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瑤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勞動教育的培養就提上了日程。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文明幸福的基礎。“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人們才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成長和進步,一點兒一點兒地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態度與認可,直接影響未來社會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因此,對于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非常必要。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不僅注重素質教育的培養,更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小學教育階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在這一時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會獨立,才能為以后一生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也正是由于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增強,在此過程中就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幾乎每一所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擦黑板、掃地、拖地、倒垃圾等任務,學生關于勞動教育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這些任務的層面上,并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勞動教育。這樣機械單一的勞動教育難以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是不可取的。因此就沒有辦法達到學校的勞動教育目標。
學校加大勞動教育力度就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待勞動的正確態度,使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勞動,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但是,當前的小學勞動教育主要包括理論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沒有重視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和內外自我思考,導致學生勞動價值觀薄弱,很難對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認知[1]。
當前,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是群體性的勞動教育,忽視了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沒有按照年級差異來細分勞動教育對象,使勞動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與預想的效果有顯著的出入。
當今,在小學中勞動教育課始終提不上日程。只要上級沒有明確的要求,學校也就沒有確切的計劃。開設什么內容的勞動教育課程,開設多少節勞動教育課,以什么方式開設勞動教育課,這些都沒有一定的評價導向體系,要么就不開設,即便開設也是無序狀態。學校開設的實踐活動課程,無非就是整理課桌椅、清掃垃圾等這些無趣的勞動,其簡單的勞動形式、狹隘的勞動場所、無詳盡的勞動計劃,怎樣貫徹勞動教育,勞動觀念該如何談起,如何評估勞動教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必須思考的難辦棘手的現實問題。
目前,小學勞動教育的專職教師比較缺乏,大部分是由非專業教師擔任的。很多學校不會專門設立勞動教育課,有的學校就算設立這門課程,也會被其他課程占用。而且,勞動教育課是沒有教科書的,而是任課教師自己編寫的課件。綜上所述,從理論上來講,學生不能全面系統地學習勞動教育相關知識。相應地,在實際上也缺少實踐與鍛煉。不論是“有勞無育”,還是“有育無勞”,都會是勞動教育弱化。
要想調動學生勞動教育的積極性,真正促進學生勞動教育的發展,就要點燃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勞動教育。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各樣的勞動教育活動,增加勞動教育內容,豐富勞動教育形式。
學校應該根據勞動教育的要求,適當地增加一些獨具特色的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勞動內容和形式,比如班主任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或生產勞動。比如,以小組為單位,每周由班干部組織帶領小組成員去當地附近的敬老院探望那些老人,陪他們聊天,給予他們溫暖的關心和問候;或者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周末去公園和街道幫助清潔工打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幼兒園和孤兒院體驗生活,做一些公益活動,并寫出感受。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打心眼兒里認為勞動是光榮的,勞動是偉大的。而且能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獨立行事,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要想深化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就必須將主觀思維和客觀行為相結合,通過前者指導后者,反過來,后者又促進前者的形成,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學校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參與到勞動教育的活動當中,感受到勞動的辛苦,還要保證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活動學會獨立思考,理性地分析勞動教育行為,以此來深化學生的勞動價值觀,使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表面認知擴展到思維教育的更深處。因此,采取各式各樣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對勞動教育進行總結、概括和思考,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教育方法。
例如,以班級為單位分小組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辯論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相互談論自己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掌握勞動教育的益處,以此來深化勞動教育的效果;有時,也可以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讓每一個學生上臺談談自己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勞動教育的優勢進行概括和總結;還可以開展勞動座談會,邀請相關專家、勞動輔導員、家長等參加該座談會,讓學生講述自己的勞動經歷,并談論哪些需要改進,從思想和行為上雙重深化勞動價值觀,促使學生積極勞動,潛移默化地加強對勞動的認識。
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身體發展和思維發展等具有明顯的差異,這就導致學校勞動教育的要求對于小學生來說會呈現階段性的變化。對于處在小學1~2年級的低段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尚小,其勞動強度和主觀思維也是相對較弱的,所以應該加強他們對勞動的主觀意識的培養;對于處在小學3~4年級的中段學生來說,應該增強其勞動觀念,盡可能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行事;對于處在5~6年級的高段學生來說,勞動意識和勞動行為齊頭并進。因此,學校必須堅持對每一階段的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展開階段性的勞動教育[2]。
例如,就植樹節來說,學校需要根據低中高學段的差異來開展勞動教育,對每一階段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安排不同的任務。對于小學低段學生來說,給他們安排挖土的任務,在此過程中,讓其親身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邊工作邊為他們講解勞動教育的必須性,讓他們在自己的心里真正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意識;對于小學中段學生來說,安排他們進行小樹苗的栽種任務,在此過程中,讓他們談論自己的收獲和感想,勞動行為和勞動觀念同時緊抓,任何一方都不能松懈;對于小學高段學生來說,讓他們兩人一起抬水灌樹苗,并完成植樹的剩余任務,活動結束后寫一篇日記。這樣就考慮到了每一個階段學生的勞動需求,距離預期的勞動效果更近了一步。
我們必須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助推對勞動教育進行研究,改善勞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勞動教育的成果[3]。首先,在家庭中,要提高孩子的自己能力,改變“保姆式家教”,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整理家務。其次,學校可以經常組織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活動或者邀請家長同孩子一起開展主題班會,讓家長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最后,要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建立完善勞動教育保障體制
要想讓勞動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毫無疑問,應該完善勞動教育保障。勞動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首先,要在課時中表現出來,勞動課應該像其他課程一樣被排入課程表中;其次,要改善勞動教育場所,建立實踐基地,利用好相關的資源和場所,積極開展校本課程;最后,豐富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
2.加強師資建設
加強師資教資建設對于教學質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勞動教師應該和其他教師一樣有相同的地位、待遇和權利;其次,邀請相關專家對全校師生進行培訓以及對勞動教育進行專門的培訓,確保每一位教師都有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成為學生值得學習的榜樣;最后,勞動教師要提高其專業素養,促進教師職業化發展。教師之間也要相互溝通交流,不斷地加強學習和進步。
3.加強教考結合的督導評價體系
對于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從勞動目的、勞動過程、勞動成果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考核制度。將最終結果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之一。對于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有利于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
總而言之,勞動和勞動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根據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和內容,認真分析并研究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通過增加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深化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對每一階段的學生進行分層的勞動教育;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實施“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強化小學勞動教育,對癥下藥,發揮勞動教育的真正作用,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