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冰冰(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
聯合國最早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在現有環境下存在金融服務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提供低成本且高效的金融服務,使得更多個人及機構獲得公平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
目前,在互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與現代的創新手段相結合形成了數字普惠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業物理和地區方面的限制。中國的電子商務及電子支付發展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這給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因此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抓住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機會就成為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基于這個背景,研究我國對新時期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是否促進經濟增長和通過怎樣的渠道作用于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也為日后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根據現有文獻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學者都認為普惠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Park &Mercado (2015)認為普惠金融有助于加強金融深化,使得銀行增加信貸投放,從而加速經濟增長。李建軍等(2019)測量了金融服務的滲透率、可用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發現普惠金融只有在發展到一定水平以上,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王莉和陸改紅(2019)通過研究證明經濟活動的開發在西部地區的發展效果最好,其次是東部地區,相對落后的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更容易產生效果。Kama(2018)通過對尼日利亞普惠金融發展的研究發現,尼日利亞普惠金融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主要原因是國內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技術知識匱乏。郭峰、孔濤等(2019)通過研究發現,以使用深度、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顯示出數字普惠金融低成本、易操作的特點,能夠達到促進低收入人群經濟增長的效果。
通過梳理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文獻有限,在此之上關于數字普惠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章則更少,但是在目前關于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礎上,由于相似的理論模型以及影響機制,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相關文獻不僅為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也為相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主要是通過傳統的金融手段為弱勢群體幫扶性地提供金融服務,而數字普惠金融則是在此基礎上延伸而來,通過互聯網技術,借助金融領域的計算機信息處理、云計算等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普惠金融融合形成新型普惠金融,使得金融服務及產品種類多樣化,金融服務及產品覆蓋廣度更廣,金融服務及產品使用深度更深,使得弱勢群體能夠簡單低成本地獲得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所提供的低成本、低門檻的數字化普惠性金融服務,滿足廣大客戶在傳統金融服務業務下難以滿足的現代金融服務需求。
2.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這也是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能夠較快發展起來的基礎。根據我國央行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015年中國網絡支付市場規模僅為49.48萬億元,但是到了2019年,我國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增長到了金額249.88萬億元,每年均呈增長態勢。如圖1所示。

圖1 2015-2019年中國支付機構網絡支付規模
此外,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保險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由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互聯網財務管理報告》我們可以看出,2017年我國的互聯網財務管理指數為695點,而2013年只有100點,約為4年前的7倍,漲勢驚人。然而,自2018年以來,由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口風縮緊,金融市場以及互聯網金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比如余額寶等典型案例,通過觀察互聯網財務管理指數也可以印證這一結論,具體表現為該指數從2017年的695點降至527點,如圖2所示。

圖2 2013-2019年互聯網理財指數時序圖
3.數字普惠金融評價體系
目前,大多數針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都會運用到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它是在現階段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較為權威、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遵循連續性、平衡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則,其在傳統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數字普惠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工具的獨特特點,考慮到數據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從數字金融服務的使用深度、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三個方面構建了數字普惠金融指標體系。我國近年來數字普惠金融總體及各個維度的具體發展情況,基本可以反映我國近年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整體態勢和節奏,如圖3所示。

圖3 2011-2018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及分指數
2011年至2018年,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總體上始終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省級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33.6,2018年增至294.3,年均增長36.4%,這顯示了中國數字金融的快速增長趨勢。從其他維度的指數來看,2011年至2018年,普惠金融數字化指數增長最快,其次是數字金融覆蓋率指數,數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數增長最慢。此外,各分項指數的增長率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如圖3所示,2014-2017年,使用深度指數的增長速度非???,總體上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增長便主要來自這個方面。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數字金融的數字化程度和覆蓋率都達到一定的水平,想要再更高的增長就需要付出遞增的努力,此時現有覆蓋率和數字化程度上深度的提高便能在同種發展水平下拉動經濟增長。
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總體上保持了高質量的中高速增長。由于人均區域GDP包括一個區域的生產和人口狀況,是反映生產和收入水平的最全面的指標,因此本文采用人均區域GDP來衡量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結合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年度數據(如圖4所示),根據趨勢線我們可以看出,在2017年至2019年這兩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增長放緩,與我國互聯網理財指數趨勢保持一致。

圖4 2014-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元)
就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而言,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原本接觸用戶的數量體現在金融機構網點數和人員數上面。但在新時代的數字金融模式下,數字金融服務的供給能夠保證用戶獲得相應服務的程度通過電子賬戶的數量來體現。這有效緩解了金融服務的排斥效應,即弱勢群體和小微企業在金融體系中缺乏金融服務共享,缺乏進入金融機構的方式方法,在獲取金融服務和產品方面將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例如,農村等經濟落后地區缺乏金融機構網點是弱勢群體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主要原因。根據數字普惠金融的特點,數字技術在數字普惠金融中的運用使得金融服務不需要增加實體網點,而是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高覆蓋和廣覆蓋,使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居民不再因地理位置而被邊緣化。數字普惠金融所帶來的覆蓋范圍的提升,以及偏遠地區及弱勢群體對金融活動更多地參與,都有效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活力,將資金有效地注入小微企業及實體經濟中去,促進經濟增長。
我們可以從數字普惠金融相關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來衡量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比如支付服務、貨幣基金服務、信貸服務、保險服務、投資服務和信貸服務。從實際情況來看,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越來越多,數字普惠金融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準確,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即人們由于自身的經驗和心理因素,將自己排除在金融服務范圍之外的情況,在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金融活動的相關信息后,出于信任的增加以及認識到可得利益,人們就會更積極地參與金融活動,從而解決了自我排斥的問題。而且,隨著人們和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數字普惠金融活動,就可以接觸到更多的金融創新產品,使得金融服務和產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和可用,能夠滿足各級金融需求,這將有助于解決小微企業長時間所接觸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單一的問題。
同時,根據上文中提到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在2014年至2017年,使用深度指數的增長速度非???。隨著數字金融的覆蓋和數字化達到一定程度,想要在之前基礎上提升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此時使用深度的提高便能在同種發展水平下拉動經濟增長。
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程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便利和低成本方面,即數字金融服務所表現出的低成本、低門檻的優勢。具體來說,隨著數字等級的提高,金融機構不需要增加物理手段來提供金融服務,從而有助于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數字技術帶來的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新方法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信用研究系統,使金融機構能夠有效地識別和控制風險,滿足其安全需求,然后幫助其解決弱勢群體和小微企業以往相對嚴格的風險評估程序和信用檔案的問題。
同時,數字化的改善帶來的金融產品創新使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這有助于顯著降低融資手續費用高、先進金融產品少等問題,針對性地滿足弱勢群體和小微企業機構的融資需求,由于這部分群體有較強的參與金融活動的欲望卻缺乏參與金融活動的手段,因此只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弱勢群體的了解度及參與度,便能付出較小成本達到期望的經濟增長效果。
本文通過對以往普惠金融相關文獻的閱讀和梳理,針對普惠金融對經濟影響的理論與機制,結合數字普惠金融的特征,以及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和人均生產總值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從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三個方面總結并歸納了數字普惠金融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即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數字化程度的方式降低弱勢群體及小微機構接觸金融服務的門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通過覆蓋廣度的提升來減緩解地理排斥、降低排斥效應,從而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而當數字普惠金融完成初期的發展之后,使用深度的提高將成為后期的重要驅動。
結合以上實證分析所得出的結論,為了促進數字普惠金融更好的發展,使其更加顯著地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目前,盡管數字普惠金融帶來了許多金融創新,推出了許多新的數字化產品,但面向農村居民和邊遠地區居民的金融產品相對較少。數字普惠金融應根據不同層次的群體和機構,進一步設計相應的金融產品,在服務中落實普惠金融理念,為弱勢群體和小微企業機構開辟多種綠色專項服務渠道,如微信公共平臺和手機應用等,縮短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成本、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來。
數字普惠金融對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影響將取決于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發展特點設計相應的數字普惠金融模式,提高數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使得利民政策更好地達到期望的效果,大幅提高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數字普惠金融其核心便是創新與科技的結合。因此想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得更好更遠,就必須緊密結合科技創新及互聯網,不斷對傳統的金融服務進行創新升級,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適應性及應用性,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但在改造升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風險的升級,因此教育及風險防控手段也應相應升級,將傳統的征信系統、支付系統等技術更多地融入數字技術,提高金融安全。此外,由于數字普惠金融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引入了數字技術的手段,因此數字安全以及數字隱私也需要更高的防范技術及保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