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手中有了閑余的財富,為了能夠將財富更好地利用,理財便成為當下人們經常關注的熱點話題。所謂的理財就是打理錢財,讓錢生錢,實現財富的增值。就我國而言,金融理財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居民的理財水平有限,故將理財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時,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應深入探究,不斷創新理財產品,提升人們的理財能力,才能夠促進整個社會資金的高效運轉。
理財是金融行業的一個名詞,指的是對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繼而實現財產增值和保值的目的。理財主要分為個人理財、機構理財、公司理財、家庭理財等多種形式。通常理財是分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對錢財合理、有效地處理并應用,將錢財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第二個層次就是將手中的閑錢用于投資,實現錢生錢的目標。第三個層次就是將理財納入人生規劃中,為以后的發展做準備。
通常處于不同層次的人群或者是理財能力不同的人,其理財層次也是存在差別的[1]。
在現代生活中,金融理財已經不再是高端人群的一種行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參與到理財之中。正如上文所述,理財可以是對自己資產的一種合理使用,也可以是將多余的資金用于投資。就目前而言,大多數的人都擁有智能手機,手機中的支付寶、微信APP,均有理財產品可供選擇,包含銀行也開始建立網絡APP,以便于人們投資理財,了解理財相關的信息。可見,理財已經成為現代人社會生活發展的一種必然。另外,理財有利于幫助人們合理規劃資金、實現財富的增值。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一些人手中也有了更多的閑余資金,這部分資金長期存在銀行所獲得利潤較少。為了能夠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部分人就會考慮投資。常見的投資渠道包含期貨、基金、儲蓄、債券、股票等,普通人會選擇儲蓄或者是基金產品,具有金融知識的專業人群,會選擇高風險和高收益共存的股票等,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利用好資金,實現財富的增值。因此在現代生活中,金融理財成為人們的一部分,其可以幫助人們對資金更好地利用和規劃,也能夠為未來人們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礎。
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加之國家對中低收入人群的幫助,使人民群眾的個人財富不斷提升。財富增長,人們的空余資金增加,這就必然會出現一種現狀,即理財需求旺盛。如一部分人會選擇將閑余的資金存入銀行,也有一部分人會主動學習理財,通過股票、基金等方式,實現財富增值。但總體而言,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自主理財水平并不高,主要還是以儲蓄這類理財為主[2]。
首先,我國理財市場起步比較晚,民眾對金融的認知度不夠。一些商業銀行在做理財的宣傳時,也只是宣傳年收益,卻并未對民眾說明其中存在的風險,未做好風險的提示,這就極易導致一些民眾出現投資風險,對理財產生錯誤的認知。其次,從民眾的理財心理和能力來看,由于民眾對理財的認知不清,主要偏向于保本類和無風險類的理財,但實際上,這只是理財業務中的一種類型,還有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理財業務。人們的思想觀念集中在低風險或者是無風險的產品上,理財行業就難以發展和創新。究其原因,和理財宣傳力度不夠、居民理財能力不強息息相關。如圖1所示:宣傳不全面。

圖1 宣傳不全面
從銀行目前推出的理財業務來看,同質化的現象比較明顯,即產品和產品之間的區別不大,針對的人群缺乏層次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財業務以及商業銀行的發展。比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開通了代理保險、代繳各項費用、通過短信的方式為客戶提供金融政策等信息。總體而言,這些理財產品吸引力和競爭力并不強,大多集中在某一類的品種上,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理財服務水平關乎居民對理財的認知和理財的選擇等,從當下一些金融機構的人群素養和工作現狀來看,服務水平并不高。比如一些金融機構人群,在向顧客介紹理財產品時,不夠耐心和細致,顧客難以真正了解產品,故也不愿意把資金投入其中。還有一些工作人員,為了沖業績,忽悠顧客,導致顧客對其失去了信任,也給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患。
金融理財的出現,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將閑余的資金利用起來,實現錢生錢,提升人們生活的質量,促進社會高效的發展。但是金融理財存在風險,而且風險和收益通常是一致的,如風險低,收益相對而言也比較低,但是趨于穩定。一些收益高的產品,其風險相對而言也比較高,且極易出現本金無法收回的情況。
因此,在進行投資時,作為居民或者是投資者一定要有正確的投資理財認知,在關注到其收益時,也要了解其背后存在的風險,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合理選擇金融產品。如若家庭總體資金有限,在進行投資時就盡量不要選擇一些風險高的期貨或者是金融衍生品。這類產品雖然可以帶來高收益,但是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損失。總之,理財屬于一生的事業,其并不是投機取巧的行為,也不是博彩,不要夢想一夜暴富。主要目標就是讓自己的資產不變質,同時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3]。
首先,在進行理財的過程中,要遵循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中的原則,合理化分配資金,這樣既可以達到利潤的提升,又可以實現風險共擔。比如剩余資金較多,家庭承受能力較強,可以將一批資金投入到比較穩健的金融產品中,另一批資金投入到中高風險的產品中,這樣就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投資和工作的關系。有些人認為投資既然能夠賺錢,那么就可以舍棄現有的工作去投資,雖然能賺錢,也有部分人依靠投資掙了很多的錢,但是放棄本職工作,專心進行投資,一旦市場出現變化,不僅丟失了工作,還會使得自己血本無歸,更談不上生活質量。因此,要處理好投資和工作之間的關系,從自己的能力出發,理性投資。如圖2所示:理想理財模式示意圖。

圖2 理想理財模式示意圖
就現代社會而言,投資理財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投資理財的認知度卻不高,一些人在選擇產品時存在盲目性,比如跟隨他人的腳步去選擇。尤其是一些有投資經驗的人,一些居民聽了這些人的經驗之后,就會去選擇他人常常投資的產品。但是一旦出現風險,就發現自己難以承受,這是因為在選擇產品時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存在盲目性。
1.不購買自己不了解的產品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于金融理財不應排斥,但是也不要盲目信賴,尤其是在購買產品時,一定要了解產品的性質、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再衡量自身的承受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如若對產品并不是很了解,工作人員介紹模糊時,堅決不購買這類產品。一定要了解、熟悉產品,再基于自身現狀合理判斷。
2.不買流動性大的產品
一些投資者在理財時,會購買流動性大的產品。這類產品會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而快速變現,且在出現風險,或者較為緊張的狀況下,可以快速出手。但是為了能夠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在理財環節,要盡可能地避免選擇還沒有上市的債券和股票。因為這類投資品從某個角度上看,可以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需求者少。一旦被壟斷,那么買方就是價格的判定者,急需出手時是非常難的,有時也必須要選擇犧牲大量的利益。
3.不借錢投資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批人,他們看到了金融理財所帶來的機遇,但由于自身沒有多余的資金,于是選擇用借來的錢進行投資,這種行為實際上是變相的杠桿。有一部分人或許會因為這種借來的錢而獲得利益,但是如果本身經驗不夠,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誤,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不僅難以從中獲得利益,同時還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比如一些人士向親戚朋友或者是地下錢莊借的錢,如果投資出現了變故,那么既要賠上本金,還要償還相應的利息,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小型金融機構。這種金融機構主要是為當下人們投資、融資提供渠道。但是總體而言,金融機構內部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服務人員的水平不高等均限制了金融理財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無論是銀行還是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必須要基于社會的現狀和投資者的需求,合理地創新產品,要體現出產品的層次性、適應性,滿足不同人群對于產品的需求。
另外,作為金融機構內部的服務人員,必須要具備金融相關知識儲備,且培訓之后才可上崗。要求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能夠為投資者合理推選投資的項目、種類,事無巨細地回答投資者的問題,告知投資者項目存在的風險,以及與之相關的收益,發揮出幫助現實生活中人們開展投資理財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未來人們的生活中,理財將成為一種趨勢。在面對金融理財時,居民要理性對待,了解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更應該不斷地創新產品,提升服務水平,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理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