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710105)
2016年國家首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2017-02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響應教育部關于新工科建設的號召,在中國工科類院校和工科類專業中,掀起了一股進行新工科研究實踐和工科教育改革的浪潮,這是對新工科這一新形勢的積極應對。為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人才,這是新工科建設的目的。所以,新工科建設中最關鍵的任務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作為中國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產物,工程造價專業是工程領域的熱門專業,它依托于經濟學和管理學建設,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帶動工程造價行業的發展,而工程造價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造價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如何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探索出符合行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西安翻譯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為例,對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新工科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達到這些要求,才能應對更高的挑戰。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工程造價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
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看,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復合型能力的培養,橫向上滿足建設領域不同方向的專業人才需求;縱向上具備統領整個建設過程的專業能力。以西安翻譯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更側重于培養“造價員”,而對管理層面人員的培養較薄弱,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工程計量計價知識的講授,而在綜合能力方面的訓練較少,使得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另外,課程關聯度不夠,知識點零散,導致學生雖掌握了專項技能,但在面對綜合性復雜的工程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
以西安翻譯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為例,首先,課程體系不完善,基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建筑行業的穩健發展,工程造價傳統課程體系中體現行業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課程較少,另外,有助于學生長遠發展如考研、考職業資格證書等相關的課程較少;其次,基于造價過程和環節設置的課程聯系不夠緊密,部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不符合實際工程過程,課程雜而不精,繁多的工程類課程,反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混淆了該掌握的核心技能。
作為一個交叉性學科,工程造價專業開設的大部分課程實踐性較強,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設置了較多的實踐環節。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實踐條件受限,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更青睞能夠在教室完成的任務,對于必須在施工現場進行的如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監督管理機制,教師對其不夠重視,實踐趨于形式化,“走過場”現象普遍存在,難以真正達到實踐目的。另外,由于沒有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和標準,不同的工程實踐環節,都較獨立和分散,難以進行有效整合。實踐中,學校、企業和學生之間缺乏實效溝通,各類實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實習生。這些都有悖于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要求和目標,培養出來的人才畢業后也難以適應行業、企業的發展和要求。
以西安翻譯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為例,目前,本專業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主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削弱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滿堂灌的模式更讓學生喪失思考和反思能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教師不知道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點,學生對于自己未掌握或者感興趣的知識點得不到反饋和解決,甚至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另外,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盛行,也會沖擊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不再進行改革和創興,一方面,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會抑制他們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單一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形勢,傳統的授課模式在展示某些新型的技術方法時效果不佳。
由于對信息的不敏感,導致高校教育與國內外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脫節。在工程造價行業中,如計量規則、平法圖集的更新、BIM技術的興起,但相關教材、資料、設備未及時更新,教師雖能在課堂上穿插部分新技術,但學生因缺乏相關的實訓器材進行實地操作,沒有真正獲得新技術,與行業脫節,最終創新思維的培養也受到極大阻礙。
根據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確定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規格,基于CDIO理念,完善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平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此支撐工程造價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基于CDIO理念,根據行業、企業和畢業生調研,參考建筑企業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并結合國標和工程教育認證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確定西安翻譯學院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陜西,面向一線,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適應國家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高尚的職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土木工程技術及工程造價相關的管理、經濟、法律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健康的個性品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在國內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領域從事建設項目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此基礎上,確定課程體系和內容,并根據全過程、全要素造價管理的要求,確定各課程的開設學期,明確各課程授課內容,保證課程聯系緊密,且不重疊。
首先應實現以教師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通過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積極解答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各項問題,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引入多種多媒體資源,提高教學效果。創新教學模式,不僅是對學生的挑戰,更是對老師的考驗。學生需要在課下時間進行預習和思考,需要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等到老師告訴解決方法,學生有了更靈活的空間,隨之而來的是更多樣的考核方式,不容偷懶。創新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做更多的功課,除了傳統教學中的備課外,需要重新設計教學過程,注重怎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所面對的問題是未知的,這也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己。同時,教師必須去學習教學的信息化設備工具,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在實踐環節中,學生將樹立創新思維和獲得工程意識,逐漸形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觀察事物,進而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應該注重實踐。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體系和平臺,首先,應建立系統的實踐基地,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鼓勵教師根據專業實際對實踐考核標準進行創新,應讓企業參與到實踐活動設計中,如邀請企業工程師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參與的實踐是真正與崗位接口的,而不再是以往的走馬觀花;其次,在傳統實踐內容的基礎上,創新實踐形式,除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企業實習外,對于校園內的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成立造價工作坊、專業社團、辯論賽等多樣形式,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成長;另外,讓教師走出去,到企業掛職鍛煉,投入到真正的工程活動中,只有掌握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實際的工程問題有哪些,才有利于教師在后續的實踐活動中進行改革和創新。
教學中,教師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運用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想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首先得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教師。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時間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深入了解相關崗位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同時,也能夠獲得行業、企業最先進的技術和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達給學生;另一方面,學校應注重“雙師型”高級人才的引入,可從企業挖掘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高級工程師,納入教師隊伍,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此外,可聘請企業高層管理者作為青年教師的導師,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作為工程領域一個新興的熱門專業,工程造價專業應該得到重視。本文分析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基于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提出了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培養出適合行業發展、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進一步促進改革,需要學校給與大力支持,如從學校層面建立相關保障制度,給與適當經費支持,靈活考核和獎懲,此外,加強校企合作,讓企業也積極投身到人才培養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校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