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強
以貼近生活著稱的民生新聞一直以來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喜愛。民生新聞雖然重點關注的是群眾生活中遇到的事,但是不能只對表面現象進行報道,而是要探究其產生的原因、誰來解決、怎么解決等問題。由于每天播出的民生新聞容量有限,因此,適于采用連續性報道形式,以持續引起相關部門關注,推動觀眾反映問題的圓滿解決。
本文對電視新聞連續性報道進行深入探究,確保民生新聞報道能夠真正體現出應有的作用。
民生新聞主題不僅僅是當事人關心的問題,還應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廣泛關注,只有這樣的民生新聞播出后才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熱議的談資,相關部門才會積極行動起來,切實解決問題,給投訴人一個滿意的答復。
一些民生新聞報道,沒有選取具備一定價值的主題,導致廣大觀眾對新聞內容不感興趣,相關部門對新聞事件不夠關注,社會反響不夠強烈,這樣的民生新聞也就沒法做下去了。
連續性民生新聞報道的事件一般來說經歷較長時間的發展,事態不受記者的控制,結果無法提前預知。正是由于民生新聞事件在發展上的不確定性,才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民生新聞記者要時刻關注新聞事件進展,把完整的民生新聞報道呈現給觀眾,不能半途而廢。
在信息碎片化的當下,民生新聞要有效地開展,必須有自己吸引受眾的獨特之處,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新聞的持續性上做文章,在厚度上下功夫,特別是在關注度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益類民生新聞上持續關注,拓展新聞的厚度、深度,從而在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擴大民生新聞的影響力。
因為民生新聞在報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變化,記者在獲得第一手新聞信息后,需要進行合理有效的解讀、分析,理順線索,對新聞內容進行整合,保證在眾多信息中,找到對觀眾來說最有價值、最有吸引力、最具新意的新聞內容,這樣才能提高民生新聞欄目的收視率,同時提高整體報道質量。
第一,對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新聞素材,負責新聞策劃、采制的相關人員,要先對新聞內容進行初步判斷,預測播出后可能會引起的社會反響。這就要求新聞采編人員自身應具備較高專業素養,擁有良好的事件分析能力,確保新聞報道符合民生新聞基本要素。
第二,對一些經過判斷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新聞記者需要及時對眾多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和整理。對已經掌握的信息,記者要有選擇性地將信息傳遞給觀眾,準確選擇新聞報道的突破口,通過典型人物或事件,將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連續、完整地呈現給觀眾。
對連續性民生新聞來說,難點在于選擇觀眾關注度高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記者作為事件的旁觀者和還原者,要有客觀冷靜的態度,不能融入主觀情緒,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連續性民生新聞往往需要記者投入大量精力,對新聞的關鍵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真正體現出民生新聞的價值。
第一,記者獲得新聞事件的線索后,要及時對新聞事件是否具備連續報道的可能性進行準確判斷。這就需要記者具有良好的新聞敏感性,能夠預判事件的影響力。
第二,連續性報道的持續時間不能過長,也不能太短。如果時間太長非常容易使受眾人群產生厭煩心理,會變成“懶婆娘的裹腳布”,同時也會對受眾關注事件發展造成一定阻礙;而如果時間太短,則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造成連續性報道失去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記者需要從民眾關注度高、社會影響大的民生新聞事件入手,持續進行報道,并合理把控報道持續的時間。
民生新聞具有“傳民情、達民意”的特點,由于其報道內容具有特殊性,所以能夠與受眾產生較多的互動。受眾在觀看完某個連續性民生新聞報道后,往往會產生想法、意見,并且想要將這種想法表達出來。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媒體能夠給觀眾提供一個可以表達想法的機會,確保觀眾的聲音能夠及時、有效展現出來。
因此,民生新聞工作者除了需要注重報道內容、方法、角度等,還應確保新聞具備良好的互動性,要關注新聞播出后社會各界的反饋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篩選民眾意見、建議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其言論的合理性和導向性。
在做連續性民生新聞報道時,要多方采訪權威人士、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等,收集和整理其對新聞事件的看法,這些采訪內容也是連續性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不斷進步、全民參與傳播活動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就對電視連續性民生新聞報道水平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記者要善于理順線索、提高新聞敏感度、注重互動反饋,拓展新聞深度和廣度,以提升連續性民生新聞報道的質量,為觀眾奉現出更多有價值的民生新聞。