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美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貧困大學生由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學校的發展。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以就業為導向,關注貧困大學生的發展,不斷探索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路徑。
貧困大學生并非既定的概念,受大學生所在地區和所處時代的影響,貧困的衡量標準也不同。文章所指的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無力承擔其大學階段的學費及生活費,或只能承擔部分學費及生活費,靠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及國家補助完成學業的大學生。
據調查,貧困大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焦慮、敏感、多疑等心理問題;大多性格較為內向、自我認同感低、人際交往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大學期間普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其他技能的提升。各種因素導致貧困大學生綜合能力較弱,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從小家庭貧困,成長過程中主觀幸福感低,進入大學以后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生活在一起,在生活用品和父母職業等方面互相比較,產生落差心理,從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認為自己格格不入。二是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從小享受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弱,與非貧困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長,尤其在藝術、普通話水平、英語口語等方面較弱,對比之下自卑心理加重。三是受家庭條件的影響,大多貧困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普遍沒有離開過家鄉,成長于較為封閉的環境中,思想較為保守,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但貧困大學生也有很多優點,諸如具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在學習上普遍較為刻苦,做事認真,責任心強。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很多貧困大學生靠生源地貸款繳納學費和住宿費,靠家庭成員省吃儉用維持學習生活。甚至有些家庭子女較多,為了供家里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有些孩子初中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全家人把希望寄托于上大學的子女,期待大學畢業能找到好工作改變家庭的命運。在貧困的山村地區,村里大學生較少,大學生同時也成為全村孩子學習和羨慕的榜樣,認為上大學意味著將來一定有好的工作和生活。過高的期望無形中成為沉重的負擔,一旦事與愿違,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他們順利就業,進而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激發大學生繼續奮斗的動力,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據有關數據顯示,貧困大學生就業率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約低13%左右。[1]除了就業率低,普遍存在就業質量不高、就業穩定性較差、薪酬待遇較低、求職時間長等問題。這與貧困大學生及家庭對就業的期望相差較大。貧困大學生普遍希望畢業之后能夠進入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貧困大學生普遍把中小城市作為求職地點,大多不愿意回家鄉就業。多次面試失敗之后,貧困大學生往往心灰意冷,焦慮情緒更加突出。迫于生計降低就業目標,就業之后由于人際適應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無法順利融入集體的情況,于是頻繁失業再擇業。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身綜合能力不強。在當今人才競爭的時代,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五大品質是溝通能力、誠實正直、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與職業道德素質。山區貧困大學生從小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希望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將大部分精力用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動手能力弱,缺乏社會實踐能力。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溝通能力也是貧困大學生比較欠缺的,貧困大學生生活比較單一,生活環境相對封閉,溝通能力普遍較弱,大學期間由于自卑等心理問題往往不愿意參加社團活動,組織能力較弱,擔任學生干部的概率較小,人際交往能力有所欠缺。第二,社會資本缺乏也是貧困大學生就業質量低的重要原因。有調查發現,由于社會資本缺乏,貧困生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可能性只有44.8%。[2]社會資本缺乏導致貧困大學生求職時間延長。非貧困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可能已經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獲取就業信息,或是已經憑借家人擁有的人際關系成功就業,大多貧困大學生則需要完全靠自身能力去競爭。第三,家庭經濟困難導致貧困大學生用于求職的費用較少。在求職過程中,制作簡歷、購買服裝、購買復習資料、參加考前培訓、交通食宿費等都是不少的開支。為了節約成本,貧困大學生的求職地點比較單一,大多選擇在學校所在地或家庭所在地,參加應聘考前培訓的貧困大學生也較少,往往選擇自主復習。其次,由于缺乏創業資金,承擔風險能力弱,貧困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少之又少。第四,就業目標不合理。大部分貧困大學生靠生源地貸款完成學業,就業預期較高,希望在短期內找到薪酬較高的工作,以便盡快償還貸款。貧困家庭往往“舉全家之力”供子女完成學業,父母對社會現狀了解不深,認為上完大學理應找到好工作,而衡量好工作的標準片面地認為是否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是否有編制,就業的期望較高。第五,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上的不合理也會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部分高校由于盲目擴招,缺乏縝密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導致不少畢業生的能力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不能滿足企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3]部分專業教學方式單一,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專業實習環節不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較差。
目前,盡管大多數高校都給畢業生安排了就業指導老師,就業指導老師普遍由任課教師擔任。但在實際工作中,就業指導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和班主任負責具體開展,就業指導老師的工作僅僅停留在詢問就業情況,指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輔導員和班主任往往忙于日常的事務管理,開展專題就業指導的時間不多。高校應通過招聘職業規劃師或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等措施,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就業指導能力和心理輔導能力的教師隊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合理定位就業目標,鼓勵貧困大學生到基層、到貧困地區、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就業。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因就業壓力產生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及時進行輔導。引導學生關注形勢與政策,了解國內最新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方針政策,大力宣傳國家在大學生創業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貧困大學生自主創業。
據用人單位反饋,大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弱的問題。高校在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校企合作,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給學生授課,統一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和見習。結合用人單位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定期派遣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提高專業技能,了解企業對人才需要的新動向。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解決學生實習困難的問題,便于在實習中監督管理,提高實習質量;另一方面一部分表現優異的實習生在實習結束時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解決了就業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對孩子有著直接的影響。貧困家庭父母的思想往往較為封閉,教育理念落后,認為學好理論知識就夠了,忽視人際交往等技能的培養;有些父母擔心孩子上當受騙,不允許子女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些父母對社會現狀和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不深,并將家庭的出路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認為大學生畢業理應找個穩定、體面、薪酬高的好工作,影響了子女的擇業觀念。學校應在新生入學時召開家長會介紹專業就業方向、當前就業形勢、自主創業政策;在日常管理中,輔導員和班主任應加強與家長溝通聯系,將最新的就業政策和形勢傳達給家長;有條件的學校應通過在校園網站開設家校聯系模塊、利用家校聯系APP等方式,將學生的在校表現、用人單位的需求、就業動向等內容反饋給家長,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助力學生成長就業。
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應注重溝通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在校學習期間,貧困大學生更應該認清自我,客觀看待自身的優缺點,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通過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活動、主動承擔班干部等方式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充分的社會交往中發展社會資本。以真正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為目的,認真對待學校組織的專業見習實習活動,在實踐中虛心學習,培養樂觀豁達、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質。“打鐵還需自身硬”,貧困大學生只有了解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