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星漢 謝炆炆(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中央在部署“共同富裕”宏偉戰略的時候,鄉村振興是必答題,而實現鄉村振興始終離不開合作經濟。要緊緊抓住合作經濟的特點發展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的二、三產業,讓農民享受到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要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改造和提升鄉村產業的生產經營體系,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檢驗檢測服務。要發揮合作組織的市場功能,創新產品研究,在滿足終端消費需求的機制下幫助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要合理發揮合作經濟的橋梁作用,為人才和工商資本搭建發展大平臺,提供優質綜合化服務,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在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土地制度改革第一次讓中國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而成立合作社則讓中國農民開始走上了改造舊世界、建設新中國的漫漫新征程。合作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厘清與農民的關系、與政府的關系和與市場的關系,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經濟形式,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帶領著中國農民從封建社會的重壓下逃離,又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征程中艱難前行。它將中國農民從小、弱、散的狀態逐漸聚攏,從聚焦于解決溫飽問題到分配問題,從勞動的初步分工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合作經濟都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經濟形式面臨著進一步改革的需要。中國農民也開始了大膽改革,在“自利”的基礎上開始了專業合作社改造,成立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他們開始追求利潤,追求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開始有了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行動。合作社開始利用資金、技術、土地進行市場化的探索,他們養雞、養兔、養魚,并通過合作社展開尋求新技術、新工藝的合作交流。他們成為市場化大潮中農村經濟崛起的弄潮兒。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調整,合作經濟也開始呈現多形態發展的繁榮態勢,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當下,合作經濟要幫助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還面臨不少問題。
在農村以合作經濟形式發展集體經濟是廣大農民朋友的殷切希望,但是現存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不成熟、不完善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部分農村合作社發展后勁不足甚至形同虛設,難以對年輕人產生吸引力,導致現有資源的極大浪費。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政府為主導還是以市場為主導,其實應該是根據當地農村的具體情況來定。如果農村有致富能手、成功企業家或者特色產業運營人員,由他們來帶領成立專業合作組織,設立相應的機構來處理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協調,自然是再好不過。政府只需合理引導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幫助村民實現共同富裕。但如果本地缺少能人,則必須由政府出面,不管是大學生村官牽頭還是政府某部分打頭,做好組織建設的同時,合理調用政府資源,帶領農民盤活集體資源則是應有之義。
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本身有好有壞,但從中國整體經濟發展來看,經濟發達省份如浙江、江蘇、山東等地的合作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常規模不大,產出的商品和服務多以服務周邊城鎮居民為主,這樣的特點決定了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現狀。比如浙江舟山農民合作組織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依托,在滿足浙江本省游客旅游、餐飲、住宿等需求的同時,逐步發展海洋產品的加工業,實現了農民增產增收。相應的,很多省會城市周邊的農村也是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而落后地區的農村經濟想要發展則需要更好的方向指引和更多的資源投入。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村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不斷下降,很多農村不斷出現“空心化”現象,導致部分農村雖有好的發展項目,受制于人才缺乏也難以有效開展。同時,互聯網革命以來,能利用互聯網手段有效改革合作社運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少之又少,精通互聯網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集中于城市,造成農村急缺互聯網人才。而大的互聯網公司在向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極少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主要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與農村合作社合作,導致農產品雖擴大了銷路,但是農民增收并不明顯。
在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而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的當下,人才的匱乏阻礙了農村合作經濟進一步創新求變,合作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現代經濟發展步伐,對市場需求難以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農民也難以同資本家進行有效談判。合作經濟如不能及時創新求變,鄉村振興的質量勢必受到極大影響。
在中國合作經濟發展過程中,供銷合作社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時代下,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方面要更加積極有效發揮供銷社的引領作用,在創新推動合作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鄉村振興。
在“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改革推進中,供銷社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和體制優勢。要在兼顧市場屬性的同時堅持黨性,在帶領農民專業合作社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完善組織建設進而帶動農民共同富裕。
供銷合作社本身連接市場和生產,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在堅定社會主義屬性的前提下要積極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合作經濟的要義是幫助農民發揮各自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它就必須以激發農民本身的能動性為出發點,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幫助農民找到各自在合作社里的位置,充分發揮農民的價值,讓擅長生產的專注于提高效率,讓擅長溝通的去跑市場,讓擅長技術的去解決生產中的問題,讓擅長計算的去做好資金調度,讓每個人都各展所長又能得到合理的回報正是基層合作社組織建設的必要性所在。而通過供銷社的各個層級逐次推進,為基層合作組織搭建交流與合作的大平臺,正是供銷合作社不斷推進“三位一體”綜合改革的應有之義。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大主要體現在工業化時代以來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人在機器大工業時代不斷成為工廠里的“零部件”,不斷被資本家壓榨,幾乎永遠停留在自己的階層無法實現向上流動。這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使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改進合作經濟的組織形式,讓先進的合作經濟模式帶動落后地區經濟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推進供銷社改革的基礎上,做大合作經濟平臺,以互聯網的平臺思維來看待合作經濟,把好的經驗積極推廣到經濟落后地區,以現代合作經濟的形式找到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的合作形態,以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理念推動東部和西部的合作,促進鄉村振興更快實現。
中國經濟掀起互聯網革命以來,中國的獨角獸企業開始不斷涌現。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也在發展中不斷踐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企業使命,將觸角伸向農村,幫助實現農村電商現代化,以實現鄉村振興。
電子商務不斷發展逐漸顯現出的“頭部效應”也與合作經濟背道而馳。當每個品類都只能保證個別優秀企業以極致的性價比優勢逐漸形成寡頭壟斷的時候,其實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的巨大打擊。相對而言,小微型的農民合作組織在互聯網時代逐漸淪為大企業的原料供應商或者低層次合作方,難以實現自身的巨大發展。這就要求供銷合作社在推進“三位一體”綜合性改革的時候能堅持公益性特征,做好綜合服務,在保障基層合作社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盡量不與民爭利,還利于民!互聯網經濟的特征決定了各地在搭建互聯網平臺的時候不宜過多,而應盡量精簡,同時還要做好信息的維護,緊盯不斷變化的市場,為基層合作社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金融服務。
鄉村振興是個大課題,也是中國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答題,合作經濟無疑能在帶領農民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夢想的偉大征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供銷合作社在“三位一體”綜合改革中強化自身定位,做好服務保障,并且在積極進取中創新自身發展,為基層合作社發展搭建優質平臺,發揮綜合成本化優勢效益,引領供銷社改革不斷推進。在保持為農服務初心的同時不忘創新求變,以超越現實需求的戰略眼光,以自身獨特的系統優勢和規模優勢,吸引資本并善用資本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做開路先鋒,在幫助實現各地農村特色化開發、特色產業選取等方面做好引領工作,在為農村搭建工商對接、工農對接等方面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