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惠,楊上影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530001)
情境化教學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情以及學生生活經驗等,創設與知識相遇、與環境互動、與同學交流的逼真場景或氛圍。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具有立體性、可視性、交互性等多種特性,特別適用于實現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將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通過黑板、掛圖或投影儀等方式展示教學內容,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過程。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等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可以為學生創設大量鮮活且豐富的問題情境,不僅可以創設文字的、圖像的、視頻的、音樂的教學情境,還可以是動畫的、虛擬現實的等多種情境,這為地理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也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的熱情。因此,加強信息化教學,有利于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基于此高中地理課程的培養目標為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1]。地理學科是兼自然與人文的綜合性學科,知識涉及范圍廣,空間概念較強,抽象知識較多,學生對沒有真正感知和體驗過的地理現象或地理問題理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如地球運動的學習,如果教師不借助一定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學生將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記住了概念、原理,但對這些“文字”描述的“真相”是什么,并不清晰,從而也不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真實的環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枯燥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地理事象形成過程性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2]。教師應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資源,收集、整理符合學生認知思維,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真實案例、時政熱點或音頻資料等教學素材,為學生提供復雜多樣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體驗基于信息技術的開放式地理學習,避免形成過度依賴教師和教材的學習心態。簡言之,教師應基于學生認知規律盡可能多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去學習知識。
信息化環境下高中地理情境的創設要遵循生活性原則,在情境化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把抽象的地理原理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地理現象相結合來創設生活情境,多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高中地理教學除了傳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還要鼓勵學生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及原理解釋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例如在講到“城市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影響”這一節時,教師可收集關于城市化問題的相關內容,并制作成一些視頻、照片,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觀看,并提問學生:“在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在生活中,你看見過這樣的現象嗎”“你能為改善這個城市的面貌建言獻策嗎?”等。
信息化環境下高中地理情境的創設要遵循多樣化原則。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基于學生自身的經驗和外部環境建構的,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因而對學科知識的認知和建構也是多元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包括四個維度,不同的學生每個維度發展的水平不一,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從核心素養的多個維度去創設教學情境,綜合多方面設計教學內容,并設置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情境,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優勢,設置多樣化學習的方式和路徑,讓學生隨機挑選,靈活應用,以滿足學生個別化發展的需要。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地理情境的創設要遵循啟發性原則。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將已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在情境中去理解和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教師應基于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原理,把握好學生現有的和潛在的發展水平間的差距,基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創設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大氣熱力環流”為例,高中生對教材中描述的熱力環流原理的理解往往比較困難,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去展示生活中體現熱力環流原理的事物或現象。
在信息化環境下情境教學的優勢在于它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對于傳統教學中部分跨時空大、抽象復雜的知識,教師按照傳統的“粉筆加黑板,一言堂”教學方法,學生也難以理解,而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通過模擬動畫、演示過程、播放影視等方式能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還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這一章的內容較復雜抽象,且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但由于涉及到日月星球、宇宙星河,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值得探索思考的地理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師可在課堂中播放《旅行到宇宙邊緣》的片段,影片講述了宇宙中的行星和恒星的環境及成因,此片段給予學生以視覺震撼,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應貼近生活。教師應在地理知識原理的基礎上,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創設具有啟發性的真實情境。如在講“農業的區位因素”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春末夏初,百色盛產芒果,多種品種的芒果進入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百色盛產芒果,并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原因?在這樣的地理情景中,可引導學生在廣西電子地圖上搜索百色的地理位置,通過降水、氣溫、日較差、土壤、地形等綜合因素分析出百色種植芒果的區位因素,分析出百色被譽為“芒果之鄉”的原因,教師可引導學生綜合思考百色芒果對百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啟發學生為百色地區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獻計獻策。源于學生身邊或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情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設實際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學生學情及生活經驗等設置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將知識的學習置于真實世界的情境或者基于生活案例、基于社會問題的情境,讓問題伴隨在地理學習的始終。如講“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利用谷歌地圖了解中國降水量空間變化以及水資源的分布狀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發現“水資源”的相關知識。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軟件等來呈現問題的情境,不僅為學生創設了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情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學生個人理解知識的能力是有限的,學生之間只有積極地探討、溝通、合作,才能取長補短,獲得較為全面的知識。協作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協作學習。協作學習主要包括競爭、合作、設計、組織、伙伴、角色扮演等,為使協作學習更加有效,教師應在適合協作的情境下開展討論與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或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思考與討論。協作型信息化情境教學借助于計算機軟件,有效促進新課程改革。
在信息化環境下,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地理教學的輔助手段,運用多媒體、通訊技術等信息技術來創設形象直觀、源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協作學習的教學情景,并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進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