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培軍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而移動新媒體,包括手機媒體、平板電腦、PSP、移動視聽設備等作為其中的一員,更是憑借其移動性和便攜特性備受青睞。手機作為移動新媒體的一個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而稱霸移動端的信息傳播。檔案編研工作,是以館(室)藏檔案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會利用需要為目的,在研究檔案內容的基礎上,對檔案文獻進行收集、篩選、加工,形成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供社會各方面利用的一項專門工作。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閱讀瀏覽的習慣發生了變化,檔案編研工作作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部分,應本著方便傳播和用戶利用的原則不斷結合新媒體形式,進行檔案編研創新,而具有傳播速度快、便攜性高、傳播范圍廣、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等特點的個人移動新媒體,可通過手機終端進行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信息傳播方式為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提供極大的便利,有利于充分發揮檔案編研成果的價值和作用,實現檔案工作的根本目標。
傳統的檔案編研成果多以有形實體為載體進行傳播,無論是古代使用的甲骨文、竹簡還是現在使用的紙張、磁盤光盤等都是有形的、實體的,其傳播多是單向、點面式傳播,對信息復制、傳播和利用造成很大的限制。
網絡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傳播媒介,使檔案編研成果載體及傳播媒介從有形實體向虛擬形式轉變,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檔案編研成果的載體和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隨著移動通信網絡發展,信息借助于一種不同于以往任何載體形式的新載體——網絡來進行傳播。網絡這一新型載體是無形的,檔案編研成果可通過電纜光纖甚至無線電波發送,而被移動新媒體端接收。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在載體上的發展變化,就是從有形的以紙質物品為代表的媒體轉向無形的網絡化媒體。
編研成果的推廣和使用,物化不是唯一形式。對于網絡環境下檔案編研,出版發行不再是唯一傳播途徑。因為編研成果可以通過網絡快捷通暢地傳遞到讀者面前,簡化了檔案匯編成果的出版流程。利用網上檔案信息資源進行編研活動,可以做到編研活動和出版活動同步,在網絡環境下即可對檔案編研成果出版物進行發送、發行和閱讀。編研人員要正視社會各階層信息發展需求,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檔案信息編輯處理,變單一的文字、聲音、圖像信息形式為多維的視、聽、讀信息形式,同時將文字、聲像、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處理方式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傳統單一的紙質檔案編研成果形式,為公眾提供更具感染力、吸引力的編研成果,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傳播和利用。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民中,手機上網比例持續提升,移動互聯網主導地位強化。
廣大網民主要依賴新媒體移動端獲取信息,為編研成果的廣泛傳播、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檔案編研成果不再局限于供機關單位內部利用的檔案文件匯編、選編、檔案參考資料等,打破了傳統編研成果單向、點面向的傳播方式,使編研成果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傳播。一些緊跟潮流并掌握了網絡編研技術的檔案館、高校檔案館、檔案相關企業甚至個人,紛紛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檔案網站、檔案論壇等進行檔案編研成果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編研成果的傳播范圍是傳統檔案編研傳播工作不可比擬的。借助于移動多媒體終端,檔案編研成果的利用不再受發行數量的制約,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利用者點擊瀏覽網頁,就可隨時利用檔案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編研工作的作用。
新媒體傳播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點對點或點對面的單向傳播被新媒體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等豐富多樣的傳播方式所取代,信息極為豐富,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讀取。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出版的實質是指擁有固定域名并與互聯網相連的網絡實體,以互聯網為介質,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網絡用戶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一種信息傳遞模式。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網絡出版就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來實現對各種媒體檔案信息進行數字化編輯、處理、制作、保存、傳輸以及發行。
相比較網絡出版,傳統檔案編研成果要經過照排、制版、印刷、裝訂、儲運等繁瑣緩慢的程序,才能進行出版發行,具有編研成果傳播時效性差,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功能差,以至超過最佳公布時間的弊病。網絡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不再受傳統媒體出版發行周期的限制,簡化了編研成果的出版流程,新的編研成果在電腦上編輯完畢,只需將其連入網絡進行快捷通暢的傳播,用戶就能在不同地點,從移動終端屏幕讀到有關信息內容。網絡載體遍布全球,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出版內容一旦上網,便可以快速傳遞到網絡的每一個角落,極大地提高了檔案編研成果傳播的速度,滿足了信息時代人們對檔案信息準確、快捷、時效的利用需求。
傳播效力是指媒介在受眾中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所實現的綜合效果,它包括吸引受眾的數量、影響受眾認知的程度、對國內外輿論的引導力等。檔案編研工作作為傳播檔案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也要追求編研成果傳播的效力。檔案編研成果能否引起受眾的重視以及行為的改變是衡量傳播效力的重要因素,而傳播效力越強,則證明該檔案編研成果的影響越大,檔案信息資源價值的發揮也就越徹底。
如上文所說,新媒體技術促進檔案編研成果更加多樣化,與傳統的單一的編研成果相比更能吸引和感染公眾。另外,新媒體傳播還具有疊加效應,即不同傳播渠道最終會導致信息在傳播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疊加性能,從而使得信息的影響力加強。同一主題相關的檔案編研成果不僅會通過電視、報紙等進行傳播,同時還能夠通過手機移動終端進行傳播,這就很容易在社會當中形成疊加效應,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此外,受眾在獲得權限的情況下對檔案編研成果進行自發的轉發,傳播效應會成倍增大,更易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檔案意識,增強整個社會對于檔案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認同,有利于促使社會公眾形成良好的檔案觀念與檔案行為方式,從而促進一個國家檔案文化的發展。
在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之際,國家檔案局發布了《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影印本,數據庫同時在網上發布,吸引了廣泛關注。從2014年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起,到201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再到南京大屠殺檔案影印本和數據庫的發布,南京大屠殺檔案的編研成果借助新媒體的發展以新聞資訊、微信推送或微博發文轉發等多種形式在手機端進行傳播。作為證實日軍在南京犯下滔天暴行的最有效證據,這些檔案編研成果結合更具感染力的圖片、視頻等形式提醒人們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新媒體具有交互性特征,即新媒體讓受眾不再只是簡單的接受者,傳播形式從單向的傳播轉向了多向的互動傳播。在新媒體中,已經沒有單一的受眾的概念。無論什么身份、年齡、職業、地區的人,都可以上網發布消息和言論,它給在傳統媒介中無發言權的“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說話和發布消息的機會和權利。網絡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特征,使所有的普通大眾都可以參與到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互動中。
傳統條件下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主體是檔案編研者,編研成果由作者向外界進行傳播。如上文所述,由于網絡出版大幅度地簡化了傳統檔案編研成果的出版程序,因此使出版者不再局限于專業出版機構,任何組織或個人都能進行檔案編研,傳播檔案編研成果。另一方面,網絡出版無需復雜的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成本,這對于資金較為短缺、編研成果出版難的檔案編研部門或個人而言,降低了編研成果出版的門檻,無疑為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移動新媒體為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互動環境,使編研者與利用者互動十分便利。受眾可以利用手機在微信、微博中與朋友分享轉發這些內容、交流利用的感受,用戶自己也加入進來,成為宣傳傳播的主體,實現檔案編研傳播主體從單一的編研者向編研者和受眾相結合的轉變。
在編研成果出版傳播后,檔案編研者要密切關注受眾的反映,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將傳播過程中與受眾互動信息進行整理,使得編研內容更容易融入利用者的需求之中,編者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檔案編研成果需求信息,及時改進編研內容和形式。
總之,移動新媒體環境為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提供了多樣化的形式、廣闊的傳播空間、更高的傳播速度、強有力的傳播效應和豐富的傳播主體。檔案編研者應借助移動新媒體的契機提高信息素養,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充分挖掘蘊藏在檔案中的信息資源,形成形式多樣的編研成果,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傳播和利用,充分發揮檔案的價值和作用,實現檔案工作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