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李斯特的練習曲《嘆息》與其他練習曲不同,它擺脫了一般練習曲的單調、乏味、冗長。除炫技外,更注重情感的表達、推崇感性。練習曲旋律優美、以抒情見長,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風格,實現了音樂與技術的統一。本文通過自己演奏實踐的所想所感,結合學術文獻,從音樂表現、演奏特點等方面來賞析,感受李斯特鋼琴創作的獨有魅力,加深對練習曲音樂思想內涵的了解,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弗朗茲·李斯特,19世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浪漫主義時期的杰出人物,近現代音樂的開創者。他的鋼琴演奏自由、狂放,并練就了一手超乎常人的鋼琴演奏技巧,被稱為“鍵盤上的帕格尼尼”、“鋼琴之王”。李斯特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涉及多種音樂形式,其代表作有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和《旅行歲月》、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超級練習曲》等。其次,李斯特對浪漫主義標題音樂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后首創交響詩,一共創作了13首交響詩,其代表作有《前奏曲》、《馬捷帕》,他將交響曲的多樂章結構變為單樂章形式,結構自由,更突出其文學性。
練習曲《嘆息》因旋律似延綿不絕的海浪,所以又名《大海》。這是李斯特在魏瑪時期與卡洛琳夫人相遇時寫的作品,其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反映在作品中。在這一時期作曲家開始注重技巧與情感的統一,不僅創作出高超技藝的《超級練習曲》、《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還創作出一些極富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的第三首,其它包括《哀訴》、《輕盈》。《嘆息》是這組練習曲中最具歌唱性的一首,因為適合并經常在音樂會演奏,所以被稱為音樂會練習曲,深受鋼琴演奏者和愛好者喜愛。全曲以雙手交替的琶音為織體,極具浪漫主義氣息。
《嘆息》的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其基本部分由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現段、尾聲構成。
引子由兩小節構成,降D大調的主和弦作為分解和弦,強調主調,先現呈示段織體。本曲由四組琶音進入,左右手輕柔、細膩的交替演奏,每組琶音由上向下,由下至上,先弱漸強再漸弱,延綿不絕,猶如剛初升的太陽照映在茫茫大海中,泛起層層碧波、微微光亮,讓人充滿無限遐想。
呈示段由復樂段構成,第一個單樂段由兩個對比關系的樂句a,b構成,為降D大調,非方整性樂段結構。第二個單樂段與第一樂段內部結構相同,但在調性上c樂句轉調到了A大調。此段為陳述部分,和聲簡單,主題清晰。
A部進入主題,左右手交叉演奏主旋律,高聲部主旋律線條清晰明顯,娓娓道來;低聲部由分解和弦作陪襯,營造出了一種水波蕩漾的朦朧感,流動性強。就猶如一位漁夫乘著小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平靜而美好。呈示部a樂句(3-8小節)情緒平緩、柔和;在b樂句(9-12小節)時,旋律發生了變化,情緒稍激動,但在11和12小節又有微妙的轉折,激動的情緒又平復了下來,就好像波蕩起伏、思緒萬千的內心在現實面前只能欲言又止,化為聲聲嘆息。a1樂句(13-18小節)是a樂句的變化重復,旋律由單音變為密集的八度音程連續彈奏,情緒激昂、積極、主動,力度加強,主旋律色彩明顯。c樂句(19-22小節)是主題的發展,音區升高、力度加強,情緒更加奔放,20小節的最高音si使這種情緒更加擴大化,但在21小節的最后一拍fa上又突然轉弱,將復雜多變的內心刻畫的淋漓盡致。
此段由三小節構成,建立在A大調之上,為變格補充S-T。在第23-24小節旋律轉變到低音區,緊密銜接上一部分,音響低沉渾厚;在第25-26小節旋律又轉變到高音區,色彩變為明亮,為中段的激昂澎湃作鋪墊。
此段由三小節構成,調性由A大調離調到f小調,連接呈示段和中段。以高聲部八度貫穿句尾,連續的八度鏗鏘有力,仿佛是與命運和現實作斗爭,為即將到來的高潮作準備。第27小節的兩個連續三連音將情緒帶入緊張、不安的氛圍中,緊接著右手推向最高音mi持續保持,矛盾加劇,憤慨、斗爭的情緒推到頂點,進入到小高潮。隨后一連串漸強的下行八度一氣呵成,將所有的憤恨不滿化為現實的無奈,極具戲劇性。
中段由兩個對比關系的樂句d、e構成,d樂句為F大調,e樂句為升C大調,構成方整性樂段結構。在情緒上,此段是全曲高潮,情緒激昂澎湃,左手八度低音渾厚有力,為旋律聲部,右手一連串琶音由下至上、由上及下、步步推進,猶如層層翻滾的海浪席卷而來,聲勢浩大。迅速的右手跑動和左手八度的一氣呵成,將大海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一種振奮的力量,情緒力度上奔放、張揚,速度較快。38-39小節的華彩部分是一連串的半音階跑動,由強到弱,猶如山間的清泉噴涌而出,流入谷間,將激昂的情緒帶回平靜,增加音樂戲劇性、豐富音樂色彩。
此部分為過渡段,調性上是升C大調。此段的感情色彩表現為在經過中段的洶涌澎湃和斗爭后,內心疲憊不堪、苦悶,情緒低落暗淡,在演奏力度上較弱,速度較慢,旋律帶有朦朧縹緲的感覺。
此段基本以降D大調的屬音為持續音,為再現段作屬準備。在第44-50小節的高聲部琶音級進向上,低聲部單音級進向下,隨著兩個聲部的反向進行,情緒不斷擴大化,力度逐漸加強,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的到來,激昂澎湃。51-53小節的六連音同音反復與前一樂句形成對比,力度轉弱,情感細膩,漸漸收尾。54-55小節為華彩部分,起到過渡作用,更表現了李斯特練習曲炫技的特點。
此段再現了呈示段的第一單樂段,調式回到降D大調主調上,結束在主和弦上,收束性較明顯。其旋律夾雜在高聲部、低聲部之間,左右手交替演奏,突出旋律重音,樂思情緒比較放松、舒展。在每段旋律結尾處速度上要減慢,營造出余音繞梁、久久回蕩的感覺。
尾聲的65-71小節是40-47小節音樂材料變化而來的,此部分不斷進行離調,調式不穩定。在72小節過后回歸主調,以柱式主和弦結束全曲。其中65-67小節的織體結構與40-43小節相同,旋律是其下方四度,但更表現為經歷狂風暴雨后的寧靜、淡然與灑脫,為意味深長的結尾作準備。68-71小節與44-53小節織體相同,低聲部的單音與高聲部的琶音持續反向進行,矛盾沖突也不斷推到頂點,直至爆發,情緒更加奔放、狂躁。72-73小節的四個分解和弦讓情緒發生轉折,速度變緩,力度較弱,又回歸于平靜的現實中。74-79小節的柱式和弦如一聲聲嘆息,情緒豐富飽滿,步步推進,夾雜著憂傷、遺憾與無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無限回味的聽覺享受。
李斯特練習曲《嘆息》以大量連續的琶音貫穿全曲,以左右手交替的分解琶音織體為基調。左右手交替跑動的琶音其為伴奏織體,與高聲部主旋律相呼應,營造一種朦朧美,表現出大海浪花流動的動態美,照應曲名“大海”。而旋律、和聲、節奏速度的變化又將復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栩栩如生。連續的琶音是本曲的一大特點,也是技術難點,體現了李斯特練習曲炫技與情感相結合的特點,在彈奏時手指要靈活輕快,均勻連貫,身體手腕柔軟放松,富有流動性,要表現出大海的纏綿。
1、單音形式旋律織體
練習曲《嘆息》富有歌唱性、伸縮自如的旋律,靈活多變的織體節奏。在呈示部的第一樂段旋律聲部以單音形式出現,呈現主題,旋律輕柔緩和、悠揚動人。單音形式的織體陳述性強,感情色彩暗淡、憂郁,在演奏時力度較弱。而隨著旋律的上下波動,雙手在演奏時手指要貼鍵,用手臂帶動手腕,讓每個單音通透清徹,每段旋律清晰連貫。并且在演奏每段旋律的結束音時留一個氣口,更表現出聲聲嘆息的情感色彩。
2、連續八度旋律織體
在第二樂段旋律織體轉變為八度音程連續彈奏,這是對主題的變化重復,即在織體表現上更為豐富,使得情感進一步升華。連續的八度音程在演奏時為左右手交替,這使手指跨度較大,所以要注意左右手八度音的準確、銜接與連貫。
在中段,旋律織體又轉變為左手八度低音,這與右手連續的分解和弦相配合,氣勢浩大,引發了全曲的第一個高潮。這描繪了層層大浪席卷而來的洶涌澎湃、氣勢磅礴,與呈示段的娓娓道來產生強烈對比,豐富內容層次。中段高潮的左手八度低音渾厚低沉,在演奏力度上較強,要依靠身體、手臂的力量推動;而右手分解和弦跨度大、跑動快,手指演奏要靈活,要運用手腕的移動,這也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演奏時的自由奔放。此段演奏有一定的難度技巧,需要單獨漫長的練習。
3、隱藏在琶音中的旋律織體
在其再現段,旋律又隱藏在琶音中,即在左右手琶音的最高和最低音中,這是對主旋律織體的又一豐富。在彈奏時要突出旋律音,弱化其他琶音,注意手指下鍵的深度、力度,使主旋律清晰優美。但同時又要追求琶音線條的和諧一致,要積極地用手腕左右轉動帶動手指的快速跑動,使每組琶音、旋律均勻連貫,流動性強。這體現了李斯特練習曲內容與形式上的完美結合,既有技術上的難度,又有情感上的表達,不同于其它練習曲。
在練習曲38-39、54-55小節有兩處一連串的半音階跑動,在演奏時手指和身體要保持放松狀態,指尖要貼鍵、下半鍵,一氣呵成、干脆利落。兩處的華彩部分也起到過渡連接作用,為練習曲增添色彩。
多處裝飾性華彩樂段是李斯特練習曲《嘆息》的一個炫技部分,起到點綴作用,也用來展現高超的演奏技巧、增強音樂的戲劇感、豐富內容層次,極具浪漫主義時期的感性、個性和自由。
練習曲《嘆息》是李斯特成熟時期的作品,極具藝術價值,全曲以大量的琶音織體展開,將“大海”的瞬息萬變和內心的情感變化表達得淋漓盡致。論文通過對曲式分析、感情色彩、演奏特點三個方面解析該練習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嘆息》的思想內涵,感受了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的創作風格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