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索菲
(桂林學院 語言文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廣西文場簡稱文場,又稱文玩子、小曲等,是流行于廣西桂北官話地區傳統清唱藝術,尤其在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為盛行,是廣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019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立了鄉村振興的20字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廣西文場作為桂林為數不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中的很多內容體現著300多年來桂北人民的生活及風土人情。如何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下有針對性地將廣西文場這個桂林鄉村本土曲藝文化與景觀相融合,與其他傳統民俗相結合,賦予其更強的生命力,實現非遺曲藝的活化和再創新,共同打造具有桂林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提高桂林旅游項目的文化品位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廣西文場的傳承主要是通過招收學徒,建立師徒關系后由老藝人言傳身教、口傳心授。這種方法對傳承文場藝術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有其局限性。1990年廣西藝術學校通過招收聲樂曲藝班,主要學習文場藝術,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文場人才,但這種做法沒有在更多的高校推廣和堅持下去。加之以農村為主體的文場表演者與愛好者年紀越來越大,而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求學或務工,文場的受眾群日益減少,更遑論學習與表演。文場的傳承出現了人才“斷層”[3]。
千百年來桂林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無數中外游客不遠千里來到桂林,只為欣賞與體驗傳說中的美景。隨著2004年《印象·劉三姐》橫空出世、2018年《桂林千古情》的推出和游客品味需求的多樣化,游客也從原來單一地欣賞桂林山水轉變為在欣賞桂林山水同時也享有桂林傳統文化的體驗。然而,最具有桂林本地文化特色的廣西文場卻很少被游客所熟知。雖然在游客熱門打卡地標——東西巷的講古堂時常也有廣西文場的演出,但是一些來過桂林的游客都不知道自己曾經與桂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文場擦肩而過。更為可惜的是,對廣西文場了解的桂林本地人也是寥寥無幾。
2020年4月至6月期間,筆者對桂林本地人進行的多次訪談調研中發現,除少數老年人有聽說過文場或依稀記得過去公園附近經常會有文場愛好者自發組織表演或者玩文場外,大部分的老年人也對廣西文場沒有印象,桂林本地的中青年群體幾乎都不知道廣西文場是什么,更不知道它與戲曲有什么關系。而據《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廣西文場》記載,1935年后,廣西各地涌現出大量的文場耍友,或以自發結社、或以松散組合等形式進行文場演唱與表演,僅桂林城周邊的、有名無名的“文場社”就有幾十個[4]。經歷了80余年的歲月洗禮后的今天,廣西文場這顆往日曲藝寶庫中的明珠卻反而被遺忘了,在桂林本地文化傳承和傳播中都很少見到它的身影,令人感到惋惜。
在購書網上搜索廣西文場或文場,可以發現目前在售的與文場相關的書籍只有《廣西文場桂林山水情》《劇韻(廣西文場文本集粹)》《山水清音詞韻:廣西文場小調詞集》,這些書籍都是廣西文場代表性傳承人何紅玉老師編著或參與編著的,每種書目最多也僅剩4件;在舊書網中也能找到一些文場書籍的身影,但不超過10種,主要還是何紅玉老師編著或者合著的一些其他關于文場的書籍;偶爾也有一兩本年代比較久遠的書籍,這些都是廣西文場的珍貴資料,可惜都已停止出版。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何紅玉老師退居幕后做廣西文場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相繼獨著或合著出版了多本著作,及時搶救了廣西文場這個文化遺產,為后續的文場資料整理與傳承埋下了火種。但文化遺產的搶救是一項浩繁的工作,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力量還是無法成就燎原之勢的,需要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和鼓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才行。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流行與西方流行音樂的傳播,廣西文場的演出也受到沖擊,加上文場演員的流失,現狀很不樂觀。桂林的文場演出或表演主要還是來自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和由一群文場“耍家”組成的雅樂文場隊。但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的演出除了文場還有桂劇、彩調等其他曲目,平均下來文場的演出機會并不是很多。據資料記載,廣西文場主要流傳于桂北、桂中、桂東北和桂西北四個地區近四十余個縣市[5]。而筆者在調研時發現,很多縣市的文場愛好者幾乎都已步入中老年,很少有年輕人感興趣或者加入,由于社會和家庭等因素,他們聚在一起耍文場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同時,由于文場人才的流失與演出機會的減少,也減緩了文場曲目的推陳出新及傳承創造的步伐。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對鄉村文化的重要價值和傳承的意義的認識不足[6],沒有把鄉村文化作為一個特色文化產業進行規劃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各個鄉村遍地開花,優先成功推行的鄉村受到其他鄉村爭相效仿,無形之中造成了鄉村文化建設同質化嚴重、缺乏本地特色與文化內涵、可持續發展道路受阻[7]。以鄉村旅游為例,首先,旅游環境主要依靠原生態的山水風光,但景點大同小異,無法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旅游活動雷同,主要以農家樂為主(果園采摘、包廂棋牌或KTV、燒烤、農家菜等),沒有深入挖掘本地建筑、飲食、舞蹈音樂、節慶等民俗文化,缺乏獨特吸引力。再次,農村土特產或手工藝品等包裝簡陋,且大多與其他景區高度雷同;文化創意落后,缺乏品牌意識,產品成交率低。如果將體現著桂林風土人情,曾被稱為“山水間的清音雅韻”的特色文化——廣西文場也融入其中,則游客在欣賞美麗的桂林山水風光的同時,也能享受當地特色文化的熏陶,這種全新唯美的體驗會讓游客印象深刻、流連忘返。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完善檔案制度,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要“加強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共享,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依法向社會開放,進一步加強檔案和記錄成果的社會利用”[8]。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西文場傳承人何紅玉老師和陳秀芬老師都已年過七旬,他們為文場資料的挖掘保護、創新創作、研究與發展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正如陳秀芬老師坦言,由于當年的技術水平等條件的限制,錄制的一些音像資料存在很多缺憾,因此,當地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將文場傳承人的藝術作品與研究成果進行數字化整理和保存的步伐。
廣西文場資料整理與數字化可以從三方面展開:第一,加快修復與錄制文場音像資料進度。已有的文場音像資料利用新技術整理與修復,缺失的文場資料聯系文場傳承人等相關人員重新錄制,同時利用VR技術與AR技術對文場資料進行呈現,為網站、博物館、體驗館等進行文場資料展示提供便利。第二,建立多端合一的廣西文場門戶網站。利用一些小程序、公眾號、PC端等多端合一的收錄文場文獻資料、影音圖片、曲目劇目、演出記錄、非遺項目等現存資料和歷史研究成果,以及文場最新活動(如演出、教學、培訓、講座等)、大事記等追蹤報道和文場傳承人最新動態記錄,使文場的歷史與現狀資料能夠更加全面完整地被“活態”保存下來。第三,推出文場教材與網絡教學課程。與不同層次學校合作,編寫符合不同年齡層次與文化程度背景的文場電子版教學教材(如:文場兒童啟蒙教材、文場編曲等)與教學資源,同時在線上授課平臺與熱門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進行線上授課、名家賞析與教學互動,使文場教學專業化、系統化、普及化[9]。
廣西文場原本就來源于桂北農村,很多內容所映射的是當地人的生活及風土人情。將廣西文場這個本土曲藝文化與農村傳統民俗相結合[10],并融入時代元素,在桂林的廣大農村開展相關活動,既有利于廣西文場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對鄉村文化的振興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廣西文場作為非物質遺產項目,可以在當地博物館內為其設置展廳,展示廣西文場的文物、書籍、圖片、影視作品及最新研究和創新成果,現場播放廣西文場曲目和相關的活動。讓觀眾了解廣西文場的歷史與發展,感受廣西文場的風采和魅力。還可以在廣西非遺館內設置單獨的廣西文場體驗的場館,開設講座、現場演繹和開展活動。既可以讓觀眾有親身體驗廣西文場的機會,又可以為廣西文場愛好者提供教學和推廣的場所。另外,在旅游點的活動項目中融入廣西文場,讓游客在欣賞美麗的桂林山水風光的同時,也能享受和體驗廣西文場風采和魅力,進一步拓展廣西文場的傳播空間,為廣西文場走出去打下基礎。最后,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加強廣西文場的傳承傳播的力度。例如建立戲曲知識交流群、戲迷活動群等,在信息的傳播和溝通上實現快速便捷。建立屬于廣西文場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今日頭條”賬號等,建立起中外戲迷學習、交流的新渠道,讓更多對廣西文場感興趣的人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了解廣西文場文化,欣賞廣西文場曲目,從而擴大廣西文場的影響力。
(1)在當地中小學中開設廣西文場選修課。通過以興趣性、實踐性、探究性為主的選修課將廣西文場根植于本地新一代人的心中[11],發掘學習廣西文場的好苗子進行專業系統的培養,藝術與文化學習兩手抓,為廣西文場培育一批又一批高學歷的專業人才,更好地傳承與傳播廣西文場。
(2)擴大文場進廣西高校校園專業的范圍。目前廣西的一些高校相繼開展了文場進校園活動,但往往僅限于藝術類專業開展以藝術文化為背景的講座或者課程,注重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展示。雖然對廣西文場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受眾還是有一定局限性[12]。2021年桂林學院分別組織的文場與彩調進校園活動是一次跨專業的新嘗試,講座與課程對象都是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與高漲的學習欲望。這充分說明廣西文場傳承與傳播應當讓更多的專業的學生參與,充分發揮多專業學生的特長參與非遺文化的學習與研究,為廣西文場注入新鮮的血液,助力曲藝的推陳出新,有利于廣西文場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3)可以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文場教學和普及。文場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盲藝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第一代文場代表傳承人中,著名大師王仁和與劉玉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文場代表性傳承人何紅玉與陳秀芬師從兩位大師)就是盲人,在以他們為代表的“瞎派”文場藝人的智慧與努力之下,最終嬗變成華美的廣西文場[13]。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文場教學既能為特殊教育群體帶來生活的希望與信心,倍感社會的溫暖;也能挖掘他們的藝術潛力,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創作不同風格與層次的文場作品。正如2005年春晚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那驚鴻一瞥,驚艷了全國與世界。
(4)組織文場專業人才與高校大學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走進鄉村,發放文場資料、舉辦文場講座、進行文場演出、定期開展文場培訓與調研活動[14],挖掘、收集、加工當地新的文場資料及文場作品,幫助村民組建文場演出團隊,利用傳統節日、婚嫁葬喪、祝壽添丁、店鋪開張等契機進行文場演出,也可舉辦戲曲擂臺賽等,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出貢獻。
3.4.1 建立鄉村文化振興產學研基地
大力拓展文化創意,把桂林的文化資源與生態資源轉化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提高桂林旅游與特色產品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層級。產學研基地應由文化類企業、地方高校與戲曲研究中心等多方協作,利用文化類企業的市場經濟經驗與優勢、地方高校的多種專業人才和廣西文場的非遺文化與桂林旅游城市的天然優勢相結合,使文場文化產業專業化、產品化、項目化、系統化。戲曲研究中心與文化類企業為創新的文場傳承新人培訓機制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持與指導,培育出高校中的文場專業與非專業人才,而這些人才利用各自專業優勢反哺,為文化類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15],同時為廣西文場的研究與創新添注入新鮮血液,共同促進文化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3.4.2 打造文旅小鎮與康養小鎮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桂林市考察調研時就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麗質,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呵護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格調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宜居城市[16]。推動文化旅游與生態、康養、運動、田園等融合發展,積極融入地方戲曲為核心的文旅產業,定期舉辦戲曲節,既注重短期游客文化旅游體驗,更強調長期的康養,努力成為珠三角獨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勝地。通過打造文旅小鎮與康養小鎮,不僅可以提高桂林旅游的檔次和質量,還能與本地戲曲融合,為桂林的山水增加光彩,使桂林古城更加古香古色,使桂林旅游進入新的境界。
廣西是多民族地區,民風淳樸,文化特色鮮明,廣西文場就是歷經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廣西文場的保護、傳承、傳播和發展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傳承人長期堅持和不懈努力,也需要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扶持,更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投入。為其拓展傳播的環境和空間,賦予其更強的生命力,使其在保護、傳承、傳播的過程中能得到可持續創新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出力,為民族文化振興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