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編輯:韋國良
☉李宏增
·辨析譚·


隨著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問責已經成為處理問題配套使用的高頻詞。雖然成為熱詞,但應用不能無度,更不能失控,否則問責就失去了意義,成為新的形式主義,被問責者心中就會有怨氣不服氣,受警示者心中就會有疑問難接受。
隨著新規新矩的不斷出臺,問責也逐步規范,并且更加準確,但仍不乏一些個例,個別甚至成為傾向性問題。有的“過激式”問責,出了問題必問責,不管問題大小、影響大小、范圍大小,即使是小問題也要上綱上線,沒影響也要抓個典型,把部隊搞得烏煙瘴氣,把官兵弄得心驚膽戰。有的“感情式”問責,看問責的對象,搞遠近親疏、區別對待,走的近的、有關系的寧可大事化小,只求過得去;交集少的、不熟悉的可能小事放大,奔著整人的目的而去。有的“主觀式”問責,沒有進行調查,就主觀認定誰有責任,按照自己的猜測開展調查;沒有對照規定,就盲目地按照領導說的辦,即使沒有明確的規定,也要翻箱倒柜找依據,想方設法與領導說的對上。有的“失真式”問責,不按規定、不查制度,按照以往經驗、過去習慣進行問責,使得問責失去科學性、準確性,個別甚至搞一刀切,不區分責任一把尺子量到底,引發官兵不滿,造成上下矛盾。問責失準、失真、失度貽害無窮,既可能把小問題搞成大問題,又可能把好事情辦成壞事情,更可能把敲警鐘弄成積怨氣。所以講,問責非小事,處理需謹慎,把握好尺度,需用十分心。
問責問責,既要把“問”與“責”區分開,又要把“問”與“責”結合好,“問”要“問”得準確,“責”要“責”得恰當,關鍵就是在“準”和“當”字上下功夫。“準”就是要做到定性準,針對問題的輕重、影響的大小、性質的好壞進行定性,該問責的必須問責,不該問責的決不能隨便問責,把好問責的關口,防止出現問責過濫;做到調查準,把問題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調查準確,多用事實說話、多用數據支撐,少講模糊性的,更不能主觀臆斷,調查失準后續問責就會被帶偏失向;做到區分準,職責有分工,擔責必不同,一刀切、一線推、一鍋煮絕對不是公平公正,必須誰的責任誰負、誰的擔子誰擔,每一個人都要區分開、認定準。“當”就是要公心得當,按照原則辦事,客觀處理,不能徇私情、賣人情,始終堅持公平公正,是什么情況就是什么情況,尤其要做到有理有據,讓受處理的人和單位認賬服氣;要處理得當,問責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要全面地看、系統地看、辯證地看,尤其要能容錯,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不能給出于好心辦事的人澆涼水、潑冷水,打擊積極性,知錯犯錯要加重處理,過失犯錯應酌情考慮,使問責既符合法規更保有溫度;要追責得當,問責必追責,但不能一追責就頂格處理,就全盤否定,追責就像戴帽子、穿鞋子,大了小了都不行,必須適合才行,追責更多的是奔著教育人、警示人的目的而去的,不能完全當成“殺人的刀”,要讓戒尺打在身上有痛感更有警示、有懲戒更有鞭策。
問責有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為問責者,更應該在實踐中多總結、多反思、多換位,發揮好問責戒尺的最佳震懾效能。作為被問責者,更應該擺正心態,有錯在先懲戒在后,無論問責是否失度,都應該自我檢討、及時整改。問責之度固然在于法規制度的運用,但更在于人心的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