反思的習慣。課前預測指課前的教學準備,主要包括預測自我、預測學生和課堂互動預測三個部分。預測自我是指提前準備好教學語言和教學動作,便于教學活動可以有序穩定地進行。預測學生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疑問、存在的認知困難以及學習時間等。課堂互動主要包括教師的課堂引導、師生交流以及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內容。課前預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深度教學做好準備。
教師是深度教學的主導者,因此教師自身要加強研究數學教學相關的知識,掌握學生特點和課堂教學技巧,探究數學知識之間的橫向和縱向關聯,在實際教學中重視教學分層和教學漸進,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作為數學深度教學的指導思想。課后反思是教師在教學結束后的體會,教師可以將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授課經驗,在長時間積累中形成材料,為深度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經驗基礎。教師需要思考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反饋有針對性地優化調整教學,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歸納學生的普遍問題等。
當前時期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教師在開展深度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活動和技術的融合。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不僅教師本身要具備過人的綜合能力,還要將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結合已經具有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創建具有實踐性和靈活性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這也是高效開展深度教學的重要推動力。
深度教學是核心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教學層次的需求。教師只有了解到深度教學的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靈活掌握深度教學的具體策略,尊重學生之間個體的差異性,才能讓學生實現素質文化的全面發展。通過教學過程中感知知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得到強化。因此深度教學既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深度教學可以讓數學教學的整體教學效率獲得明顯的提高,但由于學生之間個性特點不同,建立知識結構的方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果采用一致的方式進行教學指導,很難讓全部學生都獲得知識水平的進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整體的課堂教學效率造成影響,阻礙數學教學的高效發展。教師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促進全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湘教版九年級上冊《反比例函數》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材施教,按照學生的層次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在掌握圖象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空間,通過自主的分析,在掌握圖象特征和識別方式的同時,學會應用圖象特征進行運用運算;針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幫助,讓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探究和學習,逐漸強化學生對多邊形知識的理解;針對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其從生活實際中觀察圖形,形成對圖形概念的初步認知,然后進一步了解圖形特征,以漸進的形式進行引導性教學。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不同分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在教學準備階段,根據實際學情,了解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在教學新知識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補充性教學,為不同分層的學生有針對地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師還要重視發掘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重視問題引導,讓學生建立問題意識,并根據所學知識和認知經驗,立足于情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立刻就會產生知識聯想,從而迅速解決問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學習形式相對自由靈活,也不會為學生造成學習壓力,有利于促進深度教學的進展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