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其(西南科技大學)
在創新發展的目標領航下,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承擔著創新活動的主要過程。因此,如何激發企業創新意愿,增加企業創新投入,提高企業創新水平是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財政補貼是企業創新研發行為的動力源,持續補貼助于企業創新的持續性。但現有研究中忽略了員工持股這項內部激勵措施對財政補貼的影響。員工持股將員工與企業利益綁定風險共擔,有助于提升個人努力、團隊協作和思維共享。本文認為,將財政補貼作為激勵企業創新的外部機制,應當配合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員工持股才能有更佳的激勵效果。研究結果對政府出臺落實財政補貼的相關制度與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財政補貼作為一種政府普遍采用的直接激勵政策,由政府主導并且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可以因地制宜,具有靈活性,此外補貼范圍和補貼所期效果都具有確定性。一方面,財政補貼不僅可以緩解企業創新中出現的高風險、高投入的問題;另一方面,財政補貼可以解決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綜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H1:財政補貼與企業創新正相關。
根據協同理論,企業外部的財政補貼有助于激發企業創新意愿,而企業內部的員工持股有助于形成內部控制體系和風險管理。具體影響關系包括:第一,員工持股提高了企業內外的信息溝通效率,便于政府進行補貼前的事前企業篩選。第二,員工持股使員工從雇員到雇主的身份轉變有利于員工發揮監督和督促功能,可以降低管理成本。第三,員工持股可將員工與企業的利益實施捆綁,有利于提高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性。這不僅對員工利益實現了保護,也實現了對企業創新發展的保護,同時形成了良好聲譽,又進一步促進了市場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有助于降低政府補貼后的監督和管理成本。在這樣的內外協同分析下,提出本文的第二個假設:
H2:當企業存在員工持股時,更有助于提高財政補貼和企業創新的正相關關系。
本文選取2013~2018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剔除2014~2018年當年被ST或*ST處理、金融業和有缺失值的公司樣本數據,最后對連續變量進行頭尾各1%的 winsorize 處理。數據主要來源于Wind和CSMAR數據庫。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Patent)。本文參照采用次年專利總量作為指標,并對專利加一取自然對數。核心解釋財政補貼(Sub)選擇當年企業收到的財政補貼總額加一取對數作為指標。員工持股(ESOP)選擇對于員工持股計劃顯示實施的年份賦值1,其他均賦值為0。將企業現金流(Cash)、企業規模(Size)、企業收入增長率(Growth)作為控制變量,并加入了行業和年度控制變量。企業現金流指標用企業經營活動現金除以總資產表示,企業規模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企業收入增長率用當年營業收入的變化除以企業上年營業收入表示。
本文將員工持股作為調節變量加入財政補貼影響企業創新的模型中,探討員工持股對財政補貼和企業創新的調節效應,并考察了企業性質和企業周期性分組后的表現,文章建立如下模型用于檢驗假設:

主要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企業創新即專利的最大值為2.615,但其均值為2.615,且標準差為1.748,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處于較低水平,且不同公司的創新產出存在較大差異。財政補貼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8.580,均值僅為2.070,說明不同企業獲得的補貼額也存在較大差異。員工持股的均值不到10%,說明絕大多數企業對員工持股計劃仍處于觀望和摸索階段。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假設1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表中的第1、2列是假設1是否加入控制變量的檢驗結果,第1列回歸結果中sub的回歸系數為0.074,加入控制變量后依然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政府財政補貼政策可以顯著促進企業創新。第3、4列中sub與esop的交乘項在加入控制變量后在5%的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為正0.013,說明與不存在員工持股的上市公司相比,實施員工持股的企業獲得財政補貼后更能激勵企業創新,這與假設2一致。

表2 回歸結果
為考察上述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嘗試變換企業創新指標對回歸結果的穩健性進行實證檢驗。一般而言,專利上的發明是對產品或者方法的創新和改良所得到的新技術方案,這種技術方案可以被運用在實際的企業生產研發過程中。因此,采用年度發明專利也能保證創新產出質量,代表企業創新水平。將年度專利申請總量替換成年度發明專利總量來檢驗假設是否依舊顯著。從表3第1列可以看到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影響依然顯著,再次印證了假設1。在第2列中財政補貼和員工持股的交互項顯著為正0.011,再一次驗證了財政補貼與員工持股的協同效應對企業創新產生了積極影響。

表3 年度發明專利回歸結果
如何有效激勵企業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當前政府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基于協同理論的觀點,本文以我國2013-2018年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為基礎,實證分析了財政補貼和員工持股的交互效應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有以下幾點結論:第一,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效應,說明國家可以通過補貼政策來宏觀調控企業創新,從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第二,當企業存在外部財政補貼和內部員工持股政策時,內外影響因素形成了協同效應促進企業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三,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與員工持股協同效應更加顯著。在企業生命周期中,成長期的企業財政補貼和員工持股的協同效應激勵企業創新的效果更佳,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業則并沒有顯著影響。
為有效發揮財政補貼和員工持股對企業創新的作用,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加強財政補貼的覆蓋率和補貼水平,已有實證證明財政補貼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水平,政府應該合理運用財政補貼機制引導企業發展創新研發活動從而提高企業創新水平,完成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針對實施員工持股的企業,加強財政補貼力度。實施員工持股的企業創新意愿高,可以降低政府補貼前的篩選考核成本。同時,員工持股可以使企業信息更透明,加強企業內部監管力度,降低政府補貼后的監管督查成本。此外,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財政補貼和員工持股的交互效應能有效促進企業創新,提高員工持股企業的補貼力度,更有利于補貼促進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果。
針對不同的企業實施不同強度的財政補貼。在調整促進企業創新的補貼額度時,應將企業產權性質和企業生命周期特征考慮在內,提高補貼政策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在財政補貼壓力大時,政府應避免同等補貼政策而選擇差異化補貼方案。優先選擇非國有企業和處于生命周期成長期的企業,財政補貼的創新轉化率會更高,有助于整體企業創新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