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融媒體中心,河北 遷西 064308)
基于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各類新媒體應時而生。針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講,使其陷入發展困境中。為了更好適應新媒體發展形式,廣播電視媒體要積極探究轉型發展之路,明確與新媒體結合的重要性,促使廣播電視新媒體進一步發展。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也具有諸多優勢,這部分優勢是廣播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競爭的關鍵砝碼。如何發掘廣播電視新媒體潛在優勢,推動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得以健康發展,是當前所有廣播電視工作人員需要關注的熱點問題。
傳統媒體囊括四方面,其一廣播,其二電視,其三雜志,其四報紙,而新媒體技術是以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數字技術為基準形成的非線性媒體形態,并且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新媒體的進步打下了扎實基礎。伴隨國內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民群體一般集中于15 歲到45 歲,整體數量已超出10 億。在生活水平和質量日益提升的環境下,網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與速度不斷增快,原有媒體已經難以充分滿足現代人們發展需求,新媒體應時而生,促使廣播電視新媒體傳播模式更加多樣化、現代化。此外,新媒體涉及領域與內容十分豐富,具備海量性、交互性與便捷性特點,突破了原有媒體信息發送人員和傳播人員的界限,強化了受眾與平臺的互動,在國家法律允許領域內,用戶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中發表自身看法和意見。
首先,類型豐富多樣。為了充分滿足用戶日益變化的物質需求與文化需求,保證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生機與活力,其應向著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不但要創建多元化媒體平臺,而且還要將平臺類別進行細分。譬如,將愛奇藝廣播電視作為案例,其囊括電視劇、動漫、體育、新聞和綜藝等多方面,而且在不同類別中又能根據時間、地點和規格展開細致劃分,能夠充分滿足用戶知識文化及生活娛樂需求。其次,音頻質量高。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國內有線寬帶已得以廣泛普及,實際網速能夠達到幾十兆或幾百兆,使新媒體平臺音頻畫質不斷提升,所有電視節目均能達到1080P,甚至更高畫質,給予用戶更好的視聽享受。最后,用戶具備極強的自主控制性。基于新媒體背景下,用戶能結合自身現實需求挑選節目,如若時間不合適,用戶還能根據新媒體觀看或下載節目,不需要根據傳統模式被迫接納電視臺在特定時間提供的相應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戶自主選擇性以及可控性。
長時間以來,國內廣播電視新媒體行業發展均將市場需求作為主要目標,致使跟風現象十分嚴重,根據方便快捷的互聯網分析,只要某個節目獲得優異成績與收視率,其他媒體也會爭先模仿推出同質化項目,并大量涌入市場,以期得到相同或更大經濟收益,從而使得媒體資源分配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新媒體也會接著噱頭推出續集,播出節目大同小異,盡管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大經濟收益,并全面滿足社會群眾的口味及需求,但對國內廣播電視新媒體行業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另外,一些廣播電視新媒體團隊缺少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被當前市場口碑好且經濟收益高的節目限制了思維,直接選擇借鑒模仿或是購買節目版權,使媒體行業發展風氣越來越差,甚至極易出現侵權事件。跟風與同質化現象的大量出現,既會破壞新媒體節目的多元化,又會妨礙國內新媒體行業更好發展,致使有限資源大量浪費,從而對媒體創造人的聲譽和個人經濟收益產生消極影響。
廣播電視新媒體是以傳統媒體為基準而形成,具有特殊性質及內涵,其和傳統媒體工作模式與技術領域均存有極大差異性,所以對新媒體相關工作人員職業素養以專業能力提出更高層次要求。但當前媒體工作人員已經難以滿足新媒體發展需求,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導致。首先,高校人才輸出量無法充分滿足當前國內新媒體行業實際發展需求,導致新媒體行業專業人才不足與單一化情況十分嚴重,從而不利于國內廣播電視新媒體進一步發展。其次,廣播電視新媒體行業專業人才所學知識相對落后陳舊,未能對相關人才進行網絡通信技術以及新媒體領域知識培訓,而且部分新媒體專業人才缺少創新思維及能力,缺乏拼搏、奮斗、不畏艱險的專業精神,對我國廣播電視新媒體多元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計算機網絡技術更迭速度快,將其作為依靠的新媒體發展非常迅猛,媒體形式趨于多元化,在不知不覺中分流了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用戶群體。并且,以往廣播電視媒體未能合理掌握與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理念,發展相對落后。與以往廣播電視媒體和廣播體制存在一定聯系,廣播電視媒體平臺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體系相對完善健全,而且國家相關組織對廣播電視行業要求與管理十分嚴格。基于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雖然國家相關組織對廣播電視媒體的管理和監督更為寬泛,但其已經形成依靠政府的固定性思維,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受到約束。在當前其他新媒體日漸發展與完善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依舊固步自封,不敢大膽創新,這是影響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致命性因素。
從本質角度而言,新媒體是以傳統媒體為基準發展到特定階段生成的必然產物。雖然新舊媒體傳播模式存在一致性,但二者也具有極大差異性,新媒體汲取現代先進數字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廣大用戶提供便捷優質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但并非代表傳統媒體就因此喪失了存在價值。將新媒體與舊媒體進行有機結合,能夠達到雙贏效果,不但能協助傳統媒體從發展困境中脫離出來,而且還可協助新媒體擺脫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絆腳石”。據此,廣播電視新媒體要想得以更好發展,必須合理應用現代數字通信技術以及移動終端技術,對廣播電視新媒體技術進行創新。與現代新媒體進行比較,廣播與電視均隸屬傳統媒體,在電視產生前,廣播是用戶接收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并發展到最高點。伴隨電視傳播模式的興起,電視立體化傳播形式的優勢對廣播媒體產生極大影響,使其逐漸走向衰落,甚至極可能被擠出我國傳媒市場。但是,伴隨新媒體的興起,廣播媒體逐漸有“起死回生”的態勢,最典型的代表即是車載廣播。伴隨國內社會經濟與科技日益發展,私家車整體數量大幅度上漲,廣播媒體發展空間逐漸擴大。與此同時,雖然新媒體的產生對電視媒體生存及發展空間產生極大影響,但又給予傳統電視媒體全新活力,使其變化成“數字電視”,即指新舊媒體結合創新形成的產物。隨著我國廣播電視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將新媒體與舊媒體結合進行創新會日益增強,不僅能產生更多新型產物,而且還可充分滿足廣大用戶個性化發展需求。針對廣播電視媒體來講,就是合理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注重與新媒體的結合,從而推動自身得以持續發展。
新媒體,即指依靠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形成的媒介形態,使新媒體發展具有先天性優勢。從特定角度而言,新媒體又被稱之為數字化媒體,其屬于一種泛指,除了四大傳統媒體之外的各種新型媒體形態,并不只包括網絡電視、各類移動終端以及數字媒體,而且以上這三種媒體是我國新媒體發展的主流形態。伴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臻發展,與用戶對信息獲取需求的變化,新媒體也在持續更新,以此充分滿足現代社會發展以及新媒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換句話而言,時代的變遷、技術的升級,定然會帶動用戶體驗享受的提升,而用戶需求提高定然會推動內容升級完善,內容升級定然會打造全新的媒體形態,是媒體生成與發展面臨的必然規律,然而我國新媒體具體會發展成何種形態,是當前無法確定的。但從事實上來講,數字電視并非廣播電視發展的結束點,也并非內容的最終載體,廣播電視新媒體定然會根據形態的創新變化給予用戶新的視覺體驗,使廣大用戶在虛擬的多媒體環境中感受到真實,進而留住用戶,提升用戶黏度,強化用戶體驗,從而為我國廣播電視媒體未來更好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不管是新媒體或是傳統媒體,均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針對媒體平臺來講,其意義就是充分發揮信息特有的資產價值,為各大媒體平臺創造效應。反之,如若媒體無法充分發揮信息資產價值,則就缺少相應平臺進行運營。要想更好發揮信息資產價值,得到更大廣告效益,必須明確營銷的重要性,提高營銷效能和作用。據此,既要求在創建新媒體時,獲得更多用戶肯定認可,只有用戶數量不斷增多,所得廣告效益就越多。比如,湖南衛視市電視媒體,而PPTV網絡電視則屬于網絡媒體,二者本是“天敵”,理應“老死不相往來”。但二者卻打破了定勢思維,利用某個真人秀節目推行臺網聯動合作模式,并得到雙贏效果。互聯網IT 跨界人物陶闖,為新媒體行業創造了奇跡。但是,發掘新媒體潛在營銷價值并不可“盲目跟風”,要積極探究更多新型模式,將新媒體內在元素激發出來,拉動新媒體更好發展。除此之外,還要注重運用混合媒體經營戰略。當前,國內新媒體發展特征明顯,各媒體界限分明。盡管可以在短時間內保持各個媒體具有的競爭優勢,然而針對媒體長久發展非常不利,廣播電視新媒體也同樣如此。伴隨媒體融合趨勢日漸加強,廣播電視媒體日后發展定然向著跨媒介融合模式方向邁進,廣播、網絡媒體以及移動端媒體等各大媒體形態構成新媒體系統。從我國當前新媒體發展形勢已能初見端倪,新媒體系統能夠更好、更有效傳遞信息,提升市場整體占有率。然而,因媒體經營觀念和國家體制的約束,很多媒體平臺中的媒體形態均是各自為營,如此一來,不但無法有效提升新媒體市場整體占有率,而且還會妨礙新媒體進一步發展。故此,為了轉變此種情況,我國媒體行業和相關機構要注重推行跨媒體發展戰略,將不同媒體形態進行融合,從而使我國新媒體市場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新媒體時代視域下,廣播電視新媒體是我國廣播電視媒體行業發展面臨的必然趨勢。從當前發展形勢而言,廣播電視新媒體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空間,但其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在實際發展中會遇到諸多阻礙與問題。由此,相關工作人員要對廣播電視新媒體未來發展現狀和趨勢展開全面了解,并為其發展建設貢獻屬于自身的力量,從而推動廣播電視新媒體得以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