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沁峽
隨著媒體產業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內容發生了一定變化。記者不能固守于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模式和制作流程,而是要轉換角色,成為優質內容的提供者。
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和制作受限于固定時間和固定欄目播出,同時又受限于場地和傳輸技術,與新媒體相比在時效性上稍遜一籌。
受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一些電視新聞媒體及記者仍然沿用比較老舊的工作理念,沒有充分認識到融媒體的重要價值,眼光比較狹隘,未能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因此,信息傳播存在滯后性。
當下,大眾對信息的接收是多元化和多渠道的。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能隨時隨地搜索和瀏覽最新消息,并且新媒體會及時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電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很多電視臺的收視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傳播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騰訊、央媒等超級媒體梯隊及層出不窮的自媒體不斷將觸角延伸,使得地方電視臺的本土新聞報道已不具備傳播優勢。每當國際國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第一時間會選擇在手機上搜索信息。電視新聞記者尤其是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這樣的處境下必須突圍并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2016年4月,銀川市組建新聞傳媒集團,經過整合,將報紙、電視、廣播、網站、新媒體5種媒介的若干傳播平臺統一到集團旗下,全媒體編委會負責統籌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新媒體等全媒體編采策劃、出版播出工作,以打造融媒體時代的現代傳播體系。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成為全國省會城市里首家完成全媒體整合的媒體平臺。
挑戰意味著成長。在中央廚房,電視和紙媒的記者在一起辦公,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發現一條新聞線索和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時,大家集思廣益,科學高效地收集相關資料,做好主題策劃。一線編采人員要在多個平臺完成發稿任務,挑戰更大。采寫中,同一條新聞要兼顧不同平臺受眾特點和媒體傳播規律,分別用報紙、電視和新媒體特有的語言來表達,這就需要一線編采人員包括電視記者掌握多個平臺的新聞報道手段,需要記者了解目標受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不斷研究報道藝術,提升專業素養,獲得更多的忠實受眾,逐步成長為媒體報道的多面手,以具體實踐來推動電視媒體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016 年冬天,銀川市民幫助一位聽力障礙女孩尋找人工耳蝸的新聞戳中了很多受眾的淚點。銀川新聞傳媒集團多媒體聯動,發布消息之后,不斷接到熱心市民提供的線索,隨著多媒體平臺齊頭并進地追蹤報道,女孩尋找人工耳蝸這件事引起了全城乃至全國受眾的關注。所以說,融媒體時代依然以“內容為王”。
突發新聞現場性特別強,生動、驚人的細節往往稍縱即逝。記者爭分奪秒抵達事件發生地后,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現場,在快速判明基本情況的同時,尋找可靠的消息來源。搶到拍攝特寫、大場面的最好位置,把新聞現場的主體抓住,把決定性的瞬間定格下來,把具有代表性的畫面記錄下來。融媒體時代要求電視新聞記者要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發揮電視優勢,搶抓動人畫面。關于火災現場的報道,無外乎圍繞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受災情況和消防救援而展開。在某個火災現場,電視記者發現,一位外賣小哥將距離火點很近的電動車一輛輛推離危險點,避免了電動車遇火燃燒爆炸。作為電視記者,他用鏡頭敏銳地捕捉和記錄了這一場景,并很快將這一短視頻推到了抖音平臺。平凡之人,溫暖之舉,迅速引爆短視頻平臺,該視頻網上點擊量很快過10萬。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記者作為整個采訪活動的主導,必須掌控整個采訪過程,充分發揮采訪語言藝術的作用來化解各種問題。好的采訪往往始于說好第一句話,留下第一印象。
融媒體時代,不容回避的就是眼球效應。精彩的開場問題有助于記者與受訪人之間建立緊密聯系,從而幫助受訪人進入采訪狀態。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眼神交流等能進一步強化融洽的采訪關系。傳播學講究首因效應,也就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采訪對象通過首因效應感受到記者的鮮明態度;受眾則通過首因效應產生眼球效應,并在接下來的新聞敘述或評論中產生共鳴、作出判斷。
總而言之,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行業面臨巨大挑戰,電視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加強專業素養,增強融合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根據采訪對象和題材選擇報道方式,實現向全媒體記者的轉型,從而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受眾需求,讓廣播電視事業有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