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遵義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
醫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比起其他專業的學生,學習時間更長,學習任務更為繁重,面對學習壓力更大,對知識尤其是醫學知識的掌握準確度較高,在已有醫學生心理研究中發現醫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較差,群體心理問題突出,焦慮、人際障礙較為明顯,其中人際關系困擾檢出率較高,[1]所以醫學生更加需要積極獲取和積累自己的心理資本,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健康成才。
心理資本是個體通過學習等途徑獲得的具有耐久性和穩定性的心理內在基礎構架或影響個體行為的人格特征,具有穩定性與持久性。已有研究表明心理資本與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幸福感呈正相關,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個體認知方式、行為態度更為積極、成熟。國內已有研究中探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和人格障礙的相關性發現,發現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其心理資本水平也較高,提高心理資本的能力有益于預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困擾。[2]心理資本干預模型最早由Luthans提出,該模型主要是設計一套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方案用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希望、鑄造韌性、培養樂觀心態,這與團體心理輔導有異曲同工之處。樊富珉等在《團體心理輔導》一書中將“團體輔導”定義為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進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已有研究顯示,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自我效能、韌性和樂觀水平。因此本研究圍繞醫學生如何基于開發積極心理資本的基礎上去開展團體輔導,幫助醫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以遵義醫科大學為例,在開展大學生團體輔導課程中,課程采用的是體驗式的團體訓練方式,在每一次的活動訓練中包含了引導、體驗、感悟、總結和分享五個部分。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由于教師經驗以及學生主動性等問題,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以及總結的部分稍有欠缺,在團體活動中,學生們更加對活動本身感興趣,以及關注點是活動的趣味性、難易程度、自己是否能夠完成等。學生在情感體驗上相對比較單薄,不夠深刻,僅僅停留在課程設置的表面,學生也會認為心理健康課程不是專業課,對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度不是很高,團體輔導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學形式大于內容,部分學生很難在課堂上發生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導致體驗不夠深刻。在活動總結中,學生把活動內容的感受與自己的個人經歷、情感生活、學習成長形成聯系和思考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結合當下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狀況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生個性和共性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開展適合醫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
以遵義醫科大學為例,團體心理輔導課程都是針對新生進校后開展,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內容來確定主題開展,沒有針對醫學生的不同個體需要來制定相應的團體輔導方案,目前更多的是幫助新生進校后的適應新環境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為主題開展,大多數團體輔導的開展以分組討論、游戲活動、角色轉換等方式,都是較為統一的活動方案。其他年級和其他類型的學生個性化需要常常被忽略。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用積極方式去幫助學生,通過開發積極心理的團體輔導形式幫助醫學生發展個人潛力,學會積極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學生是20~24歲左右的青少年,他們成人感和獨立性越來越強,渴求自治,期待個人的見解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并試圖在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關系。他們不想依賴成年人,但自己又未達到經濟獨立和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他們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受到思維和認識能力的限制,意見多,建議少。針對該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或者年級的不同,心理需求也不同,結合心理資本視域下開展團體輔導,輔導主題應該圍繞自我探索、自我認知、人際溝通、情緒管理、異性交往、人生規劃、親子關系等重點開展。
醫學生的心理資本是可以在結構式的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開發的,在引導和帶領學生開發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那么,要求帶領老師圍繞每一次的主題,通過和學生積極的互動和交流,促進思考,共同探討,幫助團隊成員形成共識的同時,促進成員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發生變化。[4]
每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開始之前,會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好奇和興奮中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幫助自己更好地體會主題、感受活動的意義和收獲,同時在每一次完成任務后獲得積極的成功體驗。感悟是貫穿活動的全程,當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挑戰,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對自己和他人的重新界定和認識,更新自己已有的認知模式。在活動結束后都會鼓勵每一個參與者思考活動中的經驗、評價自己和他人,學習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最后是讓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體會以及收獲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彼此鼓勵。
根據心理資本提升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對醫學生開展團體干預,重點輔導主題應包括1.自我效能感的開發,通過心理輔導活動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促進個體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充滿自信。2.韌性開發,提升個體在逆境中的復原力,增強學生靈活解決難題的能力,同時學會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學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或者身邊的資源解決問題,增強克服困難的韌性。3.希望開發,通過明確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實現目標需要的動力和信心,鼓勵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4.樂觀開發,幫助學生學會在歸因時,破除消極的信念和非理性的認知方式,積極的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
醫學生心理問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例如新生而言,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對環境的適應是新生主要面臨的問題之一。中年級的醫學生在逐漸適應了大學生活后開始面臨更多的是發展自己、協調人際關系、處理好與異性交往等問題上。畢業班的醫學生同時需要身兼醫生和學生的角色,因此在這個階段對自身角色的迅速轉換和適應顯得更為重要。[5]因此教師在帶領不同學生開展團體輔導時,輔導主題的選擇側重根據問題類型而不同,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帶著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參與進來,因此在開展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學生是渴望自己的問題能夠被解決的,這個時候幫助同學們利用團體內在的資源去解決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領導教師要幫助成員以積極的心態聚焦到問題上,通過溝通、分享幫助學生看到問題的可能性。
醫學生是眾多大學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專業性以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需要我們不斷提高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學生心理資本水平,團體輔導具有受眾面廣、感染力強、影響面大等特點,在學生群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資本,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成長成才。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應該從以往的傳統模式走向積極心理學模式,更應該從積極角度加強醫學生心理建設,發現醫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源,增強醫學生的內在動力。
心理資本是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有利于提高個人行為績效的積極心理狀態。[6]在帶領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時,開發學生的個人成長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思考、體驗、調動積極力量,積極主動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傾向,同時能做到在活動過程中引發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情緒、體驗監控和評估以及適時地調整。已有研究表明:當學生投入更多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個人成長的主動性更高時,心理健康水平也隨著變高,能更好促進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