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燕瑩 馮碩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催生了報紙、廣播、電視、雜志之外的“手機”這一移動新媒體,手機被看作是“第五媒體”,而微信作為手機中不可或缺的社交軟件,越來越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微信公眾號作為騰訊公司在微信平臺上新增的功能模塊,是承載傳播信息的媒介,在微信的影響下,微信公眾號自發布上線那天起就備受人們的關注和使用,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以其強大的傳播能力和個性化的服務,影響越來越多的用戶。如何實施正確有效的傳播策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提高競爭力,擴大傳播影響力,是媒體融合發展與探索中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本文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色、面臨問題和傳播策略進行探索分析,希望能夠為后期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微信公眾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新媒體形態,作為微信的特殊功能模塊,借助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體,實現“你的品牌,讓億人看見。”精準、直接、高效的廣告效用,使得大量網絡用戶注冊使用,除了口碑品牌外,還具備獨特的傳播特色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微信逐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社交軟件。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6月,微信的注冊用戶在我國人口的占有率大約是67%,超過半數以上,而微信公眾平臺訂閱人數占微信用戶80%以上,但由于微信公眾平臺名片轉化推薦的功能,使得用戶受他人影響突出,絕大多數用戶會因為他人推薦而關注了某一個公眾號,也有45%的用戶自己主動尋找感興趣的公眾號。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自媒體一種新的傳播形態,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框架,無論是信息創作還是編輯和傳播模式,都變得簡單易操作,已經成為普通受眾發聲的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的注冊門檻低、程序簡單,且無須任何費用,人人都可以創建屬于自己的媒體平臺,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角。每個公眾號都成為一個資訊獲取源,任何一個受眾都有可能是某個公眾號的發布者或參與者。但正是由于“門檻低、易操作”的特點,自媒體人為了獲得粉絲的關注度,大量轉發和抄襲他人的內容,導致自媒體人呈現出的知識體系、文化水平程度高低不一,使得公眾號傳播內容質量差、內容同質化嚴重的情況難以控制,媒體環境愈加錯綜復雜,從而不利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健康發展。
新聞傳播價值主要體現在時效性和高效性。微信公眾號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傳播特色,傳統媒體報紙和電視、廣播用戶必須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的固定載體才能接收新聞信息。微信公眾號編輯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新聞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省去了傳統媒體的印刷和發行兩大環節。此外,微信公眾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為用戶獲得信息提供了更大便利。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時,微信公眾號可以實現新聞的實時傳播,用戶不僅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新聞內容,還可以隨時關注事態的發展變化過程,使用戶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觸新聞事件。
微信公眾號也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交互性”優勢,傳統媒體中受眾對信息的反饋總是滯后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極大地影響傳播效果。而微信公眾號可以第一時間將信息發布到用戶的手機,即“即時制作、快速傳播”,并進行跟蹤、信息收集等功能,從傳統媒體一對多的線狀傳播變成一點對多點、多點對一點、一點對一點的網狀傳播,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實現裂變式的傳播效果,信息的接受者便可以直接對此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及時、迅速、可再創造,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此外,用戶可以及時將觀點發表到微信公眾號平臺,拉近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即時、直接的交流互動。然而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存在著傳播信息冗雜質量不高、真實性有待考證的問題,注冊門檻要求低,使得自媒體人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隨意創作和發布信息。微信運營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與媒體道德,加上信息在實現即時制作、快速傳播的過程中,并未經過嚴格的審核把關,往往自媒體運營者會基于個人的主觀臆斷對信息進行加工,以此達到快速傳播的目的,導致信息的真實性和質量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自媒體的良性發展。
媒體融合作為當下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微信公眾號是新媒體陣營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媒介,各大媒體緊跟時代發展,傳統媒體早已注冊成立微信公眾號賬號,并逐漸成為媒體顯示自身社會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微信公眾號在為傳統媒體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做出努力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傳播現狀進行分析:
首先是競爭日益激烈。新媒體時代,各大傳統媒體都在尋找和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各大媒體微信公眾號百花齊放,同一領域的公眾號浩如煙海,此外還有在本地有一大波自媒體的微信運營,在大數據信息的獲取中,導致官方媒體與自媒體在微信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
其次是傳播內容的同質化。除了傳統媒體自身的同質化原因之外,同一領域的公眾號運營人員創新能力不足,以及用戶對感興趣的公眾號只關注幾個,導致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是同質化的信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不同的官媒也存在內容同質化問題,第一手信息和原創性稿件總是有限的,難以呈現獨特觀點。如“李霄鵬出任中國男足主教練”新聞事件被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光明日報、中華網等多家官方媒體微信公眾平臺同時報道,內容明顯存在著普遍化的情況,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公信力產生影響。
最后是缺乏專業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微信公眾平臺從興起到發展還不到10年,運營人員直接從傳統媒體轉到新媒體行業,并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互聯網傳播思維,多數還是用傳統思維看待網絡信息傳播,對自媒體平臺的傳播手段和技術不熟悉,保持著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和理念。高層次人才不是一時就能培養成的,這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未來發展來說,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挑戰。
微信公眾號強大的傳播能力和個性服務,雖然興起不久但發展迅猛,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面對當下激烈的競爭,官方媒體要想占據主導地位,必須以受眾為中心,從內容、服務、互動性等多個方面入手,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從而促進官方媒體微信公眾號持續長久的發展,占據輿論主導地位。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每天海量的信息在傳播流動著,面對人們日漸趨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面對鋪天蓋地的海量信息,就必須加大對公眾號的推送內容數量,進而擴大關注度和閱讀頻率。另一方面,固定的消息推動時間有利于吸引用戶長久關注度,培養定時閱讀的習慣。
建立一個公眾號容易,要想打造成品牌卻十分困難,微信公眾號必須發布大量的優質內容,逐漸形成自己的內容創作品牌。內容是獲得受眾認可的根本要素,對傳播內容經過深度思考和研究,從選題到內容都要追求新穎性和創新性,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內容。尤其在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時,微信公眾號要想在熱點傳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對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將文字、圖片、視頻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微信公眾號的競爭力和傳播力。
H5、短視頻、長圖海報等創新性的內容傳播形式,成為當下擴大新媒體傳播影響力的有效傳播途徑,以圖文為主要傳播形式的方式,已不再適合當下快節奏的閱讀環境。作為傳統的官方媒體,必須要主動學習時下流行的推送形式,學會運用多種形式傳達新媒體的聲音,從而提升新媒體的傳播力度,比如冬奧會新聞發布會等重點活動,央視新聞通過當下流行的傳播方式“直播”實時將新聞內容傳播出去,達到在線觀看數十萬人次,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將官方創辦的微信公眾號媒體形象樹立起來。
綜上所述,微信公眾平臺擁有3億人次的活躍度,其普及性和成長性已經證明了其深遠的影響力。伴隨著新媒體傳播持續發展和融媒體的轉型,微信公眾平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作為輿論引導的主體,要順應時代發展,要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的傳播能力,不斷探索創新,讓微信公眾號的發展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緊跟技術升級,做好內容傳播,為后期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發展提供有效的發展路徑,提高傳播效果,擴大影響力,助力傳統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