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偉
互聯網擁有跨時代的地位和意義。全球性計算機網絡(Internet)由一個規模各異且能夠獨立運行和互相管理的計算機網絡構成,分為局域網、區域網、廣域網等,全球性計算機網絡的本質是各類信息傳輸所使用的媒介。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在于傳輸的信息中有效、有價值、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的部分,以及能夠使大家都滿意的服務。打個比方,我們在逛街,進入商店挑選購買東西的時候,首先在乎的是商品的性價比、質量以及這個商鋪的服務員是否和顏悅色、令人滿意。歸根結底,這家商店是否富有、是否華麗,并不是顧客最著重思考的問題。互聯網與之同理。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信息集聚地及服務資源集聚地,互聯網提供的是最便捷的信息檢索手段、最快速的通信技術以及最有效有價值的服務資源。
互聯網,即“第四媒體”,在報刊、廣播、電視三大主流傳統媒體之后出現,作為信息分享和資源聚合的平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互聯網取三大傳統媒體長處,不僅擁有傳統主流媒體的共性優勢,更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自己的即時性、海量性、可復制性等個性優點。在廣義上,互聯網媒體被包含在新媒體之內,新媒體本身包括了幾乎一切數字化的媒體形式,例如數字化的三大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作為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更“新”的概念,它在實質上是傳統媒體通過新的承載方式發展后的新形式。
傳統媒體,顧名思義,相較于近幾年興起的網絡媒體、新媒體而言,其指代的是傳統的、大眾的、基礎的傳播方式,如報刊、廣播、電視等。在傳統意義上,它包括圖像、聲音等基本形式。與之相對的新媒體是在三大傳統媒體之后,取長補短,依靠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更新換代后出現的嶄新形態,不但擁有傳統媒體共性的特點,更擁有自己個性的特征和優勢。在數字、網絡、移動等技術的幫助下,新媒體能夠實時有效地為廣大用戶提供海量信息,并提供質量不等的服務資源、可交互超文本等,更有個性化、社群化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它解決了信息時空局限性的問題。
媒體在歷史上出現并不久,現代報紙的誕生到現在才經過了300多年。信息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從口碑到結音符,從鉛、火到光、電,信息的傳遞是人類的本能。其中一些信息便成為新聞,另一些則成為歷史。按照“河洛品牌烙印法”分析,報紙主要為了傳播新聞,突出一個“新”字;雜志主要為了讓人休閑,突出一個“潮”字。
而新媒體的社會價值,在于它是垂直媒體,突出一個“準”字。和傳統媒體不同,其在專業性和深度上不夠強。不專業的原因在于新媒體主要依靠網絡傳播,信息制作者并非都是專業出身。深度不足的原因在于,假如話題過深,那就不符合大多數受眾需求,顯得有些曲高和寡,對于一個媒體而言,孤芳自賞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新媒體今后要在“準”字上下功夫,體現準確、準時。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講話。其中明確指出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辯證關系,首次提出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是迭代關系”的概念,同時他強調了,二者之間并非相互取代、誰主誰次、誰強誰弱的關系,而是此長彼長、優勢互補的關系。
在當前國情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注定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新媒體的發展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現有格局。所以傳統媒體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判斷形勢,主動從內容、渠道、終端等方面進一步延展,發展融媒體。融媒體的核心是“整合”,突出一個“融”字。無論是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都應當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媒介轉型。假如傳統媒體拒絕轉型,它就將面臨性命攸關的生存問題。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新舊之爭。傳統媒體不會消亡,只會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不斷創新?;ヂ摼W既沖擊了傳統媒體,同時也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助推力。傳統媒體積極推動網絡化,呈現出增強現實報紙、網上廣播、互聯網電視等形態。新媒體也嘗試通過新技術延展媒體的容量與深度,為受眾創造新的體驗。
通過比較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新舊媒體的迭代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逼近目標和結果,達到媒體的新惠利。當前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新媒體環境和新媒體格局下,對已有的傳統媒體進行創新、改變?盡管在互聯網時代下媒體環境已發生劇變,各類新媒體、主流媒體、非主流媒體競爭激烈,但從長遠來看,市場前景和可供發展的空間仍然是廣闊的。以廣電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必須借助新興技術的力量,向著新媒體形態融合、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